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初中作文区

高中作文区

 

当前位置: 主页 > 作文 > 高中优秀作文 >
【温馨提示】
微信扫描顶部二维码
回复4位数:1010
1011~1016
切实提高作文水平
高考优秀作文展评(浙江卷) 发布时间:2019-05-24 15:38:41
高考优秀作文展评(浙江卷)
 
    感受乡村   一考生   人是那样一种奇怪的动物,对未知的事物总是存有无限的向往,以致于愿意消耗整个生命来换取完全不同的生活。
  曾去西溪游玩,其中一站便是感受农家的原始生活。同那许多赞羡田园的诗歌一样,介绍文字也总流露出淡淡的欣喜和向往。烧柴的灶台,木制的幼儿床,纸糊的镂窗,甚至再简陋不过的木制脸盆与搓衣板,就组成了所谓田园的梦。人们随意赋以“田园”美好的印象,只在无关的骚人笔下断取只言片语,竟使乡村成了寄梦的地方――一生追逐的、不实的梦。
  当“乡下人”不再涌入城市时,囚城中的人们开始了幻想。或许只有钢筋水泥的世界中才关着毫无根据的向往,或许只有自以为文明的人们才被贴上天真的标签。于是有那么多天真的“城里人”向往着在车水马龙中耗度大半青春后于乡野置田买屋,颐养天年。
  城市的忙碌挤走了我们思考的时间,乡村的生活是我们在日夜的疲倦过后堆砌的城堡,我们只在路过时浅浅一笑。就像房客参观将来某一天可能属于自己的财产,却忘了停下匆忙的脚步,推门稍息。
  笼罩在同一片星空下的城市与乡村之间为什么有如此遥远的距离?是因为我们从来就是城市人,还是因为我们从小就生活在无形的玻璃穹顶之下?抑或,只是因为那是一个没有确定意义的生词,可以肆意地篡改而不被只属于城市的逻辑质问?
  我们只是累了,只是厌倦了。或许我们的“乡村”不过是一个不被打扰的度假,一个宁静的月夜,一种每天都对自己好一点点的生活。它是如此切近。而城市的人们只为了在跟着城市的节奏,拼命消耗自己的热情与青春的同时,对得住自己,才幻化出这样一个看似实际却那么遥不可及的梦想。
  “乡村”其实那么近,为什么非要当作最终的奖赏不可呢?
  [点评]生活加思考,才能感受深。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城市考生对乡村的非常独特而个性化的感受,也是对自身生存环境和城市人的思考。作者没有大写特写乡村的环境优美、人情古朴等,而是把笔端伸向了城市人的心灵深处,拷问着城市人的灵魂,探讨着城市人的生命意义方向,并以此来反衬乡村的宁静、幽雅和古朴。生活中、生命意义中,多一些乡村的特点,就不会于工作之余,那么汲汲于向往并赶往乡村了,“乡村”其实那么近,为什么非要当作最终的奖赏不可呢?
  (点评:李弗不)
  遥远的抵达
  一考生
  我是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人。我习惯于视野中充满着林立的高楼,我爱看这个城市流光溢彩的夜景,当我走过那些商业街时,心中是对这个城市的自豪。
  而当我敲打键盘的时候,却常常感觉自己听见的是麦穗在收割机下发出的咔嚓声。很缥缈很模糊,那是来自记忆中的声响。
  咔嚓咔嚓……是火车在铁轨上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过来。
  小时候,我常坐着火车,去很多遥远的地方。为了抵达城市,我们穿越了无数乡村。窗外,满眼都是金色的麦田,田间堆得高高的麦垛,温顺的牛羊,朴素而简陋的民居,还有守护着麦田的稻草人。甚至,还能看见阳光倾泻在葵花的花瓣上,花瓣微微颤动,仿佛时光在一瞬间从这一片流向另一片。
  乡村就像一个很遥远的意象一样,存在于意识流之中。目光无法达到的地方,就由想象去完成。是的,那些对乡村的记忆已经混淆,在梵?高的画中,在悠远的歌谣中,变得越来越理想化。
  歌里,悠扬地唱: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梦里,发现乡村,就是人们遗忘在远方的家乡。
  回头望,乡村,是人最能贴近大地的地方。几千年以来,朴素的人们,背朝着太阳,将自己最忠诚的信仰和最质朴的情感,完全地交付给这片土地。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说,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也就越真切存在。
  对城市的眷恋和对乡村的迷恋,始终在人们的血液中纠结。人们每天都在触摸这个城市,触摸着快节奏的生活,然而城市却每天带给他们失望与陌生。当他们疲惫倦怠时,总是向往着乡村,希望能感受到那里原始而质朴的一切,乡村给了他们能贴近大地的安全感。
  然而事物总是在变化,楼房被建造成统一的、与麦田不再相符的风格,田间小径弯曲的线条变得生硬。人们看着现在的乡村,露出失望的表情。那些消逝在记忆中的画面,成为心中永远的痛,于是,它成为人们再也无法抵达的地方。
