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初中作文区

高中作文区

 

当前位置: 主页 > 作文 > 初中优秀作文 >
【温馨提示】
微信扫描顶部二维码
回复4位数:1010
1011~1016
切实提高作文水平
中考语文作文指导:画龙必须学会点睛 发布时间:2020-01-08 23:39:18

最新整理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指导:画龙必须学会点睛

 


  文章的点睛之笔一般是在篇末或接近篇末处,如杨朔的《荔枝蜜》,作者先写自己因曾被蜜蜂蜇了一下,就不大喜欢蜜蜂了。接着笔锋一转, 荔枝树写到荔枝蜜,再 荔枝蜜写到酿蜜的蜜蜂,通过养蜂员老梁的介绍,作者为蜜蜂不辞辛苦,也不计较什么的精神所打动,于是,作者写道:
  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这一段点睛之笔,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借赞美蜜蜂,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精神,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有一篇题为《起点》的作文,文章主体部分写克服种种心理障碍,帮下岗后又卖冰棍的妈妈守了一天摊的故事,文章末尾议论道:
  我想对妈妈说:妈妈,你看,今天是我的起点。它不是摆摊子的起点,不是卖冰棍的起点,而是我懂事的起点,孝心的起点,勇气的起点,懂得生活的起点。
  这也是一段点睛之笔,它既点了题,又揭示了起点的内涵。文章也因此而丰厚起来。
  点睛之笔是否一定是在篇末呢?也不尽然。冰心老人的《小橘灯》,其中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的光明的点睛之笔就出现在篇中。而《任弼时同志二三事》、《背影》的点睛之笔就冠于篇首。 此可见,点睛之处并无定法,可因文而异,只要能成为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即可。
  但点睛之笔无论在何处,都必须与全文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这里的即前后的照应。这句话告诉我们,点睛之笔是万军之统帅,全文都需环绕着它。
  如《任弼时同志二三事》,篇首的点睛之笔是任弼时同志的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下文的带病工作、关心群众、坚持原则、生活朴素等事迹的叙述,无不与篇首的相顾。
  鲁迅的《一件小事》的点睛之笔是在篇中。文章前半部是把和车夫放在鲜明的对比之中:车夫见撞了人便立住脚,而则怕误了路催他走你的吧”;车夫细心询问老人的伤势,而则觉得自讨苦吃”;车夫毫不踌躇地搀着老人向巡警分驻所走去,而却感到诧异。行文至此,的渺小,车夫的崇高直注点睛之处,于是,作者写道: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霎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来。
  接着,文章又写了的凝滞、的自责、的痛苦、的惭愧、的自新,这些又都步步顾盼点睛之笔,使真正成了前后两个部分的聚光点,正应了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
  杨朔散文《香山红叶》的点睛之笔又置于篇末。文章从开始就层层铺垫,不断暗示老向导与红叶的相似点,文势直注而下,最后终于揭示出主旨:
  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
  这是 衷的感慨,这是人民的赞歌,正是这点睛之笔,使全文顿时生辉。
  点睛除了位置必须恰当外,还有必要研究的语言表达方式。的语言应以简、精、深为总原则。简则简要明白;精则浓缩精练;深则深邃含蓄。具体地说,的语言表达可以有这样几种方式:
  其一,直抒感慨。这是点睛的主要表达方式,这种感慨大都含有哲理性,类似警句或格言。如鲁迅《故乡》的结尾: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简直是诗一样的警句。它既抨击了造成故乡贫困、萧条、落后的黑暗社会,又给人以极大的启示:要用自己的努力和斗争,去开辟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路。
  这种直抒感慨,或令人振奋、或叫人警戒、或引人深思,常有绕梁三日,余音不绝之效。
  其二,借文中人物之口以显示主旨。老作家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就是借文中小成渝的话——“每个人都要朽()住康()来赞美战斗在筑路第一线的工人们并揭示主题的。这要比作者站出来议论一番要生动自然得多。
  其三,引用诗文来升华主题。这种方式,常有巧夺天工之妙,主旨在不知不觉间显出。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就引用陆游《闻武均州已复西京》诗中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来表达神州人人学雷锋的主题的。旧诗新用,言简意赅,意味无穷。
  如果我们在写作时,都能在点睛上花些功夫,那么,我们的文章也一定会像张僧繇点过睛的龙一样飞动起来的。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作文素材】

上一篇:中考满分作文:学会低头看路
下一篇:难忘的旅行初中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