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区
高中作文区
|
当前位置: > 作文 > 名言警句 >
【温馨提示】
微信扫描顶部二维码
回复4位数:1010
1011~1016
切实提高作文水平
|
|
|
|
|
|
|
|
|
|
|
|
古代名言精选 发布时间:2019-05-20 23:17:57
篇一:古代名言精选
(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淮南子
不以尺璧为贵,而看重的却是片刻光阴。教育人要珍惜分分秒少。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尚书
不注意生活的小节,最终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品德修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喻指要善于弃其所短,用其所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工匠想要做好他的活儿,必定要先磨快他的工具。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集
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习获得成功。
(蠹众木折,隙大墙坏。)商君书
蛀虫多了,木头就会蛀断;裂缝大了,墙壁不会坍塌。告诫人们要警惕小的漏洞和差错,以免酿成大祸。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
二人能同心,就能锐利无比,即使是坚硬的金子也可割断。强调彼此要意见一致,团结同心。
(公生明,廉生威。) 清。李惺
公正就明察,廉洁就能提高自己的威望。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文心雕龙
弹奏了上千支曲子,而后能懂得音乐;观察试用了上千把宝剑,而后才能识别剑的好坏。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比较,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
指明了读书的正确方法,决不能好高骛远,不动脑筋。
(独富独贵,君子耻之)家语
只贪求个人的富贵,道德高尚的人认为是可耻的。
(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家语
说大话而不感到惭愧,那就没有一定要去做的决心。
(城峭则崩,岸峭则陂。)韩诗外传
城墙太陡峭了,就会崩塌:河岸太陡峭了,就会倾倒。说明凡事太过分,其效果将会适得其反。
(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周易外传
才能由于运用而日益增长,智慧由于运用而永不枯竭。
(川广自源,成人在始。)
宽阔的江河来自浅小的源头;而成为一个事业上有所贡献的人,是因为他在一开始就能扎扎实实地努力。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史记
聪明的人,能在事物尚未出现或形成时,就已能充分预见。
(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汉·晁错
受到挫折消沉颓废,一蹶不振,那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古来建功立业的人不仅有卓越的才干,更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知错不改,这才是真正的过错啊!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已长格物)。
不以求全责备来用人,不以自己的长处来和别人较量。
(白石似玉,奸佞似贤。 ) 抱朴子
白石看起来像珍贵的玉,奸佞之徒看来又像德行高尚的人。告诫人们要当心,不为假象所迷惑。
(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大丈夫要有志气,在困窘的时候意志更加坚定,年纪老了,精神应该更加抖擞。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
大凡人们在认识上的通病,是往往会被事物的某一片面现象所蒙蔽,而对事物的整体就不能了解。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白居易
地位高的人不一定有才能,地位低下的人也不一定愚昧无知。无数事实证明: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根这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韩愈
以“根之茂”和“膏之沃”来比喻要想成就学业,必须首先要打好扎实的基础。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 楚辞
黄钟被毁坏丢弃了,沙锅子反而雷似地响起来。比喻坏人嚣张,胡作非为,而好人却遭受打击压制。
(祸福无门,唯人是召。)左传
祸福的到来没有一定,都是人们自己召来的。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
接触到实际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经过实践才会知道做事的艰难,哪里有不经过实践而能获得知识的呢?
