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区
高中作文区
|
当前位置: 主页 > 作文 > 高中优秀作文 >
【温馨提示】
微信扫描顶部二维码
回复4位数:1010
1011~1016
切实提高作文水平
|
|
|
|
|
|
|
|
|
|
|
|
高考满分作文:人人如蛋,又有何患? 发布时间:2019-05-24 23:59:57
高考满分作文:人人如蛋,又有何患?
人人如蛋,又有何患?
村上春树说:“面对体制的高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蛋。”的确,在这渺渺的大千世界中,面对个体不可抗拒的力量,我们何其微小,就如一只只脆弱的蛋,但即使卑微脆弱如蛋,也总有坚硬的壳和内里的柔软,而这也正是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林则徐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座右铭就是外壳与内里的糅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欲拯救晚清,有着不畏权贵胁迫的心志与风骨,和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与普世关怀,在虎门上空浓烈的烟雾中,它们一举喷发而出,使他的人生充满光辉的色彩,也使其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坚硬与柔软,个人取向如何对待,关系到个人价值,也意味着自我和谐与否。老子称赞水的造化之德:“天下莫柔软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刚柔并济,朴元相击,成就了道家的和谐之道。
上善若水,但历史上却也存在以“不和谐”闻名的人物,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他的三哭即是疯狂与软弱的碰撞。有谁会为素不相识的闺中小姐哭丧?有谁会不循礼法与嫂嫂告别?又有谁会在司马昭欲与之联姻时大醉六十天?他的疯狂是一层更加坚硬,也更加脆弱的壳。魏晋禅代,礼法败坏,他用壳控诉世道的不堪和他的激愤,内里却守护着顺循人性与真善美的“真礼教”,——谁又能说这不是另一重意义上的和谐吗?为自我信念而抵抗外在强力,偏激之余却是真性情,是遵自我意识发出的选择的决绝与托念,更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人生一世,变幻无常,佛偈说人有八苦,我们这一只只脆弱的蛋,其实每个人都有阮籍的影子,壳与软弱,不过是为理想而战的风骨,与对某些事物的守护和情怀的偏影。我们何尝不是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面对巨石的压力和不公的命运,去反抗,去冲击,用脆弱的壳守护心中的软弱,进而真正成为自己,成为和谐之中的一片涟漪?一次次迈向山巅的沉重步伐,又何尝不是被生活所激发出的硬气?看似每步都一样,其实每一步都不一样,而这种不一样,最终决定了你的人生境界。
坚守信念,保有本心,柔软与坚硬之中,也可以散发不一样的光彩。
得分:69分
高分启示
文章开篇以村上春树的名言引出自己的观点,紧扣材料“坚硬与柔软”,契合“和谐”,即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作者充分占有写作素材,从林则徐的“风骨”与“关怀”,到老子的“水”刚柔并济成就和谐之“道”,到阮籍“三哭”至刚托出至柔、以至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再到西西弗斯以“脆弱之壳”守护内心“软弱”……有详略、有事例、有引用,涵盖中外,莫不新鲜又贴切,集中诠释着材料的内涵。当然,仅此人会说不过是罗列,还有堆砌之嫌,然作者手段不凡,并没囿于此处,能够深入挖掘“阮籍三哭”,对素材能够步步深入、逐层分析,核心价值“坚守人生信念、实现自我价值”,渐行渐清晰。最后以“人生如蛋,又有何患”收束点题,余味无穷。
行中庸之道
人心中总有一些坚硬,同时,也必会有些柔软,如何处理对待,关乎如何构建出和谐的内心。
