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初中作文区

高中作文区

 

当前位置: > 作文 > 读后感 >
【温馨提示】
微信扫描顶部二维码
回复4位数:1010
1011~1016
切实提高作文水平
读贾平凹高老庄有感 发布时间:2019-06-07 00:38:35

读贾平凹高老庄有感

读完高老庄,感觉意犹未尽 还剩下好多的悬念比如说石头的幻想与画的预见性依然是蒙了一层面纱;白云湫的野人与神秘终究没有被西夏发现;西夏怀上孩子没有?孩子与梦境是否有关系?高老庄究竟是充斥着迷信还是真的有传说流传下来?把背景放到九十年代,正是迷信与新思想碰撞的巧妙时机,贾先生是想要弘扬旧思想还是接受新思想?但是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生动的,真实的像在描述每一个农村见怪不怪的一天,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最令我疑惑的,是石头的每一幅画都预示着将来,描述着现实。
一神秘诡异的“白云秋”
白云秋,高老庄最主要的话语语境。但有意思的是,在文本建构的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对它进行正面的叙述,而是巧妙地通过“他者”间接地进行叙写。在高老庄人的意识形态中,白云秋是一个神秘诡异,被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所控制的神秘区域,他充盈着“邪气”、“妖气”、“魔气”,是“邪毒”的源头,他的存在对高老庄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此,乡民们不得不在白云秋前的牛川沟上修建了白塔,让白塔消解不断从白云秋“垂直冲过来的邪气,以求消灾避祸;而在外来客的眼中,想象中,梦境中: 白云秋或只是个“大湖”,或是一个“有瀑布”、“有湖”、“神鸟”、“天籁”奏响的人间仙境,或“是个湖,是个沟,是一沟的老树林子,人都说那里住着神仙也住着魔鬼,是天下最怪的地方”。
乡民敬畏、西夏好奇的白云秋,已经成了“百慕大三角”,无人目睹过他的真实面容:胆大包天的蔡老黑的“爷爷的爷爷”教授老黑熊拳进山采药的菊娃爹,人揪后就如人间蒸发神秘失踪;早年,蔡老黑也是因为到过“揪前沟日”的白云寺及白云崖,所以,后来就惹上了一身官司并蹲了两年大牢;迷糊叔当年只是到了白云寨,遇到白云秋的野人,与其搏斗受到刺激后就得了疯病;如今,满怀好奇心地前往白云秋探秘的西夏,半道上涉水过河差点溺水身亡,脱险上岸后又发现自己的“鞋子”竟然变成了“两堆干牛粪”,受到惊吓,中途而返……笼罩在白云秋之上的神秘面纱仍旧无人能揭。
显然,文本中虚无缥缈、混沌模糊的白云秋在众说纷纭中已经被乡民们神化、妖魔化。在他们复杂的敬畏情感中,“白云秋”甚至已经变成了一种宗教,变成了一个异化的世界,神话的自然具有了超自然的力量。因此,“自百揪是由人间至仙境或日妖界、魔界的涉自地理线路的始发站与终点站,同时也是高老庄涉自精神线路的发源地与归属地。”也就是说,白云秋在被乡民们神魔化的过程中已经变成了作者神秘文化介人的物质载体,并且这个物质载体成了高老庄本土乡民与外来客意识形态交会碰撞的最好场所。在具体的文本建构中,这个场所相对于坚守传统、固步自封的高老庄人来说,白云秋是那样的神秘诡异,让人生畏;而对于外来客来说,白云秋则是一个如仙境般充满诱惑力的地方。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折射出来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相遇时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结合文本建构的语境来看,这“态度”不但生动地说明了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外来文化像白云秋一样被神秘化了,而且也形象地诊释了当时人们对此而产生的“神往而恐惧、羡慕而又鄙视、追求而又拒斥的复杂心态”。
二、寓意深远的“花鼓词”及“奇画”
整体细读高老庄,我们就能发现,作者在次要人物的建构过程中,历史性地颠覆了次要人物、次要地位的形象建构,创造性地借助神秘意象解构的多维视角,为文本意蕴的深层解读提供了开放性的可能
 “黑山哟那个白云秋,河水哟那个往西流,家没三代哟富,清官的不到哟头。”这是小说文本中疯子迷糊叔嘴中的花鼓词,这花鼓词在迷糊叔的说唱中无数次地重复出现,虽然表面看似荒诞,但深度解构迷糊叔这一次要人物形象,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迷糊叔虽然外在的形象形态是疯疯癫癫的,但透过其“非理性”的言行举止,他实际上却是有着超乎常人智慧的清醒者。比如,“顺善偷了我的粮食”,这在常人看来是难以理喻的“疯话”,但正是这常人难以理解的“疯话”,却是对顺善真实面孔的理性认知。其次,始终弥漫在迷胡叔身上的“神味”与“魔气”,使他能够自由地连接阴阳两界……最终用贯穿于小说文本始终,蕴涵着深刻哲理的“风言风语”喊出了自我的声音:“家没三代哟富,清官的不到哟头”。这近乎哲学吃语般呐喊的声音,不但是对高老庄历史最好的总结,而且更是对高老庄未来的一种预设
