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初中语文论文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9-03-24 10:06:43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渠县天星初级中学  陈妮
语文教师想要教得好,创新意,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及课堂教学,必须扩大知识视野,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要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深感兴趣,教师要把学生引进教材的趣味境地,教师也必须有高超的教学艺术,下面我就这两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主题词:人格魅力 课堂艺术
(一)人格魅力
一、 什么叫人格?
不同的学科对人格有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人格是“一个人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有人说人格是“某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人认为人格是“演员在戏剧中充当的人物性格和角色”;还有人认为人格是“人的一贯行为模式”。这些不同的定义都是从外显角度对人格的描述。还有人从人的内在的欲望、动机、品质、理想、意识、本性等特征给人格下定义,如:认为人格是“使一个人适合于他的工作的那个人品质的总和”,是“完善的理想”;“是一个多方面的动力统一”等等。还有人把人格看成人的整体形象,从综合角度概述:人格是“一个人对社会做出的影响的总和”;“人格就是人的特色”;“人格是个人经由社会化所获得的整体”。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人格是反映人的性格、气质、 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指个人的品质;指人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总之,一个人的人格即一个人的“为人”,包含着一个人的心情、胸怀、德行和事业,它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范畴。
  二、教师人格的教育价值
在教育长期发展中,作为教师主体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人格,不断外化为教育内容、手段、方式方法等教育要素。有些人格特质成为教育过程的必要素质,如:声调、热情、大胆等品质,或者干脆同教育过程密不可分,成为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要素,如热爱学生等,所有这些人格品质,都是教育过程顺利实施的主观保证。就是在现代教育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的某些人格品质仍然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师人格的教育价值有如下层面:
      1、评价——激励价值。在班级授课制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中,讲授法占据统治地位。同是讲授,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取得不同效果。一位热爱学生、具有强大感染力个性,并通过有力的讲演、姿态和信赖的眼神对学生的反应做出积极评价的教师,肯定比冷淡学生、讲课有气无力,对学生的反应视而不见甚至做出消极评价的教师,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人格评价性功能发挥的程度如何,是制约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
     2、身教——陶冶价值。教师本人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内容包括知识水平和道德品质在内的全部个性。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成为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才会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效果。教师的身教对学生的陶冶作用往往是不自觉的。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认为:“学生们处处模仿教师。所以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这点往往是不自觉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会受到像教师那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比教师对年轻一代的心灵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作为教师,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使人格特质更加高尚美好,才会产生“近朱者赤”的陶冶效果。教师人格在身教方面的感召力,是学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
    3、机智——启迪教育。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能够做出最合理的决定,采取最恰当的解决方法,对事物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保持必要的分寸感,就是教育机智。它体现了教师的人格美和教育艺术水平,是教师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机智是教师的必备素质,乌申斯基认为:“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情境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教师只有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决断,并予以妥善处理,才能收到使学生“闻过必改”、“闻一知十”的启迪效果。教师具有聪慧的教育机智,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前提。
     孔子是最早注意到教育机智启迪作用的教育家。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认为教师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背景下启发 才最有效。此后,关于如何掌握教育分寸即在什么“火候”教育学生的问题便引起了历代学人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前苏联教育界曾就教育分寸问题展开过争论,比较一致地认为教育分寸集中地体现里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行为风格的典型标志,属于道德创造范畴。教师掌握教育分寸意味着“善于解决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同时不再产生新的矛盾。”评价是相当高的。我们经常提到的“事半功倍”“事倍功半”等概念,在教育领域很大程度上是指教师掌握教育分寸的优劣而言的。