(海内升平,路不拾遗。)资治通鉴
写出了太平盛世的景象。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
节剑,是有道德的人所共有的品质;而奢侈,则是罪恶的根源。
(百尺竿头须进步)。景德传灯录
即使是已到了百尺竿头的顶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不能骄傲自满,而是要继续努力,再接再厉,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必须进行变革,变革了才能继续发展,不断发展才能长久的存在。
(贱不害智,贫不妨行。) 宽桓
家境贫困,品位低下,并不妨害他成为一个聪明而又品德高尚的人。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荀子
道德高尚的人能以忠言相告,一般的人却总喜欢以钱物相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
说明做事要脚踏实地,稳步前进,不然将一事无成。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
只要于国家有利,不管死活都要全力以赴。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
用功学习,努力工作。甚至忘记了吃饭,而因此心情舒畅,无忧无虑。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论语
见国家危急,甘愿为国捐躯;而见有利可得,该想一想这是否符合道义。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研究学问,不能一味迷信书本;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能盲目地全盘接受,而要批判地继承,吸取有用的东西。
(矜伪不长,盖虚不久。)韩非子
说明弄虚作假是不可能长久的。
(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
喻指凡事都要早作准备,绝不可事到临头才设法去应付。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兰芷鲍鱼,与之俱化)。十渐不克疏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成功还是失败,关键在于所受的环境影响。同兰芷一般的好人
接近,就会受到好的影响而成为好人。同鲍鱼一般的坏人接近。就会受到坏的影响而变成坏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要像敬养自己的父母一样去敬养别人的父母,要像受护自己的儿女一样去爱护别人的儿女。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
好药虽苦却有利于治病,听忠诚的话,虽不顺耳,却有利于自己行为的端正。 (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
用墨绳来划线,就能把木头锯得笔直;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人就能变得聪明而有才能。
(良玉未剖,与瓦石相类;名骥未驰,也驽马相杂)。周书
珍贵的玉还没有被取出,其外貌与石块相似;出名的千里马还没有奔驰,它往往会也劣马相混杂在一起。这告诫我们要善于辨识发现人才,而不使糟蹋埋没。 (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礼记
只是口头上许给别人的好处,却不给人实际的利益,这样怨恨和灾祸就会降临到你的身上。
(交不为利,仁不谋禄。)卜疑集
交友不从私利出发,做官不是为了追求钱财。
(人生在勤,不索休获? ) 张衡
人生的意义在于辛勤劳动,不求索又怎能获得丰硕的成果?
(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
有道德的人,即使是一人独居,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能谨慎地遵循道义。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
办起事来有根据,说起话来有道理。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可以明达事理,而偏听偏信就会看不到事实的真相。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形容群英云集,人才济济的兴旺景象。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面对着深水羡慕鱼儿,不如回家织网捕鱼,与其徒劳无益地空想,还不如脚踏实地地去做点实事。
(人非圣贤,熟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一般的人都不是圣人或贤人,谁能没有过错?有了过错就改正,那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明扬仄陋,唯才是举。)曹操
发现和选拔因出身卑微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真才实学,就被任用。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开始很容易做到,但能坚持到底的却又很少,告诫我们在学习或工作中,要有始有终,而不能半途而废。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千丈长的堤坝,会因有喽蛄蚂蚁的小洞穴而崩溃;百尺高的房屋,会因有烟囱缝隙里迸出的火星而烧毁。喻指忽视小的漏洞,就可能造成大祸。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坚持不懈地刻下去,就是金属石头也能雕穿刻空。喻指持之以恒,必能有所成就。 (轻诺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难。)老子
随便答应别人,必定很少讲信用。常常把事情看得容易的,而做起来就会常常感到很困难。
(三折肱,知为良医。)左传
屡次折断胳膊,由于经过反复治疗而积累了知识,最后使自己也成为良医,说明实践能出真知。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河水太清了就没有鱼,对人的要求太苛刻了,也就失去了伙伴。
(人之情,不蹶于山,而蹶于垤)。吕氏春秋
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上山没有摔倒,而往往在跨小土堆时却跌倒了。说明若忽视小事,也往往会招致严重的后果。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史记