行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一大命题,并贯穿了中国前后五千年的历史。中庸并非单纯地平凡于人世之间,在面对内心的坚硬与柔软时,则选择逃避。正相反,我们所应做的是在坚硬与柔软之间寻求平衡点,不做一味坚硬的偏执之人,也不做一味柔软的优柔寡断之人,以自己正确的认知与态度保持平衡,从而缔造和谐的自我。我们自然无法全面地参透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成为圣人,但我们可尽量地靠近“中庸之道”,来帮助自己修身养性,达到坚硬与柔软的相对平衡。
以德报怨,可乎?我们一味地用内心的柔软来面对,或者直接逃避这些恶意,可以吗?这自然是不好的。孔夫子在数千年前便给出了答案——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我们自身正直向上的品格作为坚硬的一面去面对怨恨,而用自己的德来报答对方的德行。一味的忍让与宽厚并非是行中庸之道,孔夫子推崇的,便是把握好内心的坚硬与柔软,以恰当的方式来处事。我们若是一味地偏向柔软,那不是君子,而是懦夫。但同时,若一直偏执于坚硬的一面,又有失人情味。自古便有儿子因父亲偷羊养家反将其状告上庭的故事,这便是一味偏于坚硬,不以柔软中和,导致了忽视亲情的情况,儿子并未寻求到坚硬与柔软的平衡点,以直报怨,纵使有了大公无私的美名,却失了重要的亲情,无法造就和谐的内心。而行中庸之道,妥善处理这其中的人际关系,处理好柔软与坚硬的平衡,方可造就平和的心灵。
所谓中庸之道,并非指宽恕社会中不美好的一面,而是以内心中的正直品格来面对、来处理。我们抱怨这个社会的不公,这个社会的黑暗,这个社会的种种不足给自己带来的伤害。但我们又不敢在不公发生时站出来指出,只因一时的怯懦而逼迫自己安于平凡。这并非行中庸之道,而是没有处理好内心的平衡,在不公发生时过于柔软,又在不公发生后放马后炮,从而展现自己内心坚硬的一面,这种矛盾的心态又如何来造就和谐的自我?中庸的真正含义不在于一味的宽厚,或一味的坚持,前者过了便是怯懦,后者过了便是一种劣行的偏执。
正确处理好坚硬与柔软的关系,在社会中的黑暗面浮出水面时敢于指出,美好之面展现时学习回报,行中庸之道,锻炼出自己和谐的内心。
得分:68分
高分启示
以“中庸之道”入题,似乎老生常谈,不能给人以期待。然作者娓娓道来,硬是说出了一番不同凡响之语。文章之始扣紧材料,准确定位“处理”二者关系、“构建”和谐内心。接着分析“中庸之道”与寻求内心平衡的路径。对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分析和论述,如醍醐灌顶,深刻而又精辟的点明了把握好内心的“坚硬与柔软”恰当处事的道理。又以“子揭父短”的反例印证“硬”有余而失衡。不仅如此,文章最大亮点当在第四段,结合当今社会弊端,揭示“中庸之道”的两种错误认识,有着现实的警示意义,也是纠偏和解决问题路径之一。可见,写作时应充分利用素材,能够对素材进行挖掘与分析,既深刻又透彻,事半而功倍。
百炼钢与绕指柔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坚硬如百炼钢,柔软如绕指柔,二者看似对立,却亦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构成辩证统一,而如何对待这两者正是构建更和谐的自我的关键。
或许是理智或许是坚持,人心中的坚硬在一定环境可有如利剑般的力量;而人心中的柔软,譬如柔情,譬如避让,亦可能有四两拨千斤的效用。人本便是各种矛盾的集结体,坚硬与柔软便是其中之一,若要造就和谐的自我,二者不可或缺。
人们,青年人尤是,应当铭记不失刚硬。向来被打上柔软标签的女性间亦有冷硬的理性思考的居里夫人,及怀有家国之思的坚硬情怀的李清照。将范围扩大,由“孔融让梨”的传统美德故事便可看出人们对谦让的柔软的赞美。社会上亦存在各式各样的“规则”,迫使人们屈从。然而此时更不应失了坚硬之心,正如北大才女刘媛媛于演讲中所言,“我们不是为了社会,而是为了改造社会。”坚硬如百炼钢般的心使我们得以从碌碌无为融于背景中跳出,构建出一个能够有所成就与贡献的自己。然而与之相对的,柔软亦是不可或缺。我们并非追求不撞南墙不回头或是偏激待事的自我,失去情感的人亦与机器无异。孟子求仁,所以成其圣,他所提出的治国之策自非一味放纵人民,然而其仁爱之心却成就了其自我的和谐,由是对周围亦造成了极大影响,由其弟子传承至今日。人心中自有柔软处,而适当助长心中柔软更能成其大,达到大爱之境。
坚硬与柔软二者兼具而不可以过度压制其中一方,二者达成一定的平衡方能使自我达到和谐而不过度。然而“度”的掌握对于人们来说亦是难关。若要把握好一个“度”,最基础的一点便在于认清自我。毕竟把握自己心中的坚硬与柔软的平衡与和谐,“自我”才是主体。或通过静,亦或是通过思,反思自己的行事与心态可为一鉴,助我们认清自己,方可有所改进,把握平衡。
