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理论 发布时间:2019-04-09 12:09:43
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理论
[摘要]如何适应新课程理念,如何改革数学教学,这是当前广大数学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思想观念的转变,教育理论的更新,教育方法的探讨,以及教师自己的不断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保障。本文从教育改革的实际出发,从教材转变为新课程、思想转变为新理念、教法转变为新教法三个方面论述了初中教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理论。
[关键词]观念;教法;更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及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为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通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教材转变为新课程
新课程标准与传统的课程有着巨大的差别。在内容上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运用”;具体目标增加了做一做、听一听、说一说、试一试、想一想、练一练等内容。新教材中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情节生动,积极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兴趣却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动力,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广大师生提供了学习的发展机会。
二、思想转变为新理念
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有别于传统意义上教师的内涵,具体地说,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组织者与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圣人转化为平等的合作者。这就是教师角色的转换,意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方式要发生彻底的变化。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1、把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怎样让学生学知识;
2、把集体教学转变为个体教学;
3、管理与控制转变为引导与促进;
4、把批评与谴责转变为表扬与赞美;
5、把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现代科学的教学方式;
6、自身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的对话者。
三、教学方法转变为新教法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采取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与研究学习等主动学习方式,是新课程观下学生的内涵。同时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教学中要考虑到的问题。关注这些问题,就是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而不是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我们主张学生的主动学习,就是靠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使发现式学习、探索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进入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而有效的学习。
第一、我们要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
课程改革并非只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对新生事物的挑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学校日常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以的视觉在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尽量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更多有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和感受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师,为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首先要更新观念,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二、改革传统的教训方式,走进新课程。
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散失了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的品格,遏制了学生的兴趣和力量,新课标不仅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也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将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
(1)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堂教学
我们过去强调比较多的是课堂环境的整齐性、权威性与规范性,忽视了建立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课程观下的课程教学环境讲究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环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而一些设置过多的铺垫性提问或练习,把学生的思维圈定在一个小范围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以往的复习提问,大多数是无效的,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应该抛弃。
(2)以活动为主,实施教学过程
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应及时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建构主义数学观认为,数学是一个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数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促进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以此为出发点,则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将数学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他们所学的数学是与当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在课间活动中,与学生一块游戏、谈心,与学生成为朋友,使他们喜欢你,爱上你的课,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老师的爱。教师要力求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播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要当好“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插问“不明白”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根据是什么?你能说出理由吗?”等,这既能检验学生解决问题的真实性,又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
(3)走进生活,创设情景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全体学生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练习题或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设计每个同学都有参与机会的开放性练习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兴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只要我们教师留心,就可利用生活中的问题设计出很多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练习题。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生活中的数学既使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回归生活学数学绝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4)利用模具、设备,辅助教学
新课程中,数学教材不是惟一的数学工具,这一观念是课程观的重要内容。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把教科书奉为圣旨,要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教材由原来的“控制”和“规范”功能转向为“为教学服务”的功能。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只要有利于教学的课程资源都可利用。充分发掘数学教学资源以济教材之不足,是当前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凡是同教学内容相关的数据、图表、图形、现象,都要尽可能地运用到教学之中,以丰富课堂教学。
总而言之,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有创新和突破,对教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们必须彻底的更新观念,不断“洗脑”和“充电”,不断地超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