      4、威信——感染价值。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学识水平、思想意识和人格特质等在学生心目中引起的佩服、尊重等情感反应。加里宁指出:“如果一个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 远留下痕迹。”教师威信能对学生终生发展产生影响,它不是依靠棍棒、体罚和严酷的纪律树立的,而是依靠教师的人格品质建构的。教师威信的独特作用在于他的感召力,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认为:“学生接受他们爱戴的教师所说的话,同接受他们看不起的、对他们格格不入的人所说的话,情况不完全一样,从后者口中说出的最崇高的思想,也会成为可憎的思想。”有威信的教师对学生适当的表扬和善意的批评,都会唤起相应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强烈愿望。教师威信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
   5、态度——期望价值。美国学者史密斯指出:“就态度而言,个性是教学行为中的一个要素。”西方学者对教师的课堂行为角色的研究,目前大多集中在教师态度上。教师态度对学生的影响的最典型例子就是罗森塔尔等人提出的“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指出,随着教师期望值的改变,哪怕是最差劲的学生的学业成绩也会戏剧性提高。这被当时人称作“里程碑”的发现说明,教师人格的期望效应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课程计划、视听设备、程序教学、讲授和演示,这些教育要素虽然其中某一方面可能在某一时刻可以被用来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但是它们不是促进教学的关键所在。促进意义学习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即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目前,不少教育理论主张教育改革从改变教师态度入手,正式反映了这些见解。
教师人格对青少年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量化的。
(二)课堂艺术
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语文,无可非议就是语言文字,也就是学会说话和写文章。在教学大纲里清楚的写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语文实际上不像大纲所说的那样被人们重视,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学什么?语文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感到茫然,这主要体现在对待语文课本的态度上,很多都认为课本与考试关系不密切而不重视课本。果真中学课本不重要,可丢下不管吗?其实不然,真要学好语文,掌握好这门功课,非但不能不重视它,而且还要努力吃透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
    语文课本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载体,是学生认识语文、学习语文、掌握语文、运用和传播语文的最主要途径。语文教材历来以精选的名家名篇、优秀时文为主体,它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写作材料,也给我们提供了精妙的写作方法。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语文课本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偏见,主要是因为老师和同学没有真正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一高度来认识语文,仅仅局限于考试这一目的,难免会产生“课本太死板、内容不新鲜、讲起来不生动、听起来没兴趣。”这样的感觉,因为考试是不可能像其他科目那样直接考到课本内容,让人觉得学课本没多大意义,不值得学。
    但是,一个语文成绩优秀,文学功底扎实的学生,他的知识哪一点又不跟教材息息相关呢?从教材中不仅可以学到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知识,还可以同古今中外名人同呼吸共患难、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树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自己日益长大成熟起来。这一切,其他的学科是不可能同时学到的。
更何况,语文教材并不是真正的与考试无关,只要你认真的把高考试卷与语文教材对照研究一下,你就会发现课本丢不得。其他的不讲,就近几年来高考的优秀作文,很多都直接与教材挂钩。例如,1999年出现了记忆国唐僧行凶,仙南海观音解难、爱因斯坦复活之后、堂·诃吉德新传等。2000年出现了红楼选美记、谁是打虎英雄、宝玉的困惑、三国英雄开会、三个和尚新传之一:变,变,变!、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一类优秀作文。天津一考生写的阿Q正传竟得满分。无独有偶,2001年又有一篇阿Q正传,还是得满分。可谓一个阿Q,见仁见智。2002年同样出现了这类佳作,如江苏的东坡的选择、谏屈原书、昭君的选择等。2003年出现的“故事新编”有与诸葛亮书、既生“亮”,何生“关张”?、吊屈原赋、武侯自责表等。还有2004年四川的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遭遇挫折,笑对痛苦、云南的那时花开、江苏的〈孔雀东南飞〉新专等。这些文章的人物、事件、语句大都是直接取材于我们的语文教材,至于套用课文形式,引用课文里的名言警句、优美语段更是举不胜举。
    中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博闻强识,自然可以提高一定的写作水平,更何况熟读教材中精选的名家名篇、优秀时文可为学生节省课外寻找阅读材料的时间。但限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多同学,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同学很难做到做不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写作文时,常苦于“囊中羞涩”,没有素材,无话可说。这时,我们不妨思维多变一点,头脑灵活一点,巧借一下教材,也能够成就一篇考场佳作,几年来高考优秀卷、满分作文早已证明。学好语文教材,不但能做出好文章,而且,还可以让你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有用青年,课文中的那些名言警句、名人事例可让你受用一辈子。由是看来,语文课本可丢吗?
     在此,我再说一句,语文课本丢不得,同时,也敬告那些轻言丢开课本的老师们,不要再轻言丢开语文课本,为了我们的语文,为了我们的学生,更为了我们的教育!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
 