百炼钢亦能化为绕指柔,反之亦然。仅有了解自我以把握心中坚硬与柔软的平衡,方能造就和谐的自我,由此亦能对社会造成良性的影响。
得分:67分
高分启示
开篇引入材料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紧扣作文命题材料,揭示题意,这是作文迅速入题的一种方式。然后,全文紧承“坚硬”“柔软”两端,时时呼应材料中的三个关键词。第三段着眼于时下青年角度,逐层深入,以臻大爱之境,材料充分而又恰当,内容鲜活而有针对,不失为文章之亮点。文章又一亮点在于“百炼钢与绕指柔”的形象与贴切,作者时时处处呼应,反复探讨二者关系之时,也是在寻求内心“平衡与和谐”之法,巧妙解开了读者的疑窦。此外,从反向角度分析与论述,也使论证能够避片面趋全面、摒极端而辨正,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鲜花之城
人心中总有些坚硬的东西,如城墙般抵挡伤害与纷扰;也有些柔软的东西,如苗圃中的鲜花,给整座城市增添几抹亮色。而唯有充满花香的坚固城池——鲜花之城,才能造就和谐的自我。
坚硬是人不屈不挠的意志与毅力。历史上,有太多的铮铮铁骨的硬汉,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坚硬化为一往无前的气势,大破数十万秦军;长山子龙赵云一杆红缨,坚硬变成孤注一掷的胆识,曹军中杀个来回。他们都是将心中坚硬发扬的大无畏者,擎着坚硬的盾牌,无畏荆棘困阻。
如此说来,果敢无畏的希特勒也应是值得歌颂的吗?此论大谬矣。于项羽、赵云身上,除却坚硬的城墙,仍能嗅到鲜花的芬芳,而对希特勒而言,城墙后只有一片寂寥与荒凉。项羽有兄弟,有虞姬,有乌骓,赵云有轻抚怀中阿斗的柔情,这皆是他们心中那些柔软的东西,而正是这鲜花,才使这硬汉们成就和谐的自我。心中的柔软,是温情,是牵挂,它让坚硬的城中,传出人性的花香。
柔软,绝不能被看待为懦弱,相反,它更能激发心灵的力量。搜救东方之星的潜水员将氧气嘴递给生还者后,不幸被暗流卷走,黑暗、疲惫、沉重、缺氧,危难之际,对家人的牵挂浮上心头,心中的柔软却化作坚毅的力量与信念,助他逃出生天。正视自己心中柔软之处,悉心呵护,终有一日,它将爆发出强大的能量,造就和谐的自我。
无独有偶,钱钟书与杨绛携手数十载春秋,抗战、文革,坚毅的确存在于他们心中,但更为人羡慕的,是两人对心中柔软——对方的对待,相濡以沫、白头偕老,互相扶持、毫无怨言,从写在人生边上到走在人生边上,我们看到的是两人在城池中快乐幸福地培育花朵,花香四溢,两人也成就了更为和谐的自我。
当然,话说回来,坚硬与柔软皆是我们要正视对待、发扬呵护了,摒弃柔软之处的是莽夫而非硬汉,而抛却坚硬之处的也只会是个老好人,为世人不耻。
造一座鲜花之城吧,以心中的坚硬堆筑城墙,以心中的柔软培育鲜花。当城起花开之时,我们便有理由相信,那高高悬挂的“和谐的自我”的旗幡,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戏言。
得分:65分
高分启示
作者不满足于材料分析与思辨说理,把二者以“鲜花之城”之喻曲折道出,那正是人们内心和谐、温情四溢、柔软的地方。先以项羽、赵云的“意志与毅力”辉映“坚硬”,巧妙又贴切;然后通过对希特勒“无畏”的追问,对比项、赵与希特勒之间的不同之处,自然引出犹如花香四溢的人性之“柔软”来;紧接着以鲜活的“东方之星”实例,揭示“‘柔软’不是懦弱,相反更能激发心灵的力量”的道理。最后以钱钟书与杨绛夫妇例证“柔软”能造就和谐的自我,铸就人生的“鲜花之城”,坚毅不乏温情。篇末作结,揭示“鲜花之城”寓意,生动又委婉。
柔软也是勇敢
在每个人的心底,都埋藏着坚硬和柔软,他们原是一对互相平等的好兄弟,却因人的选择而反目成仇。现代成功学中,坚强才是王道,一切皆为实用出发,坚硬便借此迅速成长,而柔软则愈发弱小。当人们偶尔低头,发现的却是坚硬而沉重不堪的内心。
不可否认,坚强是成功路上不可缺失的成分,但在人们眼中,柔软却成了一种示弱这种思想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成了人生唯一的风向标。古仁人之心也渐渐走远,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放弃了柔软,也就再也无非听见心灵的交响乐。生活中的景物不再是心灵的震撼,而只是一个个“与我无关”的身外之物,过眼云烟,转身即忘。人的感性伴随着柔软一起沉寂在心底的保险箱中,永不开启。
