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音乐教学中的品德培育-中学音乐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9-03-25 19:18:12
音乐教学中的品德培育-中学音乐教学论文
内容提要: 培育品德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从以情感人、引发共鸣;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发挥榜样的力量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四个方面帮助学生培育高尚的品德。
关键词:以情感人 音乐审美 榜样 行为规范
当音乐还在空气中萦绕,突然我的眼神凝聚在一个学生的眼睛里闪烁着的泪花上,它是那么晶莹剔透,透过泪花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感人的画面:在歌曲承诺的歌声的感召下,我们不抛弃、不放弃,一起奋力挪开那一块块因地震而塌下的砖头......
这是一堂以赈灾歌曲为主题的音乐课上令我铭记于心的一幕,也让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不断地在思考,这滴泪水也许在别人看来觉得很平常,但在我内心却觉得弥足珍贵,这是久违了的感动,是真诚的情感碰撞,美好的心灵洗礼。此时此刻,歌声是一条纽带,把一颗颗心连在一起。无需更多的语言,也不用去过多谈论音乐的知识和技能。过去当我们把重点都放在想方设法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上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的培育,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首先,我们的职业是教师,应以育人为本,其次作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要充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说使人们学会做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该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该具备发展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这也是教学的三维目标。历来的教育都把“传道”放在培育人才的首位,即所谓德育,表明了培育品德的重大意义。而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情感的艺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音乐教育更为培育人的品德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培育品德应贯穿和渗透于整个音乐课程教学中,并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发挥音乐特有的作用。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展开的,还包括爱家乡、爱劳动、爱科学,尊敬师长、互助友爱等。同时,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时,要寓德育于美育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一、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以情感人,引发共鸣。当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动而留泪,是因为引起了共鸣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一种现象,有的人总把培育品德当作“政治任务”,加以漠视,生硬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根本无法真正达到培育品德的作用。当我们为某些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迟到感到失望,在唱国歌时那疏散无力的声音感到无奈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持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中,找到学生内心的共鸣,感动他们,并持之以恒。如:让学生目睹那双因地震被压在废墟下仍紧握着笔的拳头;那些为给灾区献血而排成长龙的队伍;写着“小伙伴们,挺住!”的横幅以及在废墟下的孩子们齐声高唱国歌、团结就是力量的事迹,此时此刻,他们不会无动于衷。让学生充分感受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的爱国之心及顽强的意志品质;北京奥运会升旗仪式那一刻国歌响彻鸟巢时的震撼;奥运健儿奋力拼博的精神,以此激励他们的爱
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爱国主义情怀和美好的音符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二、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要让学生从中去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发展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特别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好作品介绍给学生,如周杰伦的中国风的歌曲千里之外、青花瓷等。另外在弘扬我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也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地区优秀的音乐作品,如把古典交响乐与现代电子合成技术很好结合的雅尼的音乐,他的音乐中洋溢着浪漫的诗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教学中保持开放的姿态,通过音乐为学生打开另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音乐的魅力,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音乐更生活化,提高学习的兴趣,令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
三、发挥榜样的力量。榜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熟悉的歌手韩红,不仅用歌声打动我们,还资助收养了不少孤儿,她演唱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主题曲感动中国,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还有在今年的雪灾和地震这些残酷的自然灾害面前,很多明星如刘欢、成龙、刘德华等踊跃捐款,并深情演绎了爱的奉献、生死不离、承诺等歌曲,用行动表现出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作为明星的号召力。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听妈妈的话编入了中小学生的音乐课本,很多学生都喜爱这两首歌。这两首歌里体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这些明星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和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老师,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现在这个物欲与权欲充斥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榜样,尤其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们。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努力实现幸福的人生。在学校里教师也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教师自身言行举止要得体,严于律己、爱校爱生,具有爱心、责任心,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在教师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有一定的规范。在音乐的常规训练中,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如正确的演唱姿态,良好的心态等。对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音乐课虽然希望学生能活跃课堂,但没有纪律的约束是不行的,无视纪律,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建立有序的课堂才能保证德育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
“学艺先学做人。”这句话让我多年仍记忆犹新,作为音乐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德育素质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要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更要把情感融入教学中,用真情实意打动学生。在这次四川的地震中,我们为许多80、90后少年的优异表现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看到了祖国未来的希望,使我们教师有信心更好地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
参考文献:
⑴张熊飞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 陕西人民出版社
⑵ 中小学音乐教育 浙江省音乐家协会 ( 总第170期)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我们知道在各个学科中都要渗透德育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成为我们音乐教师的教学工作的重点。那么,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人的一种文化性的创造。人之所以要创造道德之文化形式,是出于人自身的需要。我们考察“道德“的起源,发现存在着两个视点(或者两个角度、两条视线):一是社会性的视点。另一个是个体性的视点。故而,人需要靠他人的扶持才能得以生存,这时人就需要构成各种关系,在这些关系中生活的个人就需要一种自我要求,因为道德所需要的规则终究要靠个人来把握。如果它不是个人所能遵守的,那么就会成为外部的强加和强制,因而也就不能成为个人真正的德行和内在的习惯。道德范畴中最核心的有两个:一是尊重,主要制尊重生命,包括自己、他人以及有生命的物种。另一个是公正,因为道德必须要关注到人怎样去追求一个好的社会秩序。对道德范畴的把握首先就需要对不同的道德生活情境给予必要的、适当的尊重和理解。什么是“道德教育”呢?