  为了抵达乡村,现在的我们,不仅仅是要穿越无数城市。
  [点评]迷恋和眷恋,血液中纠结。城市有城市之流光溢彩,乡村有乡村之宁静质朴。作者循着这一感情双线,从城市写来,写到乡村,感情自然流淌,感想触然而生,感悟油然而出。所谓“遥远的抵达”,那是超越了现代的城市,同时也超越了现代的乡村,而要抵达的是自然的纯朴的,能让灵魂畅游而极度舒展的栖息地――“心灵的乡村”。
  (点评:李弗不)
  一个城市可以不死
  一考生
  有人爱山,有人爱水,我却爱城。
  同爱城的人中,有人爱都市,有人爱小镇――这于我都是无所谓的。我爱的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城市亦是可以被人格化的。科技可以赋予一座城市以它所愿意的任何外表,正如人可以选择任何他喜爱的衣装。但这样的城市是不真实的。我想到了帕斯卡尔。在空间和时间的轴上城市和人都被湮没为一个质点,但如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若有了思想和灵魂,一座城市亦可以包含整个宇宙。而城市的灵魂,便是城市中的人。
  忘了在哪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爱一个城市的程度,与这个城市的书店和历史成正比。”我是极赞同的。高尔基之语曰“不阅读的人没有灵魂”,依然如雷一般敲打着我。排斥阅读和思考,便如阿伦特所指出的,是将人置于自然属性的压力下,满足于物质消费,成为生存必然性的奴隶。马克思把劳动看作人之所以为人的必要条件,而我以为阅读和思考是人成为公民的必经之路。
  没有公民,城如何称为城?
  而历史则是公民气质的源泉。不是建筑的历史,而是习惯的历史。一个城市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便因为它的居民们而有了生命。居民的话语、故事,他们订立的法,他们的为人处事构成了城市的血液;到了现在,成了代代相传之后的道德律例和价值判断,体现出来的便是人的性格。如中国北方人的豪爽,南方人的细腻;又如巴黎的浪漫和激情、柏林的严谨,这是城的历史性,是一座城无法磨灭的印记。
  写到这儿,我突然意识到触摸城市的提法是不够恰当的。触摸是物质上的。在横店或者好莱坞,你能够触摸到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座城市。但那城是死的。城市的血液、生命和灵魂,是被摩天大楼、汽车和飞机忽略为质点的人。我爱我的家乡,因此我能感受到他:他的呼吸和脉搏,与我的是一样的。
  四川的地震如此强烈,几乎毁了汶川城。但汶川的人还在,他们只是暂时地离开。只要他们还选择成为公民,选择继续书写汶川的历史,这座城市的生命就还在。一个人放弃了阅读思考才会死去,一座城忘记了历史才会是灭亡,汶川还没有死。
  [点评]见人之所未见,写人之所不写。文章高处不在于文字形式、篇章结构的优美、眩目,而在于感悟认识、思维的深刻独到。城市的繁华,城市的发达,这几乎是人所共见的,也是人所共写的一个层面,此文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而是大大地往前推进了一步。城市不死的是它的城民,人才是城市的血液、生命和灵魂。这是一种人所少见的深刻。尤其精彩的一笔是,点击刚刚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以此佐证自家之言,言之确确,雄辩有力。
     (点评:李弗不)
  看不见的城市
  一考生
  “忽必烈汗已经留意到,马可波罗的城市差不多都是一个模样,仿佛只要改变一下组合元素就可以从一个城转移到另一个城,不必动身旅行。”
  当伊卡诺?卡尔维诺写下这句话,这一句话就如永恒的谶言,紧紧地罩住了我们――百年后生活在高度城市化的时代且血液中流淌着现代属性的我们。我们从这座城市迁徙到那一座,再从那一座城市迁徙到更远。这样无休止地候鸟式循环,总能以千篇一律的结局告终――生锈的思想和青春一次次被现实抛弃并扼杀在某座钢筋混凝土丛林的某个房间里。城市,依旧是单调的积木,以冷酷的形式矗立。
  我们是否太忙了?惊惶地在倒三角形现代文明上攀爬逃窜的,是城市的恐惧;邪恶地在觥筹交错金碧辉煌里明争暗斗的,是城市的欲望;沉默地在波德莱尔笔下排队吊丧的,是城市的残忍。没有人,这里已经没有人,去触摸,任何一座城市,所看不见的角落。
  看不见的城市,是城市的脉搏。马可曾经触摸到,佐贝德如白色毛线般纠缠的街道,也支撑起居民憧憬未来的真切梦境;我自己曾经触摸到,丽江古城小桥流水的潺潺磬音,也在诉说这方水土的千年安宁。面对这些鲜活的例外,我们是不知道自己正在失去什么,还是我们已经知道?