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是让学生思维不再缺席的重要手段,是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提问要使学生能够接受、符合学生现状的原则,且提问的形式要科学合理,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要恰到好处,把握住一个“度”字。
 
   
 
一、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绝大多数中学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的惰性”,所以教师的提问显得尤其必要,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克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维缺席”和“思维惰性”现象的出现;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克服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的一种盲目性和无序性现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教师的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普遍性与代表性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方式,这种师生互动,有大多数时间成了“乱动”或“不动”,这种合作学习开始变形。我在语文教学通讯看到这样一个材料:教师在向学生提问后下讲台开始让同学们自由讨论,教室里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人人参与教学活动,但仔细观察问题就出来了,一些学生不会合作,只在那里听好生“主讲”,一些小组的学生还在闲聊,尚未进入讨论状态。针对此类情况,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留心沉默寡言的同学、不爱思考同学的非语言性暗示,鼓励学生间相互启发,使大多数同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在考虑提问普遍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示范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为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思维水平较高的题目,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精彩的答题能产生很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能促进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2、层次性与量力性

    对于提问的设计,要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组成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阶梯式层层推进和扩展的序。按照这样一个序,教师能节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能够视不同情况,做出灵活的变动,可以重点突破,从重点问题入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下面就从对提问顺序的设计的角度,来谈一下教师提问应遵循的层次性与量力性。
    首先,有的课文本身的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结构严密有序的组合体。因此可以按课文本身的序来构思提问,如愚公移山,教师可以从标题入手:移什么山?谁移山?为什么要移山?对移山有几种不同的态度等。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设计提问,使前一个问题成为后一个问题的铺垫,环环相扣,不至于思维跳跃太大学生一下接受不了,如果教师按段一字一句提问,学生按字句一字一句解答,得到那些必然是零散的点滴的知识,知识如果没有序串在一起,那必然印象不深且学生无兴趣,学习效率底。
    其次,有的课文并不是由浅入深的构思,而且开头难以理解,后面却峰回路转,所以教师设计提问就要打破现有的序列,重新组成容易理解的序列,一般这种课文可以从结尾入手。
 再次,有的文章难以看出由浅入深的序列,段落之间大致是一种并列关系,有不少的共同点,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确立一个核心,以此来设计一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层层推进的提问和教学序列。如朱自清的春中全文有五幅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画都是抓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词语非常优美,历来是大家学习的典范。教师可以围绕品味语言这一重点,可按这样的思路设计提问:抓住最容易理解的“春花图”这一段,反复对比品位;接着利用品味到的“春花图”的语言知识,去描绘相似的景物,最后留下空白“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课后体会。
    所以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既要考虑问题的深浅程度,又要考虑学生的自身水平,设计好课堂提问的序,使一个个问题由浅入深依次逐个解决,犹如长江大河,一浪推一浪,解决前一个问题为解决后一个问题打下基础,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又是前一个问题解决的必然结果。搞好提问设计的顺序为课堂教学成功进行达到良好的效果作了一个有效的准备。教师提问设计的大体方向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的,到了具体课堂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能够随机应变。

    3、计划性与灵活性

    教师的提问要有计划性,绝不能信口设问。每堂课都应当围绕教学的目标,扣紧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出一个个准确、鲜明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连贯性与层递性,每堂课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目的,完整的结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方法要灵活,不拘一格。

    4、和谐性

    和谐性,是保证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和谐非常重要,教师提问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切不可生硬、牵强或模棱两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敢于大胆答题;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趋同性,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使学生乐于回答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听取他们的回答,允许学生有插话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而且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给予肯定,相信和谐性很好的课堂教学,可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师课堂提问的方法
 