基于对道德概念的清理,应当把道德教育的内涵界定为“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众所周知,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行的生长,那么认得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认得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实际上,具有统摄状态的道德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并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其实,正如德洛布尼斯基所认为的那样,道德并不市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的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方式完成的,而由此所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了人的内在的心性品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人们在反思“制度化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的各种局限性的同时提出了“非学校化”的主张。针对这一思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学校的功能是不能够取消的,青少年 一代不能够拒绝学校教育。2001年香港教育署明确提出“学校是社会发展的摇篮”,再次承认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只有经过完善的学校教育的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并且不断创造出新的生活样态。
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着发展人的。道德教育是发展性的事业,道德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并且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学校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身目的,是通过创造出一个合乎人性的、宽松、健康、向善的环境而发展人的。根据在上海一所幼儿园的调查发现,许多入院不久的孩子因为恐惧过于繁多的道德规约而要求回家。事实上,如果道德教育的结果是使受教育者恐惧道德,那么这恰恰就违背了道德教育的初衷而沦为反道德的教育。因为道德的根本目的在于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生长的自然规律、尊重人的正常需求。所以,道德教育需要调整到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倘如此,我相信道德教育就会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因而也一定是可爱的和有魅力的。
在传递正向价值、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态度这个学校道德教育目标时,曾经走国一段弯路。比如在美国,人们为了突破传统的单一价值传递的所谓“美德袋”式的道德教育模式,曾一度认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而使其学会在多员文化中进行自主的价值选择,而不必明确提出传递某种正向价值。这在理论上得到过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柯而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支持。但在经过短短的一二时年的实践之后,就有学者开始对这种道德教育模式进行反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显重要,我们的任务是要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的接班人,通过音乐课能使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我在音乐教育中采取以下的做法把素质教育贯穿始终:
一、始终把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放在音乐教育的突出位置,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比如在课堂上欣赏黄自作曲的抗敌歌时,针对当前学生对日寇侵略中国知之甚少,缺乏了解,甚至有盲目崇洋的心理,我就把抗日战争时上海军民抗击日本的“八一三”事件,及日寇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的简略经过,介绍给学生,启发学生对日寇侵略者的仇恨,激发爱国热情;又以初级中学课本第一册音乐课本为例通过欣赏学唱国歌、国际歌、七色光之歌、等歌曲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而以初级中学课本第五册为例通过欣赏沃尔塔瓦河(选自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五(命运)交响曲、学习歌曲苏武牧羊等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热情。
二、坚持德育渗透,加强艺术熏陶的效应。通过教育实践,我认识到必须作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方针,比如在上课时我尤其重视音乐课寓教于乐的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学到了知识,既减轻了学生课程负担,又增强了学生的艺术修养。
三、根据心得教学内容,结构形式,强调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摆脱过去传统的单纯唱歌和乐理知识的单纯技术训练,强调了唱歌、欣赏、演奏知识、音乐故事、创作、练习等兼容并蓄,相互叫叉渗透。器乐进课堂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尤其通过音乐课的特点针对目前学生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又不可避免的带来思想素质上孤独缺少集体精神等毛病,而通过音乐教育中的齐唱、合唱、领唱等形式锻炼了团队精神与集体荣誉感,并能帮助他们学会合作与忍让,比如合唱声部有时次要声部应让位于主要声部,而第一声部也不一定永远是主要声部,这样的锻炼对学生很有必要。
四、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衡量我们的音乐教育,我认为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目前学生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身上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娇气,自私,劳动观念差的毛病,而我们教材中有关集体主义精神,热爱劳动,及宣传团结互助,帮助弱者,勇挑重担等内容的歌曲,相对缺乏,因此我在课余及班级活动中有意识的选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加以补充,从思想品德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以上是我在近几年音乐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一些粗浅的体会,希望广大教师给予批评指正。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福建师大二附小 陈榕臻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首歌或一支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为此,我根据音乐学科的情感特点,对关于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情感,促进思想道德素质作了一些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深刻理解教材内容,进行正面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演唱优秀历史歌曲,革命传统歌曲,演唱反映少年儿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和学习、劳动生活的歌曲,演唱各民族各地区民歌对学生也很重要。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歌曲的主题,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鼓舞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爱国、爱党、爱集体、爱生活,形成坚强、勇敢、活泼的性格。在教唱祖国像妈妈一样这首歌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歌词的含义,祖国就像妈妈一样,哺育我们茁壮成长,知道党是我们祖国的核心力量,我们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让学生带着对祖国、对党的敬意来唱此歌,由此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我在欣赏教学中也时时渗透德育。龟兔赛跑是一则音乐童话故事,我通过电化教育以及音乐故事表演让学生明白:骄傲必败,虚心并不断努力才能使人成功的人生哲理,从而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二、以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教学中的首要内容,应常抓不懈地贯穿于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但由于各学科又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德育教育一定要与该学科自身特点相结合。然而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不少的音乐教师对课堂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利用讲政治课的模式给学生以强硬灌输,结果学生对教师的“讲经布道”是漫不经心,收效甚微,以至对音乐课也缺乏应有的热情。