而反观青史留名的文人墨客,他们的感性就如同他们的个性一样清晰可辨。龚自珍既有豪迈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又有细腻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数之不尽的千古佳句就如流水般涌出纸面,扑向我们。这种感性力量的传递,唯独只有卸下坚硬的外甲,用柔软而真诚的心去感受,才如此触手可得。
古人治国,不也正是这个道理。
秦始皇虽然吞并六国,称霸四方,但强硬而残酷的治国手段,只能使得人民的生活生不如死,从而揭竿起义。最终万世霸业的泡影只能在其短命而亡的结局中破灭。而宋高祖的杯酒释兵权和文家治国、轻武重文的策略,使国家安泰,百姓康定,文人墨客自由地抒发真志;唐太宗李世民同样减政放权,听从了老百姓的心声,用柔软温和却又是最有效的治国方针,与民休息,轻税薄赋,造就了大唐盛业。
依我看来,柔软并不代表着一个人的弱小,相反,他象征着一个人敢于抒发情感的勇气。而历史也告诉我们,柔弱恰恰是人最需要保护的宝贵情感。没有柔软,就无法用感性去感受生命的珍贵、景色的美好;没有柔软,就无法生活在令人愉悦的友好社会,人与人之间都以坚硬示人,碰撞摩擦不绝于耳;没有柔软,就无法听见别人的心声,了解他人的心事;没有柔软……这个世界将无法想象。
也许会有人说,弱肉强食的现代社会不容得柔软的存在。我说:那就由我们迈出这伟大的第一步吧!柔软也是勇敢。
得分:64分
高分启示
文章着力于“柔软”,较为新颖独特。作者从常规思维入手,探寻人们心目中“坚硬”渐趋强化、“柔软”逐步流失的历程;再论及放弃“柔软”后“感性”的沉寂,以龚自珍、陶渊明、李白的诗句印证“感性”的力量以“柔软”方可触及的道理。接着作者思接千载,以此延展至“治国”,以秦始皇和宋太祖、唐太宗的实例,从反面和正面论证“强硬”灭亡、“温和”兴国的道理,揭示二者与“治国”之关系。第七段作者赋予“柔软”以新意:“象征敢于抒发情感的勇气”,点明题意;然后通过排比,揭示没有了“柔软”,那么“生命”、“社会”、与人“交流”都将“无法想象”的结局。篇末点题,柔中带刚,重申“柔软也是勇敢”的题意。
刚柔并济
萨松说:“我的心中有一只猛虎在细嗅蔷薇。”猛虎不免坚硬,而蔷薇不免柔软,二者结合起来,方为丰满和谐的自我。
人性总存在两面性,有刚的一面,也有柔的一面。刚如辛弃疾,“把栏杆拍遍,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其怀才不遇的激愤,渴望报国的强烈愿望,其至刚让人敬仰,也不免叹惋其声尽力竭却得不到回应。柔如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其缠绵悱恻的哀怨,至柔让人感动,也不免遗憾其软弱漂泊的人生。
因而人若只表现出刚,或只表现出柔,便总是有缺憾,仿佛戏剧中单面的人物,这样的人无法活出生命的和谐与完满。
刚柔并济方能塑造人性的丰满和谐。一代将军聂荣臻,他指挥作战毫不含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铁将军”。但当他发现两名失散的日本女童时,便将其带入军中抚养,择机归还日本。其柔情一面感动着我。他的刚柔并济不仅成就了他的峥嵘一生,也为后人树立了良好典范。与此相反,张飞虽忠勇,武力过人,但刚几乎占据了他生命的全部。他醉酒斥责将领,并因此召(招)来杀身之祸。他的人生是不完满的,至刚夺去了他本可以多彩的生命历程。可见,刚柔并济方能造就和谐的自我。
然而,在不同的境遇下,人应展现那至刚的一面或至柔的一面。在面对自己理想追求之时,毫不犹豫,毫不妥协。路遥说:“即使没有月亮,我的心中仍是一片皎洁。”无论身处于什么环境,路遥永远坚守内心的一方净土,保持人性的本意。此至刚维护了他生命的完满,成就了他的人生。
在面对民族危亡之时,毫不屈服,勇敢地捍卫民族尊严。鲁迅说:“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在那个“既不赞同也不反对”的黑暗社会中,面对麻木不仁的国民,鲁迅毅然弃医从文,发出“救救孩子”的呼。此至刚彰显其生命的高度,人格的高度。
在面对令人敬畏的生命或是崇高的爱情时,不侵犯,以柔应对。杨绛在疯狂的“文革”中,依然精心呵护那爱情之花,在斗室中等待着与钱钟书的重逢。其至柔守护了如人所期待的东西。