文本中除了迷糊叔以及他说唱的“花鼓词”,石头和石头的“奇画”又构成了另一则文化寓言。石头是伴随着莫名其妙的天外飞石降生,先天瘫痪,但他又是一个天赋异票的“奇人”。奇就奇在他不仅有着神秘莫测的预言感知能力,而且还能够无师自通地凭借直觉绘制出种种让人费解的“奇画”。在小说文本中至少有16个场次集中展示了石头的绘画才能。可以说,每场绘画都显示出了石头神奇的绘画天赋这绘画天赋令熟悉绘画的西夏也困惑不解。后来,西夏把石头的绘画作了整理和编号,一共13幅,开始的是“宇宙神”,中间有“骸骸勇士”、“龙蛇战车”、“三架战车”……最后是“人生”。这样,一个“天人合一”的“易经”境界就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透过这“易经”建构的神秘意境,我们感受到的或许是作者对于宇宙人生变幻无穷的无奈;或许是“高老庄”只有放弃汉文化“短腿”的形态特征,才能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种进化。
三.匪夷所思的西夏之梦
 “从文学创作来说,梦是最容易表达作家深层心理无意识活动的绝好手段,最容易使作家的深层心理无意识欲望外化于小说人物载体之中。”作者在高老庄中,立足于“商州”厚重的汉文化传统,建构出了各具神秘色彩的大美梦。除去子路、冀林娘和南驴伯各做有一梦外,其余的都是西夏一人之梦。西夏之梦,无论是“绿得发幽发黑的玉米棵子”、“疾驰的自马”、“硬大的玉米棒子”,还是“钻进被窝的那条黄褐色的蛇”;无论是人狐共济,还是梦欲生娃;无论是路遇“红衣女”,还是遭逢“再生人”……其实,作者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来建构,即围绕“人种”来建构。西夏随子路到了高老庄后,发现高氏家族为了所谓纯粹的汉族传统,坚持不与外族通婚,所以高老庄的人矮小丑陋,出现了人种的退化。特别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子路一回到高老庄性功能就减退。长期生活在高老庄的老百姓有些性功能已经完全丧失只能靠借种来延续高氏香火……“再过十年,二十年,高老庄的人最大的困境倒不是温饱,而是生育了”。子路为高老庄人种的退化深感忧虑,这种忧虑集中表现在文本中的“换种”情节上:子路为了冲破高老庄封闭的人种繁育模式,与结发妻子菊娃离婚,选择与西夏结婚。这不仅仅是因为西夏年轻貌美,又是城里人,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西夏修身长腿如同大碗马一样,能实现他“换种”的目的。子路的“换种”,西夏的“奇梦”,最终让“高老庄”的寓意更为深远—固守封闭,必然导致民族生命力的衰竭
四.结语
20世纪80年代以降,贾平凹开始对文学意象表现出了少有的热情。在他看来,意象的建构是“一种自感受活的事”。90年代,意象的建构更是成为了贾平凹一种自觉的追求。在其自觉的意象建构中,神以实写虚,用“虚”张扬意象成了作者意象建构的经典,倍受评论界的关注,引发了不少争论。深度解读高老庄的意象建构,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始终是以本土的民间文化作为意象语境,借助神秘文化的多维视角,在荒诞意象的建构过程中,以随意的方式融人生活的细节。这种融人了生活细节的荒诞意象,不但开拓了作品形而上的意蕴境界,还在无形中张扬了作品的艺术生命个性。
那么,在高老庄这本小说中,我坦言我是喜欢了菊娃和西夏这两位女性。一个温柔、体贴,一个机灵、仗义,她们都有着一些共同点,那就是善良和美丽。看高老庄这本书,我看的就是这两位女性,关心的就是她们两人的命运。我觉得,她们两人才真正是这本书的主角,这本书因她们成功,因她们而鲜活存在。这两个人的生活激起了我太多联想,有时,我真感觉到这两人真实存在,甚至有见面的冲动。相较于菊娃在尴尬处境中的优柔寡断,我更喜欢了西夏的聪明和敢爱敢恨。一个西夏,时而让我喜,时而让我忧,最终定格在我心头的却是对她的爱慕和尊敬。对菊娃,我多的是心疼;而对西夏,那绝对是一种由衷的爱,她的生活观和伟大人格不得不感染了我,令我沉醉。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作文素材】

上一篇:读十年文革和十年互联网有感
下一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