  看不见的城市,是城市的梦境。梦境的无限可能,让一切人口、GDP都失去意义,城市的触感通过独立的个体出现了不统一。我的梦境里,伦敦只是特拉法加的那一面红旗,纽约只是曼哈顿的那一轮悬日,杭州只是六月一个暴雨前万人奋笔的场景。
  看不见的城市,是城市的真情。这真情被错综的关系银行冻结了太久。一经释放,便不可抵挡地伸向城市的每个角落――这触角是对爱情的渴求,对真知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的不可抑制的同情。就如同面对支离破碎的城市,我们落泪了,这一刻,北川便有了超越地理坐标的意义,化身为一座挺立的丰碑。
  看不见的城市,随时都可以触摸。为了回到我们的过去或寻找我们的未来,触摸。
  [点评]不俗的见解,诗意地表达。城市不缺少热闹、发达和繁华,甚至也不缺少“文明”;城市缺少的是真情,是“潺潺磬音”,是淳朴,是安宁,是灵魂的优游自在……这是一种不俗的见解。更为可贵的是,作者没有采用常规的段落,平实的文字,浅近地写来,而是让这种深见,寄寓于名家名言之中,妙引而出,并以排比之段,诗意地流淌。比如,作者不说城市缺少什么,而言“看不见的城市”,这是一种极富诗意的语句。
  (点评:李弗不)
  感受乡村
  一考生
  拾一穗遗落在秋天原野上的麦芒,心底的某一个角落被触动;沾一滴椭圆形包裹着阳光的硕果,心底的某个角度被触动;拔一缕轻笼着湛蓝色天空的薄雾,心底的某个角度被触动。
  感受乡村,感受着乡村给我带来的无限浪漫与惊喜。
  诗人霍尔顿曾如是说:“我愿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守望麦田,绵延生命。”
  诚如所言。在一片金黄色的麦芒中,去田间垄上,默默地感受阳光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思绪变轻了,往事变近了,长久积压在心中的埋怨如今变得连自己也陌生了。
  感受乡村,感受乡村给我带来的无限的韵味与生机。
  明代梅鼎祚面对宁静的田园,情不自禁地感喟:
  “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
  摇曳的野花,散发着迷人的气息,缱绻的,幽香的,沁入人的每一个细胞。
  而此刻的乡村,此刻的烟柳、渔船、小桥流水,正被轻柔的风雨笼罩。
  风怜惜地吹一池碎银,雨温暖地抚摸一树梨花。水灵动而跃,霎时生机卓尔;花欣然而绽,顷刻芳华满园。
  感受乡村,感受着乡村给我带来的无限幸福与快乐。
  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我躺在一棵老树干边上的沙地上,画这棵老树的素描。我穿着亚麻上衣,叼着烟斗,望着深蓝色的天空,望着沼泽和草地,这使我快乐。”
  正是乡村这些平凡质朴的事物,点燃了梵?高生生不息的艺术之火。
  当罗丹?莫提格里昂尼对着妩媚的美女模特时,梵?高正在乡村中,支一方画架,执一支画笔,画这些巴黎大师们心所不屑的事物。
  在乡村,我看到了梵?高笔下的星空,那样庄严而深邃,让我迷恋,让我神往。
  在乡村,我看到了梵?高眼中的向日葵,正一丝一缕地将光线贮藏,瞬间迸发出灿烂的光芒。
  白鹭飞来,点破一湖秋碧;杜鹃归去,踏残满地落红。朝暾夕月,草长莺飞,在生命的罅隙,歆享静谧,感受乡村……