    课堂提问方法很重要,课堂上教师提问方法正确得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提问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在截取几种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方法介绍一下。

    1、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心了吗?一文,可以这样提问:“中国人”在第二、五、六自然段中,三个“中国人”含义有何不同?这样一问就能提挈全篇,回答了它,也就懂得了论敌偷换概念、蓄意诬蔑的卑劣伎俩和全文脉络及写法,用这样一种提问法,必须纵观全局,问于紧要之处。

    2、蚕食鲸吞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大了难以回答,这时就要化整为零,提出一个个的小问题,然后各个突破,进行蚕食鲸吞。


    3、循序渐进提问法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
 

    4、暂时搁置法
这种方法对于解决难以回答的问题尤其有效,明知问题学生很难回答,但还偏要提出,暂时搁置,留待酝酿,不要求立刻回答,而是以后作答,如同打一个灯谜,暂时不揭谜底,让猜谜之人煞费苦心地反复琢磨,给学生充分思索的回旋余地。这样,一旦以后揭开谜底,学生印象会非常深刻,很长时间不会忘记此问题。

    5、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问题教师提出后学生答不上来,形成僵局,教师可以改变角度,提出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诱发引导、点拨提示。

    6、深挖激趣法

    学生如果觉得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那么就提不起来兴趣,但教师如若深挖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就如投一块石头于平静的湖水之中,激起层层波浪。有的课文看起来很平实很简单,其实却独具匠心,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它的独到之处。

