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区
高中作文区
|
当前位置: 主页 > 作文 > 初中优秀作文 >
【温馨提示】
微信扫描顶部二维码
回复4位数:1010
1011~1016
切实提高作文水平
|
|
|
|
|
|
|
|
|
|
|
|
《美的祭奠》作文讲评 发布时间:2020-01-08 23:47:12
《美的祭奠》作文讲评
【题目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 ——余秋雨 【题目解析】
【审题立意】
作文题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笔墨祭》:健全的人生须不断立美逐丑,然而,有时我们还不得不告别一些美,张罗一个个酸楚的祭奠。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
英国美学家博克说过: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祭奠”是指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本则材料中,祭奠的对象一定是已经或者正在消失的美的事物和情感。因此作文材料表达的是对美的事物或情感已经或正在消逝的感伤之情。
在行文时要力避笼统,可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阐明“消逝之美”的具体内容或指明具体的领域,力求小切口。可写人,可写物,可写事, 也可从“文化”“思想”等领域入手,比如可以写书法的式微,传统手工工艺(剪纸、漆器、泥人、皮影戏等)的失落等。
【评分标准】
一、二类卷:能清楚解释“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的原因。
要有亮点呈现(题目、由头、结构、文采、现实意义、辩证思考等等)
三类卷:能写出祭奠之意、感伤之情。
四类卷:能化虚为实,选择正在或已经消失的“美的事物或情感”作为写作对象。 • (若只谈美,不见消逝,建议42-45)
五类卷:没有准确表达出正在或已经消失的事物或情感的美的特质。 •
六类卷:文体混乱且思想低俗。
【主要问题】
1、审题立意偏离材料:如真正的美是什么、自然美心灵美才是真的美、发现美、寻找美 ----材料中关键词应照顾周全,抽取出一句完整的反映中心意思的一句话并以此为立意。
2、反弹琵琶另起炉灶,和材料的感情倾向相反或无关:不必怀念祭奠、珍惜美 ----行文中可有所涉及但不能作为重点,还应以材料表达的意思为主。
3、①错别字每个扣1分,满5分止;②每少50字扣1分;③不足300字,不超过20分;④默写作文,不超过20分;⑤抄写试卷的阅读材料,不超过10分。⑥没有题目扣2分;
【考场作文特别提醒】
考场作文特别提醒:扣材料立意,文章引用、反复提及材料
打造一个准确有意境的标题、开头、结尾
找个合适的印子
【例文评析】
1、认真阅读每篇例文,划出美句和素材,做好圈点勾画,留下阅读痕迹。
2、为每篇文章打分(满分70),并附上评语。评语要从立意、内容、结构、语言等角度出发分析其优劣,交代清楚你打分的理由。
范文一:祭奠远去的山水之心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古人与自然山水是亲密无间的,而如今这种对自然感知敬畏的情怀却在渐行渐远,几近湮灭。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扑面而来的是草木的芬芳与天地山水的灵秀。古人与自然无时不是息息相关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似乎空气中弥漫的都是兰露菊英的美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清明天光里仰头静观飞鸟云霞,时隔千年仍能让人触及他们体察自然时那份闲逸,让人追念那隐匿在自然中的美好与诗情。将对自然的体悟写入诗作,他们的辞章被点染得蓊蓊郁郁,生气勃勃。