一千人的唯唯诺诺,随声附和,还不如一个人能站出来,直话直说。提倡敢于实事求是,仗义执言的风格。
(荣必为天下荣,耻必为天下耻。)齐已
要为国家博取荣誉,要为国家记住耻辱,而决不为自己个人。
(石可破,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 以石和丹作比喻,赞成颂了革命者的高尚品质,坚贞不移,志不可夺。 (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夭也。)宋书
为人在世,如不能立志建业,即使能活到一百岁,还是同夭亡一样。 人有所优,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
说明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完人”是没有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此以松柏经得起风刀霜剑,比喻坚强的革命者能经得起严峻的斗争考验。
篇二:精彩哲理名言名句赏析
精彩哲理名言名句赏析 名句一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出处】
出自陈继儒小窗幽记·洪应明菜根谭。
【释义】
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评价】
一幅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在是异曲同工,更颇有魏晋人物的旷达风流。
【赏析解读】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此明证。这关键是一个你如何对待与处理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中无私天地宽。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努力过,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而我以为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的是唐朝的武则天。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一字不着,尽得风流。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同志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
名句二
久居兰氏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觉其臭。
【出处】
三国·王萧孔子家语。原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释义】
与品德高尚的人相处或居住,就像进入了种满兰芝香花的房子,时间久了,反而闻不到花的芳香气味,这是因为与之融为一体了;与品德低下的人相处或居住,就像进入了卖鲍鱼的集市,时间久了,反而感觉不到鲍鱼散发出来的腥臭气味,这是因为习以为常了。
【赏析】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重要性,由此可知,特别是青少年,容易受到周围风气和身边人的习性品德的影响。因此对于明智的家长来说,一定要选择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居住;而作为已经在社会中独立的年轻人,也要注意选择好的工作及生活环境和没有不良习气的朋友,这是自己不断进步,事业有成的前提条件。所以君子应当谨慎选择他的朋友和生存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给我们以启示: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去世,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与善人处,就像住进了有香草的屋子里,时间长了,就闻不到香气了,自己完全消融在其中,与之化而不觉。与恶人相处,就像进入了咸鱼铺子,时间久了,也闻不到臭味,消融其中,同样与之融化而不觉。我们何不选择善人与之同化呢?同样在孔子家语还有“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有方,仕必择君”,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名句三
对于坚强者,挫折是成功的垫脚石;
对于懦弱者,挫折是失败的万丈深渊。
悠悠人生路,挫折伴你行
人生是一次远征,挫折将永远伴你而行。即使当你获取成功后的辉煌,感受辉煌后的喜悦之际,挫折也并未远你而去,却是隐没于朝霞的明艳中??从不存在没有挫折的人生,人生没有刻骨铭心的挫折,既不丰富,又不完整。对于坚强者,挫折是成功的垫脚石;对于懦挫折弱者,挫折是失败的万丈深渊。
挫折像雨,冰冷的雨点使你惊悸,促你清醒;
挫折像风,它会鼓胀你已调整的风帆,使你乘风破浪,昼夜兼程,驶向成功的彼岸;
挫折像闪电,刹那间照彻大地,是黑暗中的一线光明;
挫折像分水岭,人生在世,烦恼如发,苦痛如海,挫折如林,不甘沉沦的奋进者不以挫折为羁绊??在一次次挫折中使生命的意义得以升华;
挫折像一面镜,可照出世态炎凉、冷暖人情;
挫折像一把剑,能斩断你不醒的梦,也能斩断你彷徨的心;
挫折像一支歌,能唱出你“大江东去”的豪情,也能唱出你“晓风残月”的悲愤凄清;
挫折像一双手,将攀岩的勇士拉上希望的峰顶,也能将懦弱者推下绝望的深渊。 挫折是一种限制,也是一种超越;
挫折是一种困惑,也是一种选择;
挫折是一种逃避,也是一种责任;
挫折是一种失落,也是一种挑战;
挫折是一种知足,也是一种追求;
挫折是一种厌世,也是一种觉悟;
挫折是一种损失,也是一种丰收;
挫折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确认;
挫折是一种愚蠢,也是一种成熟;
挫折是一种死亡,也是一种再生。
悠悠人生路,挫折伴你行。
名句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出处】
这句话是诗人北岛诗回答诗中的很著名的两句。
【释义】卑鄙者可以用卑鄙的手段达到一定目的,高尚者确可以因高尚品质而流芳百世。
【赏析】
诗句出自北岛,意在批判社会。卑鄙是贬义词,高尚是褒义词,但前者连接的是较正面的意象“通行证”,而后者连接预示死亡的“墓志铭”,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和矛盾。这种矛盾会引发读者的思考,于是引出诗人没有明说的前提——这是发生在一个扭曲的社会。
扭曲的社会有他扭曲的规范,如果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正常社会的规范,那么好人没好报就是扭曲的社会中的规范。但这不是说善是错误的,或者在这种扭曲的社会中善和恶的定义也颠倒了,善仍旧是善,而恶就是恶,卑鄙永远无法成为