    以上的各种提问法,并不是分割开来的,许多课文可以综合运用以上的多种方法,教师要视情况而定,灵活运用之。

    四、教师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

    在语文教师提出的许多问题中,有的问题的答案要有统一的标准,有许多问题的答案不应要求有统一的标准,特别是现在许多还未定论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
    我们从许多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分析,他们对问题的答案有一定的期待性,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放任自流,而不整理不归纳,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始终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认识,这种做法在许多条件下是不正确的,如孔乙己一课有一个案例:教师问:“孔乙己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可是小说为什么多次写孔乙己的笑?”学生甲:“孔乙己性格迂腐,令人发笑。”学生乙答:“孔乙己很老实,众人都取笑他。”学生丙答:“作者写笑是为了反衬孔乙己的悲。”教师单单说:“各位同学回答的都很好。”这样便过于笼统与混乱,只有两位同学触及到了问题的实质,这种做法显然会给学生造成认识上的混乱,教师应明确:答案的虚化和不清晰并不等于多角度的理解。
    对于我们现在还无定论的许多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一种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问:“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学生回答:“是封建礼教。”有的回答:“是祥林嫂特殊的遭遇。”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教师不应彻底否定哪一种观点。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可以赞成任何一种说法,可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哪怕有点偏激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这样一个他们学术界一直在讨论都无定论的问题,教师也不应定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一个机会。
    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进行评析总结的时候,不应直截了当告诉其答案就完事,应该用委婉的口吻告诉他们回答有理的地方在哪,不足之处何在,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加以委婉指出其不足。因为中学生心理还是较稚嫩、欠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弱,所以教师针对他们这一心理结构特征,在做出总结评价的时候,若方法不当,评价过激,极可能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学生怕回答问题,怕讲错的心理特点,时间一长就会很少有人敢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沉闷,养成学生不爱思考问题的惰性,所以在总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为辅,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总体还是不错的”这类话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书是一门艺术,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更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基础知识,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个性,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忙于分析字、词、句、篇等内容,而忽视了语文课应有的整体美教学,把固有的整体性撕成一块块碎片,其结果 :教师讲得唇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感、健康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这就充分肯定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也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审美教育,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来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激发创造美的热情。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大致可以分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优秀的教学内容,点燃美的火花。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语言艺术的瑰宝,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传下来的珍贵的精神财富,给人以无穷的智慧。一部中学语文教材,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给学生展示了美的广阔天地,学生可以尽力发掘美,尽情欣赏美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向导,引导学生去领略无限风光。
    在这广阔的天地里,印下了一批批优秀人物血的脚印。这里有: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大义凛然、拍案而起的闻一多,为科学奋斗终身的竺可桢……通过老师的生动讲解,学生仿佛看到了他们为了人类解放事业,为了祖国富强而笑赴刑场,慷慨陈词,奋笔疾书的动人情景,从而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发起强烈的道德感,从内心深处喷发出为人类、为祖国献身的崇高情感。
    在这广阔天地里,展示了一幅幅大自然赐予的秀丽画卷和人类杰作。它们或险峻奇绝,或秀丽柔和,或激越壮阔,或娇小妩媚,或幽邃飘渺,或清新淡雅。从生意盎然的江南之春到晴暖温馨的济南之冬,从奔腾不息的长江三峡到幽静素雅的湖心亭雪 ,无不显示出大自然的美。然而,更能给人以美感的却是巧夺天工的人间杰作。古朴典雅的故宫,匠心独具的苏州园林,雄伟壮观的人民大会堂,巧妙的构思、精湛的技艺,无不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启迪。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分析、讨论,把学生引入绝妙的佳境之中,点燃起他们创造美的欲望。
    二、以优秀的教学语言,展开美的翅膀。
    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优美的语言更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每个教师的语言风格各异,有的委婉动听,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有的铿锵有力,如洪钟般只好学生的心灵,有的则幽默诙谐,闪烁着智慧的灵光。但不论怎样,只要能使学生听得真切自然,都能让学生获得智慧的火花,都能使学生得到美 的享受,展开美的想象。
    清新平实的语言,体现了语言内在的质朴美,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加深记忆,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开始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初一学生对鲁迅不甚了解,就应该一字一顿地介绍鲁迅的生平及主要著作。使学生的记忆随着教师的讲解而加深,所学的内容也不大容易忘记。
    生动形象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能力量。  幽默诙谐的语言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调节学生情绪,还能让学生在笑声中得到深沉的思索和丰富的想象。例如,讲解“拜年”的“拜”字写法时,教师边写边说:“这个字由两兄弟组成,一个老三,一个老四,所以左半个先一撇后两横,右半个则要写四横,我们不妨称之为”老三老四来拜年“。这样,就使学生在轻松的笑声中记住了字的写法。淡然,诙谐幽默应是当,否则,会失之庸俗。
    三、以适度的教学节奏,奏出美的旋律。
    一堂好的语文课,如同一支优美的乐曲,那美妙的旋律使学生久久难以忘怀,学生与其说是在上课,不如说在欣赏音乐。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教材的特征合理安排教学节奏,既可以似紧锣密鼓,也可以如清泉滴漏;既可以具有十里埋伏那样起伏冲荡,也可以蕴涵春江花月夜的舒缓清远。
    快节奏的语文课,适宜于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班级,能使学生在高度紧张的气氛中得到激越的美的情感体验,享受到险峻之美。一些议论文可采用这种节奏进行教学,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在树立“靶子”后,以犀利的文笔批驳敌方论点,文章气势磅礴,配以语文教师激越的情感,使学生感到痛快淋漓。复习课内容较多,也可以采用这种节奏。
    慢节奏的语文课,犹如一支清越的小夜曲,舒缓自如,怡然自得,让学生在静静的思绪中感受到优美的情调,多数文章,多数班级应采用这种节奏。在背影里,学生慢慢品味出世态炎凉和父爱之深。中国石拱桥一文,学生只有在仔细理解课文介绍后才感受到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美进入了语文课堂教学,面对着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和天真活泼的中学生,我们语文教师肩上担子更沉重了。这要求我们不断钻研业务,加强自身建设,广泛接触社会,努力更新观念,树立科学民主的教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让学生在课堂里,展开色彩绚丽的翅膀,尽情地翱翔。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链接生活 学会感恩 ——背影教学心得
下一篇:浅谈多媒体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