而德育的教育应在学生在感受音乐,走进音乐后,以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靠教师灌输式的讲解是难以奏效的。如在粉刷匠一课的教学中,乐曲的旋律生动、活泼,内容是教育儿童热爱劳动和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正确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再用优美而深情的声音去唱好这首歌,就是最好的德育教育。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又如教唱优美而抒情的歌曲我们的田野时,教师生动而美丽的笑脸,流露在眉间、眼神中、嘴角间的赞叹把学生的情感带入那如诗如画般大自然美好的意境中去,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从心底深处萌动了一股热爱美丽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无声的体态语言感染着学生,带动着学生把自己的感情通过甜美的歌声、体态动作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表现出来。同时无形之中教育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在教学中不需教师过多的言语,学生在无意之中就受到了德育教育。那种在教学中为德育而德育教育的说教,常常是事倍功半,苍白无力的。
三、在教学中把握思想教育的容量和分寸,有机有度的进行德育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既不能把音乐看成纯知识与纯技术的东西来追求,也不能脱离音乐特质去进行思想教育。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感染作用,把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例如在歌曲保卫黄河的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去讲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社会意义等,离开音乐的说教是空洞的。因为音乐家在创作中总是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思想感情、政治态度融进作品之中,通过各种表现手段:旋律、节奏……来塑造音乐形象。音乐的教育作用主要是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表演、欣赏等途径来实a的。因此应通过加强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去理解歌词,感受跌宕起伏的旋律、明快的节奏、鲜明的民族风格……结合对歌曲背景的了解,使学生激起更多的情感投入,领悟到更多的精神力量。
四、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抓住教育契机,强化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巩固教育成果
抓住教育契机是巩固教育成果,强化行为习惯的有效手段。有一次,在编创小型音乐剧——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活动中,恰恰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活动开始,我先给小朋友们讲述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故事,然后帮助小朋友们理解故事的内容:“宋金的花盆为什么是空的?国王为什么挑选宋金当国王?怎样做个诚实的孩子?”接下来小朋友们就开始分组拿音乐道具进行编创活动。突然,我听到张小雨小朋友说:“我的铃鼓不见了,找了半天没找到,只发现了这个坏了的铃鼓。”我立刻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就启发小朋友说:“谁拿错了?把小雨小朋友的铃鼓当成自己的了?”竟然没有人回答我。见状,我并没有着急追问,而是让小朋友们继续回到故事中:“请大家说说我们向宋金学习什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开了。我发现平时喜欢发言的林奇小朋友一言不发。于是,我把他叫到身边,问他是怎么想的。他不好意思的低下头,小声说:“陈老师,我错了。张小雨的铃鼓是我拿的。”我见他承认了错误,就在集体面前表扬他是个诚实的孩子,有错误敢于承认,大家要向他学习。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把铃鼓还给了小雨,还向她道了歉。小朋友们也从中理解了诚实的含义。
因此,应抓住教育契机,强化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在音乐教学中,可利用有关教材,循序渐进地引导,使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音乐能够培养人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他们健康成长。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博罗龙溪第二中学:李国仲
摘要: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歌曲中的思想感情教育因素。让学生们更好的体验、感受,体现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感染。从而达德育境界。
关健词:音乐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是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则是以音乐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深刻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一首歌曲中往往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情感,而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的特殊性,深入挖掘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感情,采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把这些思想感情充分地分析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
一、在音乐教学中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初中音乐教学大纲这样明确指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我国著名音乐家贺渌汀指出:音乐是表达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手段。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的一生。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今天,一曲爱的奉献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帮助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能受到更深刻的思想教育。这样,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来感染学生,使心灵美的花朵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
二、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这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用浩翰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如何在这浩翰的乐海中掬起闪烁爱国思想的浪花,并根据我国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呢?须注意两点:一是作品要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二是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
