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美术论文 >
美术鉴赏论文下载    发布时间:2019-05-16 09:14:12
美术鉴赏论文下载
对于毕加索,不仅仅是爱。
毕加索的画浮现在我面前 平铺无解的图案 表达一言难尽的抽象
所谓印象,不过是些调不出的颜色,被断章取义地拼凑组成仅有的记忆。
他不属于写实主义,属于意识流,我不爱达芬奇,我爱毕加索,
 
 
                            至爱自由-———毕加索
自由艺术家 第一段
1900—1903年是他的“蓝色时期”,这一时期他生活贫苦,描绘的是一些社会底层人民,画面出现忧郁哀伤的色调。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 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简化(熨烫衣服的人),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两姐妹)。这种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画家后来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从观察人的动作和姿势中得到的。这一时期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至于为什么毕加索会采用蓝色作为主调,尚没有确定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毕加索之所以偏爱蓝色是因为它代表着忧郁。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人生这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代表作。他在这一时期,目击贫困、绝望与孤寂的人们,加上好友卡萨赫马斯因失恋而自杀的影响,其作品常以蓝色为主调,加强了忧郁和悲哀的气氛。画面中,右侧的妇女停下沉重的脚步,默默无言,双眼直盯着对面的两个依偎着的年轻人。在这位妇女的视线里究竟隐藏了什么?这眼光也许在说,怀中的婴儿即使在绝望中也得继续那无法逃避的人生。画面左侧,男女两人依偎在一起。那位男的形象在写生阶段还像毕加索自己,但到作品完成时却变成了好友卡萨赫马斯的形象了。卡萨赫马斯是一位立志投生绘画艺术的青年,却在巴黎自杀身亡。因此,这幅画里,还包含了毕加索对青年好友的痛苦回忆。
       毕加索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红时期”的典型画法。1904年春,毕加索在巴黎蒙马尔特区永久地定居下来,随着他迁居巴黎、与菲尔南德·奥里威尔的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柔和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他的画布上的单一蓝色中去(扇子女人),很快成为他画布上主要的颜色(花篮女人)。那种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郁的一片蓝色。青春和爱情活生生地出现在画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玫瑰红时期"就这样开始了,毕加索的油画进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个与流浪艺人和杂技演员接轨的世界,于是也有人称之为"马戏团风格"(马上的姑娘)。在这时,毕加索的声望使他得到了与众多女人接触的机会,在这个充满欲望和希图的时代,他用公牛一般的意志统辖着他的女人们(玫瑰色的裸女们)。  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却已注重和谐的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已由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百态充满兴趣、关注及信心。在穿衬衣的女子中,一袭若隐若现的薄纱衬衣,轻柔地勾勒着自黑暗中涌现的侗体,坚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轻女子的傲慢与自信。鬼魅般地流动着纤细隐约的美感。整体气氛的传达幽柔细致,使得神秘的躯体在氤氲中垂怜着病态美;拼贴艺术形成的主因,源于毕加索急欲突破空间的限制,而神来一笔的产物。