高尚,诗人表达了以高尚为墓志铭的愿望,是不愿意与堕落的社会同流合污,在思想渊源上可以说是回溯到屈原。
抛开诗人在其中寄托的思想情感,只讨论理性,其实有一个类似的寓言更加方便,狂泉的故事。一个国家的人除了国王都喝了狂泉的水变成疯子,只有国王是正常的,但国王反而被其他所有人指责是疯子,于是他只好也喝下泉水成为一个真正的疯子——变得和其他人一样。
这是哲学家很喜欢的故事,他隐晦的提醒我们,人类自傲的理性很可能建立在十分荒谬的基础上(只是我们不自知)。
诗人绝对无意鼓励把卑鄙当做通行证的做法。同样的,国王的选择看似是合乎理性,其实大谬。他选择成为疯子,这本身就放弃了理性,是对理性的最大背叛。卑鄙者的做法绝对不是什么“识实务者为俊杰”,他的本质是反智的。
因此诗人也留下暗喻,因为通行证总是短暂和易变的,而墓志铭却是永恒久远的。虚假和扭曲的东西必然无法长久,为了一时之利出卖人格,非智者所为。 名句五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出处】
这是蒲松龄为自己撰写的一副励志对联, 主要就是以“项羽灭秦”和“勾践破吴”两件史事,说明有志者, 事竟成的道理。
【释义】
上联:(有志者,事竟成)是主题,(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是史事, 下联:(苦心人,天不负)是主题,(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史事。 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幼年有轶才,少年得意,十九岁科考得县、府、道第一。自此,专心攻读,希望能博取功名,一酬壮志。后终老未得意于科场,屡试不第,七十一岁方援为贡生。长期穷愁潦倒,以教书为业。一生著作很多,尤其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达到古代文言小说创作高峰,为后世所称道。另有聊斋诗集聊斋文集等。蒲松龄聪明颖慧,才智过人,青年时期热衷举业,却“年年文战垂翅归,岁岁科场遭铩羽”,抑郁侘傺。为了激励自己不断发愤读书和创作,在压纸用的铜尺上刻上了此联。
【赏析】
上联用的是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的典故,说明做事要有项羽那种拼搏到底、义无反顾的决心。
下联用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典故,表示要学越王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毅力。
蒲松龄撰写此联,就是激励自己在读书和创作上,象这两位人物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做任何事情,有了决心和毅力,还会不成功的吗?天不负这位有志者,蒲松龄怀着矢志不渝的决心,穷毕生精力著书,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不仅在诗文、词赋、戏曲、俚曲等均有佳作,一部聊斋志异更是为古典文学树起一座丰碑。幸好腐朽的科举制度没让蒲松龄跨进官场仕途,否则,文学史上将殒灭一颗巨星。
此联对仗工整,命意含蓄,富有哲理。其最大特点在于用典灵活有新意,上下联呼应自然,一气贯下,如行云流水。
篇三:古代励志名言
古代励志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5、富贵不能 都 荒芤疲 洳荒芮 ! 睹献印?/SPAN>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13、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三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隋唐宋:公元581年-公元1271年
20、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2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反对因循保守,提出这一着名的“三不足”论断。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2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元明清:公元1271年-公元1840年
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2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30、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威不屈所志;富难淫其心。养浩然正气;极风云壮观。弃燕雀小志;作鸿鹄高翔。江山开眼界;风雪炼精神。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独树难撑大厦;众智可夺天工。闲逸磨损意志;勤奋陶冶情操。凛冽风霜知劲草;艰难岁月识英雄。心无俗虑精神爽;室有清淡智慧开。读有益书精力爽;行无愧事梦魂安。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袴少伟男。过如新竹芟难尽,志在高山磨不平。白首壮志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立志须知三古盛;为书自起一家言。历劫方显钢骨硬;经霜更知秋水明。几番磨琢方成器;毕世耕耘自有功。一年之计春为早;千秋大业志当先。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恒心搭起通天路;勇气吹开智慧门。
艰难困苦塑俊杰;忧愁愤怒出诗人。行而不舍若骥千里;纳无所穷如海百川。鱼翔浅底;鹰击长空。剑锋出磨砺;梅馥发苦寒。尚流云致远;须奋翮高飞。远想出宏域;高步超常伦。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心宽忘地窄;野旷觉天低。有理尽管胆大;无私何妨心雄。少时饱经磨砺;老来不畏风霜。燕雀安知鸿鹄志;鲲鹏反笑鷃鸠言。青春有限志无限;岁月无情人有情。莫猎青蚨迷正路; 应追黄鹄贯长空。思其艰以图其易;言有物而行有恒。多读书知礼明义;少饮酒多是无非。失败本是成功母;勤劳方为幸福根。立定脚跟树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从来好事天生险;自古瓜儿苦后甜。山高自有行路人;水深不乏破浪舟。十年美誉凭苦干;万里鹏程在读书。泽以长流乃称远;山因直上而成高。暴雨洗山山更秀;乌云压城城不摧。老骥伏枥千里志;短锥处囊半寸锋。劳瘁不辞披夜月;饥寒常忍履冰霜。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无边事业心如玉洁;有限年华志比秋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