这种对自然的感知不仅让古人留下华美的文字,在另一方面,这是一种天人的观照,他们在与自然相看两不厌的过程里寻找到自己灵魂的栖止。“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式的理想,反映的是人最初在自然中生发出的欢欣愉悦。这超越了世俗的功名利禄,是从本质上对生命意义的张扬,徒留今人遐想这种生命律动的和谐。
元代大家倪云林《容膝斋图》传达了对山水的又一重理解:远山磅礴,一芥小斋独立。天地浩莽中个体的渺小无力呼之欲出。然而那小斋却又吞吐宇内万象,平视寥廓山水,这又是在“渺沧海之一粟”之余的生命自信。俯仰山水间,古人产生了对生命的更深层思考,展现出更宏阔的生命气象。
王开岭曾不无伤感地感慨,那个原本风物灿烂的世界正在消逝。的确,钢筋水泥肆虐的当下,自然空间在一点点被割据,我们变得日益麻木迟钝,对自然的感知能力在淡褪消泯。从何时起我们在旅游时只知美颜自拍却对身边好景熟视无睹?扪心自问,人类与自然的隔膜疏离让人痛心疾首。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肆意的侵占掠夺使人惊觉人的敬畏之心似乎磨灭殆尽,让人难以消受。
古人情寄山水的境界,或许只能停留在已经泛黄古旧的词句间留后人追念怀想。我们所能做的,除了祭奠古人遁入历史的山水之心,更应做的,是在心中留有一隅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尚能用以感知花开虫鸣,草长莺飞。
范文二:祭奠一脉幽香
赵子昂一幅《月夜梨花图》可谓“集气韵于点缀中,工力甚微不可学”。在夜色朦胧中,梨花暗自绽放,朱栏月色的映衬下,自有清香浮动,弥漫心间。如今,这幅画早已失传,画中一脉梨花香魂,也失踪难觅,徒留后人悼念着“朱栏白雪夜香浮”的境界,落寞祭奠。
祭奠的并非是赵子昂的《夜月梨花》,而是画中若隐若现的暗香浮动,更是花鸟画中失落的含蓄悠长的神韵之美。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我们的服饰西化了,我们的饮食西化了,我们的绘画艺术亦趋向于西洋的丰满充盈,而失去了传统画派的笔锋内敛,意致幽微的东方古韵。
从清代开始,这种现象便已初露端倪。如郎世宁的《桃花》图,色彩绚烂,造型美丽,然而璀璨美丽的外形却只给人第一眼的惊艳,再细看,只觉得空洞虚假,比之花瓶中的假花无异。徒有鲜亮外表,却难有生命本真的香气。对比恽南田的《碧桃园》,后者虽在似与不似之间,画面暗淡模糊,却用灰蒙蒙的色彩表现出了雾气缭绕、晨露未消的诗样意境,枝上桃花虽朴素无奇,却于平静中含有笙鼓齐鸣的香世界。香已逝,花待葬,面对这一种日渐西沉的审美趣味,怎能不感慨系之?
若仅仅是一种审美趣味,不至于令人难以消受。然而,在世人丢弃画中香韵的同时,丢弃的不亦是清高自逸的画心,不亦是对自己根部文化本源的信心。
诗言志,画写心。没有一颗高逸的心灵,何来笔下的妙意天香,恽南田的碧桃于晨雾中烂漫,淡淡的香意是他幽雅心灵的具象;八大山人的丑禽于怪石上栖息,脱俗的姿态是他孤傲品性的写照;马远的孤舟于茫茫中徘徊,无声的空白是他清寂灵魂的写真。祭奠香气中这些飘散了的人格,那些名画背后的故事,深藏的文化血脉成了烙印心中的朱砂痣,目送他远去却又无可奈何。
诚然,若是一味祭奠逝去的美好或许只会令人增添烦扰而失去未来。并不是说将新事物一味拒之门外,而是在融会贯通中,不要忘记秉持自己文化中最根本的东西,不要去丢弃那一脉神韵高逸,含蓄悠长的香之韵。
祭奠一脉幽香,祭奠古人的翩翩神韵。难以忘怀中仍不忘向前,勿让忧伤成为永远。
范文三:从祭奠中走出
大抵世间所有的美都充满着一种情感温度,通向一种独特的记忆。也正由于这样一种宜于意会难以言传的美质,对于美无可挽回的消逝才更令人难以忍受。
一些人选择用沉默与同类的消失僵持,用足够努力但实质上无力回天的补救使美的消失变得容易接受。这都是自以为的祭奠方式。
没有美好长存不移,这注定我们总要经历失去它们的过程。而如何抉择,我却以为一味的补救与祭奠是大可不必的。
余秋雨所言:“还生命以过程”即是如此。面对无法挽回的废墟,容貌衰老的祖母,我们实在难以想象借由补救的办法给他们“新生”。这种逝去固然令人痛楚万分,但何以见得拼凑出新的那部分就不是某种欺骗与粉饰呢?重建废墟。重塑生命源于我们对美的依恋与难以割舍,但当我们亲手通过自以为的“祭奠”方式赋予了它们的所谓生机,这生机又何尝不是对美的又一次破坏与推翻。