       马戏演员之家和坐着的裸女是其中的代表作。马戏演员之家画的是一位演员在摇晃着他那干瘦的胳膊,向观众做着手势。他的身上穿一件镶有蓝边的粉红色衣服。蓝色尽管没有褪尽,但柔和的粉红色已经成了主要色调。此后,小丑和马戏团演员也成了毕加索这一时期经常描绘的对象。毕加索执着地探索着,实践着,正当毕加索感到精疲力竭并准备重新开始的时候,一个蒙马特尔的艺术家邀请他去荷兰度假。毕加索欣然前往,并在荷兰创作了美丽的荷兰女子、戴帽的荷兰女子等画。荷兰度假,是他创作中的一个值得欢迎的巨大转变,他已把那个已经衰落了的蓝色王国抛在了身后。这个转变,也加速了他从贫穷向富裕过渡的转变。1905年,毕加索创作了拿烟斗的男孩,画面集中展现了一位表情有点忧郁的青春期男孩,他身穿蓝色服装,头戴花冠,手里拿着一支烟斗,画面的背景是两大束色彩艳丽的鲜花。这幅画在2004年伦敦举行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04亿美元的天价成交,创造了世界名画拍卖史的最高纪录。它被评论家誉为“具有达芬奇蒙娜丽莎似的神秘,凡高加歇医生似的忧郁的唯美之作。”
     黑人时期
    1905年下半年,与奥里威尔关系破裂后,毕加索进入了他的第一个古典主义时期,表现出他对艺术形式无休无止的探索。他预示着毕加索艺术思想中的一个新的倾向,他追求古典式的单纯线条,匀称和永恒的和谐。粗大的造型如同雕像一样简练,没有偶像的背景和与主题无关的任何细节(立着的裸女)。造型人物,开始带上了某种几何形的棱角和简化了的结构,不再用什么玫瑰色和淡蓝色,而是用简朴的褐黄色;与此同时,又有力图强调和保持画面的平衡感。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他从这位野兽派泰斗那里发现了黑人雕刻,从此迷上了黑人雕刻,并吸收其艺术精华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这年,毕加索将调色板上的胭脂洗掉,换上灰褐色的颜料,为文学家斯坦因画肖像。这幅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红时期’跃入‘立体主义时期’的跳板,即受到原始艺术的影响,也注意了几何学的基本形,画中的手是写实的,而脸却似土著面具式的形象。斯坦因是1902年来巴黎定居的美国女作家。她以实验式表现手法,曾给年轻的先锋派文学家们以巨大影响。她和现代派的艺术家们交往频繁,使其大名常常在现代美术史著作中出现。她不但与比自己小七岁的毕加索相处得很好,而且与马蒂斯、布拉克以及那些立意创造新型艺术的画家十分亲密,经常在这些画家最困难得时候慷慨解囊。她和哥哥利奥不断收藏他们那些富有争议得作品,以示在经济上支持穷画家们专心致志地从事新艺术的创造。斯坦因曾为这幅肖像做了八十次模特儿,最后还是在没有模特儿地情况下,毕加索独自润色此画。朋友们看了完成作后大吃一惊,都指责所画人物根本不象斯坦因。毕加索说:“这有什么关系呢?最后她总会看起来跟这幅画一模一样的。”斯坦因很感激地收下这幅画。数十年过后,评论界一致认为,这幅画与女作家的内在气质是一致的。
    久之后,毕加索创立了立体主义。这个时期的观点是:不要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
 按照传统的透视法,只有一个固定的感觉,多重透视的画法是不允许的。毕加索开创的这种立体主义的造型方法,就是要通过画面同时表现人(有脸有背)的所有部分,而不是象传统画法那样以一个固定视点去表现形象。
 毕加索的新古典主义绘画虽然描绘了三维空间的立体结构,但与传统的古典主义绘画相比,其韵味迥异其趣,那巨大的结构和人体造型等无不表现画家对其中线、面与体积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形成的空间的关注;用似乎洪荒偶人的笨拙粗稚(海滩上奔跑的妇人、熟睡的农民、坐着的裸女)大大否定了以往古典派的比例法和印象派的自然法。事实上,毕加索的新古典主义绘画并非与立体主义相对抗,而是一种对立体主义的纯然净化,是在重新研究其本质构成上进行的旁支探索。
 