初中音乐教材第一课苏武牧羊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多少年来它一直在人民群众中传唱,经久不衰。这首歌作于民国初年,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爱国群众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歌中苏武“留胡节不辱”,“大节定不亏”的精神形象正是当时群众爱国激情的反映。歌曲的旋律由五声间阶构成,有浓厚的中国民歌特色,古朴苍劲,通俗感人。具有深沉,悲壮的音乐气质。节奏庄重、坚定、平稳,调式的交替运用使音乐既统一又富于变化。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用宽厚舒展的歌声、悲壮激昂的情绪来表达苏武的爱国主义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象这样适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是很多的。除了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大量的近现代创作歌曲、民歌以及器乐曲等。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从心灵深处来教育学生,使他们不断地感受、理解,从而达到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
三、在音乐教学中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音乐具有教育感化的功能。通过欣赏多种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的优秀音乐作品,不但能使学生丰富听觉感知、扩大视野、积累音乐语汇、发展音乐思维,并且把听、唱、演奏等各种音乐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受到感染。这种功能在教育上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教化人。如乐记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就是说,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是要把他们的学生全部培养、训练成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扩展学生的音乐素质,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其实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本身就具有一种人们自愿接受的“教化”因素。利用这种“教化”作用,从演唱歌曲、演奏音乐、欣赏音乐作品教学和音乐知识教学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品质教育。
为了更好地通过音乐教学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更多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优化课堂评价、建立积极健康的艺术和道德氛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积极上进的音乐作品,与学生达到平等、互动,建立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轻易地去判断错与对、是与非,应更多地诱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活动和评价讨论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与他人探讨,在合作中建立自信和自尊。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见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施展音乐方面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的音乐氛围和轻松的环境,才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才能促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其次,在教唱歌(乐)曲前就介绍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词曲作者以及歌词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和演唱,掌握歌曲的情绪,理解、体会其内涵。如国歌、歌唱祖国等,同学们听到歌声,仿佛看到了五星红旗在冉冉升起,进而想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雄壮的乐曲声中正以无比坚定的步伐阔步前进。这样,学生不仅受到了音乐的熏陶,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在音乐教学中寓德育于各种课型当中
中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各种课型之中。
欣赏教学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和受教育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悟力的同时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感受力、音乐情感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思想觉悟得以提高,道德品质得以熏陶。如在欣赏歌曲红星歌中,我利用在歌曲音乐的背景下,以故事的形式导入。组织学生观看闪闪的红星的影片片段,结合影片及图片共同参与讨论。过后我又播放一些反应现代幸福生活的歌曲,例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快乐宝贝等。请学生进行今昔对比,激发孩子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学生在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音乐世界的同时也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音乐教材中,有的歌曲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而这种“引导”需要教师去正面进行教育,按照列宁的话说;“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进去”。因此,音乐教师应充分根据和利用这些歌曲中的思想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学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渗透和滋润学生的心田。如教唱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曲,我们首先通过谈话式导入新课:学校每周一早上举行什么仪式?讲讲自己见过的升旗仪式,谈谈自己的感受。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介绍有关的国旗知识,教育学生要懂得国旗的含义和重要意义,并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美好的学习环境,并要求同学们在升国旗时神情专注而庄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国旗的真挚情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也说过:“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育一些少数伟大杰出的所谓天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把每一个孩子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音乐教学是在音乐实践过程中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来激发学生情感的,通过音乐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来感染、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学习革命传统,树立远大的理想。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支撑这个民族的伟大力量是比泰山凝重、比黄河久长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筋骨,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作为各族人民中优秀的一部分——跨世纪的青年教师更应把爱国主义当作自己教书育人、默默奉献的强大精神支柱。总之,教师作为新世纪的传递圣火者,要尽其所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开拓精神无私地贯注于平凡的工作岗位之中,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