然而,回望古今,有人不敬畏生命,选择以凶暴的一面结束他人的生命。有人以至刚的一面和大自然抵抗,结果自食其果,正如那长江中的大船,因船长的刚猛以船速与十二级风速相抗,只能令人悲哀。在不适当的境遇里,用错了刚或柔,只会使人的生命不和谐,带来悲剧。
猛虎细嗅蔷薇,刚柔并济,方能造就和谐自我。
得分:63分
高分启示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是余光中译的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的句子。说的是人性的两面,细心的小作者敏锐地找到了这个契合点,并以此喻切入,点出人性的“刚”与“柔”两面,认为二者结合方臻和谐。作者用素材说话,辛弃疾与李清照、聂荣臻与张飞,详略得当、正反自如。但话并没有说完。小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作为非常时期“不同的境遇”之下,往往还需要“至刚”与“至柔”才能和谐完满人生的,于是,作者列举路遥、鲁迅的言行,钱、杨的爱情呵护,是为“至刚”、“至柔”的正例;又在第8段联系现实,指出错用“至刚”“至柔”的后果,是为反例补笔。最后,全文再引诗句,收束全文、呼应开头、点明题意。
别用“坚硬”刺伤“柔软”
人来人去,车行车往,在这忙碌的甚至不容你驻足小憩的环境中,也许需要一些“坚硬”来保证正常的社会交往;于我而言,这“坚硬”是一种几乎倔强到偏执的自我保护。可笑的是,我竟然会用这种对己保护来刺伤心中拼命坚守的柔软。
掀起尘封的往事,我总会看到心酸的场景。“其实一个人挺好的。”高中三年,我无数次的在心中如是说,无论是在打开家门前的那一刻,还是在与母亲争吵的那一秒。这已然成为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必不可少的伎俩。
我知道母亲的辛苦,离异,一个人来上海打拼,将我接来上海上学,事无巨细,家中的一针一线都是她亲手置办的。但我却不认为母亲知道我的辛苦,我沉默着想去做好家务替她分忧,而她却总是“吹毛求疵”般的挑剔、斥责。望着她念念有词的唇,我总是想,也许是把一天的愤怒、工作的烦琐全都发泄在我的身上了吧。于是争吵接踵而至,每次都会以一方的摔门而出而告终。久而久之,我竟将这当成了一种日常,一种不过和在学校与同学们交往一样的日常。是的,只要心中足够坚硬,不露任何破绽,是的……
然而那名为亲情的春阳终究还是融化了我心中的坚冰。步入高三,学业愈发的匆忙,当我撑不住病倒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竟是母亲的憔悴而又略显焦虑的面庞。
“你发烧了,今天我请假,你好好休息。”母亲说着便要拿手探我的额头。我却急忙转过头去吱唔了一声,因为在那一刻我怎敢让她知道泪水已经打湿了我的眼眶。
是啊,我有怎么会忘记曾经看着母亲的背影暗暗发誓不让她这么疲惫,我又怎么会忘记曾经自己告诉自己为了母亲一定要坚强。
现在,我坚强了,但却用所谓的“坚强”不断的刺伤原本心中拼命要守护的温暖。母亲替我盖好被子,转身便要走出去了,我心中突然涌起强烈的悸动,那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毫不犹豫,我猛的坐了起来,哽咽而又坚定的喊出了三年间我几乎没有唤过的字:“妈!”说罢,泪水夺眶而出……
人心中总有为了生存而坚硬的东西,它们或是自我保护与刀枪不入,但请不要忘记,它们的存在是为了守护我们心中的柔软,这柔软,便是庇护我们一路成长的亲情。千万不要用“坚硬”刺伤“柔软”,这样才能成为不忘初心,坚定前行的和谐的自我。
得分:61分
高分启示
人心都是肉长的,父母舐犊情深、孩子眷恋父母,这些都是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作者用自己朴实的笔触,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母亲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情感历程,叛逆、防护、争吵,这些都是坚硬的表象。终于,一次生病、一个契机,母亲的眷眷情,唤醒了孩子拳拳心。“亲情的春阳终究还是融化了我心中的坚冰”,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比喻,也是作者把命题材料合理统一的高度概括。篇末议论,既明示了文题的寓意,又阐发了主旨、抒发了情感,精炼而又准确。
(聂剑平、戴传伟供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