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与策略 发布时间:2019-03-24 10:28:23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与策略
合作学习是目前我国许多中学正在实验的教学模式,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其理念就是要相信学生,热爱学生,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以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全员互动关系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教学的基本形式,通过合作互助促进学生共同达到教学目标。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当好“导演”,学生要当好“演员”。从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主体性出发,教学以教师的“导”为前提,以学生的“演”为主体,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合作教学兼顾教学的集体性和个体性特征,采用班级授课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全员互动和合作交流。但教师的精讲与点拨几乎是每个教学步骤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集体授课与教师的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在位。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教师必须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和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
新课程强调良好的学习状态,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加上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在现今大多数课堂,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情景:待老师宣布小组讨论的口令时,学生迅速的回头,教室里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声,多人小组里,似乎每个学生都在争先恐后地发出声音,却谁也听不见谁。几分钟后,教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开始汇报个人意见、、、、、、
以上现象凸现出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所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小组合作的时机很随意,目的不明确,内容未经过选择;小组活动的时间不充分,学生还未进入真正的学习状态或问题还没有经过足够的探究就草草收场;小组成员间的发展机会不平等,看似全员参与,实际就是优等生们在说,而学困生无从插嘴只能袖手旁观;缺乏合作技能,不会倾听,不会合作,以自我为中心,无法进行相互学习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低下。如何实现真正的课堂情趣化?如何克服教学中表面上“轰轰烈烈”,而内部却“华而不实”,把形式与内容结合起来,把关注个别与面向全体结合?
首先,这种经过三两分钟的讨论,便由教师喊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而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漠然忽视。合作学习是需要花费时间的,这也是合作学习成功的最根本的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一般应大致分成两个阶段,首先小组讨论前要有一个较为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即在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上感知新知,进行思考,而不是立刻对问题展开讨论,那样将会使所有的讨论和认识停留在肤浅的认识层面;第二阶段才是进行合作研讨,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思考成果,相互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小组共识,并整理准备汇报。
合作学习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活动。它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习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使教学活动自然地带有浓厚的情谊色彩。合作中各抒己见,克服片面,互相启发、评价、激励,有助于思维共振,扩大了学生参与面,弥补了班级制教育下不因材施教的局限性。其中相互讨论和交流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合作交流的时间应以学生讨论的进度和效益为标准,而不能以教师的教学预设为标准.所以在很多课堂合作学习中,会出现学生讨论的气氛热烈、兴致很浓,而教师却频频看表,生怕耽误了时间,几分钟后,教师不管学生讨论完否,就匆忙喊“停”,学生悻悻而归.这是明显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体地位的剥夺,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自己的角色意识,还学生主体角色地位,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所以在合作学习中,要求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又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以要解决传统意义上的这一对矛盾,做到两不误,教师应多从合作学习的组织结构和实施细则上多下工夫,以求高效能的合作学习,来解决这一时间矛盾。
其次,在合作学习时,学生角色分工不明确,合作讨论变成无序的辩论会。在接到教师提出的问题后,学生没有对问题进行任何思考,而是直接进行讨论,所以大多数学生提出的见解都是较为肤浅、不成熟的意见,以至于小组内观点各异,由于理解不深,便各持己见,讨论辩解声此起彼伏,这种貌视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实则是一种低效能、高耗时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完成教学任务起不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为得到高效、有序、有效的合作学习,下面就谈谈如何实施有效性合作学习的策略:
1、合理分工,科学分组
让小组合作学习顺利的开展并充分发挥其学习功能的前提是合理分工,科学分组。具体操作中,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让几个学生凑在一起进行学习或讨论就行了。分组需倡导“异质”分组原则。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把成绩、能力、性别甚至性格等方面不同的3~8名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由于各个小组是异质分组,这样就使得各小组间是同质的,为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这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是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重要技术。
经过分组以后,为防止“责任扩散”,小组成员不能各自为战、一盘散沙。合作学习特别强调在小组中明确每个组员的个人责任,以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在合作小组中,往往通过角色、资源等的分配来明确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使他们相互依赖。有时,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来明确学生的责任,实现积极的相互依赖。比如,把总任务分解为子任务分配给每个成员,总任务的完成质量通过子任务的完成质量来评价。这些方法都使小组成员在小组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员,都有自己的明确责任,而且必须相互依赖,也体现了每个人在小组中的价值。
2、帮助学生掌握合作的必要技能,形成合作认同感
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效地与别人合作的社交技能,这包括倾听、鼓励、轮流发言、说话音量适当、有序表达等;要确保合作学习环境的安全扭转,如尊重别人的意见,有效接纳别人见解,有质疑和争辩,但不能讥讽和嘲笑;始终关注任务,而不远离主是主题;分解任务,明确个人分工和职责,使小组里每个成员都能充分、参与并做出自己的贡献。借助这样的一些有效合作的掌握,进而使学生逐渐产生小组成员间的“积极的相互依赖,形成小组合作的默契,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3、对合作学习的任务精心选择与设计
合作学习的问题应该是既能激发学生的和合作热情,又对他们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是单个学生难以独自完成复杂任务,是学生感到疑惑不解、易于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这些问题必须经过交流、争议、思维碰撞和相互接纳才能使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明确化与合理化。
4、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
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合作善,深入到小组中,成为合作小组的一员,了解合作的进展、讨论的焦点和认知的难点,对全班学生的认识进程做到胸中有数。必须为学生合作学习足够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小组各成员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意见,研讨产生的方案都有时间进行深处、实验探究和验证。
5、通过评价来提高学生合作的技能与成效
评价不能仅着眼于合作任务结论的得出,更要关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对学习的贡献度、对社交技能的掌握,以评价来促进小组检查、讨论学习内容和反省他们的合作行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