我们是应该跳出那口井重新审视我们对美之消逝的态度的,无法面对,没有勇气接受既定失去不足以构成我们无限度积淀美好,甚至耽于其中不惜以更大力气、更沉重的代价以求得美的再度降临。一味沉溺已逝美好的结果只会是找不回归途,也望不见来路。在做那些无用且徒劳的尝试前先自问这是否具备应有的意义。最好的答案是,坦然接受它,在这之后把补救祭奠的气力给予它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唤起对更多美好的感知,而不陷于盲目无果。
大概所有的美也都存在某种共通的美质。形式与程度可以有所不同,可基点始终一致。这也就是为什么,祭奠已逝之美往往并无更多价值。《鲁拜集》中波斯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与中国古典哲学中对于生命短暂的感喟,何尝不是同一;中世纪的意大利,但丁对心上人Beatrice的倾诉,和苏轼对于亡妻长达半生的怀念,或许也并无不同。美质的彰显,就在这奇妙的巧合中达到了近乎完美的一致。而无论是哪一种珍贵的美好,也都在历史中呈现出了原本的底色。不存在永恒的失去,因为共通的美质始终在某处存在,因而我们没有理由因为某些消逝的美而忽略更多相依共生的美。
从祭奠中走出,所有消逝的,都将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或许更多也未可定。
范文四:已逝犹未逝
推开窗,发现梨花漫天飘落,和着残泥,铺成一地雪白,白的刺眼。余光所及,捕到沉默的屋前歪斜已断的桃枝,本该有勃勃的生机的它却显得黑苍苍的,沉重地垂在边隅。果然都要离去了呢。
在我还扎羊角小辫时,祖父指那满数的锦绣,“丫头,那便是《诗经》所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啊。”我不解,望那漫天的粉红,记住了美和他眼底的诗意。
祖父不似其他长辈那般端庄肃穆,他总蹲下与我平视,揉揉我鬼灵精怪的脑袋,调侃我“瞎猫碰上死耗子”拿了三好生。我总死死拽他衣角,问他怎就觉得自己孙女如此差劲。他便一举把我抬到头顶,架在脖子上,任我揪他耳朵全当骑马。至今,那斑驳的石灰墙上最显眼的位置依旧是那破旧不堪的奖状。
我生性贪吃贪玩,总偷偷跨进人家菜地偷豆子吃。大抵是做贼心虚,那日,我听见菜地主人一声大和,便连滚带爬的匆忙跑开,却不想腿短卡在竹篱笆上,掉进水沟。迷糊中听见大吵,我睁开眼,平生第一次看见祖父和旁人急了眼。那人看祖父面红耳赤真真较劲的模样,倒也夹了尾巴灰溜溜去了,留下一句,“也没瞧出是个文化人。”
祖父不善言辞,而他的那颗真心弥补了所有缺憾。那天收拾农活回家,途经莲塘,他采下一朵半开的玉环带回去送给祖母。见了面,却只一句,“这朵莲挺美的。”祖母凝视着他尴尬进屋的背影,少女般嘀咕,“也不知道那些年读的书哪去了„„”夕阳映在祖母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辉,那大抵叫美好。
然而,贯穿一切回忆的时间,让美好灿烂的东西过早迎来逝去。如同灶台里的木屑,无论燃烧得多鲜艳夺目,也终将在余烬中燃尽最后一点微光。在枫叶映红了半边天的季节,祖父悄然离去。再没有那个走哪儿便带我到哪的人了,再也不见那日夕阳下“琴瑟在御,岁月静好”了。
尘埃悄无声息地爬满沉默的老屋的每一个角落,占领一切后,归于死寂。祖母未能悟得“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也遗憾嬿婉未及良时。二十年了,那棵桃树也渐渐走到生命的尽头。站在那棵枯死的桃树前,摸它粗糙翘起的树皮,脑海里依旧是当年记住的那个人。
暮色四合,黯然神伤。
祖父,并他留给我的美好记忆一起长眠于那块四方土地。我曾不肯去迈入那杂草丛生的坟地半步,旁人都言,“恩情中道绝。”我只是不肯对那渐淡的美好做半点祭奠。祭奠,注定了美的不复存在。
而今,望向那垂向大地的桃枝,我窥探到生命的周而复始。我打算,明年春天同父亲在那已眠的桃树旁再种一株,见证美的永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