  [点评]在考生典雅的文字里徜徉,直让人觉得恰如正亲吻着那乡间的一脉流泉、摇荡着那小桥下的一叶小舟、紧握着那黄金般的麦穗……面对着考生用文字摹绘出的乡间的那幅立体的水墨画,直让人想从此沉沉地醉去不再醒来。之所以会有此感,就在于作者善于用文字勾勒画境,直接带给读者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同时,本文中精练的文字、灵动的结构以及巧妙的引用,不仅展示了考生丰厚的文化积淀,而且以虚实相生的行文方式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自然也就增加了文章的含蓄美,而结尾处更是意境悠远,恰如静夜里一声悠扬的钟声,给人以余音袅袅之感。
  (点评:梦阳)
  触摸都市
  一考生
  我生在都市,长在都市,却始终觉得自己在都市的边缘。
  都市里,高楼林立,像一堵堵宫墙,隔离人们的心灵;灯火凄迷,像一场场幻境,诱食人们的真性。我想触摸都市,但一时悲从中来,猛地缩回着凉的手,如同碰到冰凉的铁墙。城市,你是石铸的容器,与人的心灵绝缘。
  伫足街头,人来车往,我心中却空空如也;置身闹市,人声鼎沸,我心中却寂静无声。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一双双逐利的势眼,我不禁恐惧地大叫:“你们是谁,要到哪去?”无人回答。只有冷漠的声音在心中空空回荡、回荡。如此匆匆,都市,你将走向何方?
  都市啊,我想触摸你,又怕,你冰冷了我的心。
  都市里,最难是了解一个人的心思。人们带着同样合乎礼节的微笑,操着相似的恭维的腔调。人的真心,被埋在了高楼的巨石堆下;人的热情,全被声名吸出了神思;人的偶像,全被偷抢成了一个个金铸雕塑。君不见城市的舞台上,少女个个花枝招展,但她们容不下真实,更容不下涵养;君不见城市里的好排场,只知用金钱装点门面;君不见,城市里的人只知今天的利益不记历史的教训。于是,某位漂亮的歌星问岳飞是谁,能否为我写歌?于是,广州富豪阿文死,斥资亿万金为棺。于是,某位大眼睛明星把日本军旗当时装。都市,你究竟在想什么?为什么我触摸你越多,心伤得越痛?
  触摸都市的,并不是我一人。无数的人,抓住都市的边缘。也许是都市里有太多的边缘。也许是都市里有太多的希望,也许是乡村有太多的无助。但最后的最后,都市猛然一挥手,冷酷地将无数梦境打碎。对于街头小贩,城管污言怒斥,甚至不惜加以拳脚;对于进城务工者,城里人总是带一份轻蔑再加一分藐视,然而,欺人太甚的恰恰是城里的人。为什么我们会忘掉那些洒下十年汗水、要不到半点工资、被迫跳楼的民工?为什么我们不记得那些被招聘公司骗去活命钱而无奈自焚的民工?请看看那些城墙上的泪痕和血渍,我的城市,在你文明的背面,都有些什么样的图案?
  触摸都市,我感觉不到你的心在哪里!
  [点评]作文欲求出新,一定要跳出思维框框,而这一点,对考场作文尤其重要,试想,当阅卷老师面对千篇一律的立意忽然发现一篇立意别致的文章时,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此文即是如此,考生避开了大多数人对都市文明的讴歌,由都市不和谐的一面切入,当然也就成了文章的一大亮点。同时,文中考生对都市弊病的透视、剖析,不仅让读者触摸到了都市的深沉悲怆,更让人从中读出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也读出了“90后”的风貌;其次是文中大量排比、反问句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易于引发读者的思考;再就是文章长短句的交错运用,也增强了文章的文采。
  (点评:梦阳)
  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作文素材】

上一篇:天津高考满分作文:留给明天(750字)
下一篇:高考优秀作文:小草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