他们对于古典艺术的绘画方式提出质疑,强调主体的感觉,注重直觉的理念并试图用一些抽象概括的形体和夸张、强烈的颜色来表现直觉的感受。他们放弃了传统的明暗表现方式,用大线条、大色块和极其夸张概括的形体。这些作品在巴黎展出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毕加索受他们的影响进入了自己的第一个古典主义时期,作品土耳其装束的夫人和立着的裸女表现出他对艺术形式无休无止的探索。他预示着毕加索艺术思想中的一个新的倾向,他追求古典式的单纯线条,匀称和永恒的和谐。粗大的造型如同雕像一样简练,没有偶像的背景和与主题无关的任何细节。造型人物,开始带上了某种几何形的棱角和简化了的结构,不再用什么玫瑰色和淡蓝色,而是用简朴的褐黄色;与此同时,又有力图强调和保持画面的平衡感。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然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


玫瑰红时期 1903年到1906年
 
  
   毕加索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红时期”的典型画法。
黑人时期 1907-1909,或者说是立体主义的发韧期
 
   在1906年末,毕加索从事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作品的创作,这件作品是他的经验总结,并且标志着他未来的活动朝现代派方向发展的开端。这部作品就是亚威农的姑娘。这位西班牙画家的着眼点,不像野兽派那样放在色彩上,而是放在形体上,他采用灵活多变且层层分解的、雄浑有力的、宽广而有概括性的平面造型的手法,把形体的结构随心所欲地组合起来。这些平面甚至发展到超越单个的物象,囊括周围的全部空间。这时我们还没有达到完全理性地控制物体,但是,毕加索的画已经导致我们必须走上这一道路。到1909年,毕加索才确立了真正崭新的绘画语言,这语言是从事物的内涵去认识和解析,而不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绘事物的形象了。
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却已注重和谐的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已由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百态充满兴趣、关注及信心。在穿衬衣的女子中,一袭若隐若现的薄纱衬衣,轻柔地勾勒着自黑暗中涌现的侗体,坚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轻女子的傲慢与自信。鬼魅般地流动着纤细隐约的美感。整体气氛的传达幽柔细致,使得神秘的躯体在氤氲中垂怜着病态美;拼贴艺术形成的主因,源于毕加索急欲突破空间的限制,而神来一笔的产物。实际上拼贴并非首创于毕加索,在19世纪的民俗工艺中就已经存在,但却是毕加索将之引至画面上,而脱离工艺的地位。首张拼贴作品藤椅上的静物与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贴手法实现立体主义的最佳诠释。


立体主义时期 (1910-1911是分析立 体主义时期;1912-1914是综合立体主义时期)
 
   这个时期的观点是:不要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
古典主义时期
 
   要求有丰富的意境、优美的构图,元素间对应的完整。其中有很多是从文艺复兴时期作品获得创作的灵感。
   超现实主义时期及抽象主义时期
 
   在超现实主义时期里,毕加索的人物外形柔和,当然是毕加索式的柔和,线条却又梗又硬,具有希腊式面孔的女人,在他的笔下变成了正面和侧面的缝合体。
        毕加索被誉为“现代艺术魔术师”,这恐怕是因为他创作范围、艺术风格常乎寻常的宽泛、多变。以至于近百年来的西方艺术,举其重要者,几乎就没有一个流派不是肇始于他,或被他吸收而善加利用。
 
   正是作为不断变化的艺术手法的探求者,毕加索的独特才能也得到了最好显示。无可否认,在任何一种变异风格中,毕加索都保持了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从而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达到了内部的统一、和谐。
 
   和许多生前寒碜生后显赫的艺术家不同,活着的Picasso就已经是当世公认,最具魅力、最光环云集的艺术家。他比任何其他艺术家都更富有、更出名,更富传奇色彩和浪漫轶闻。而值得注意的是,毕加索固然在文化艺术圈保持了长久、持续的影响,就是在艺术圈外毕加索也一直被誉为“最当之无愧、最具价值的世界首席艺术品牌”。
 
      立体主义
 
   1907年Picasso在绝对保密中完成了一幅长宽皆近6公尺的巨型画作“亚威农姑娘”,并因此遭来文化艺术界一致的非议,大家认为他是丑化了一向作为美的象征的女性形象。然而毕加索却是由此开启了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运动“立体主义”的起源。立体主义的出现大大拓展了全人类对物体的内在本质的理解,更藉由空间分割、时间交错等等手段完全颠覆了人们的审美习惯。
后期画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这幅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画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毕加索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毕加索是整个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着很大的影响。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毕加索在随意中流露的对艺术、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这些艺术的体验,心血的结晶,思想的火花在书中随处可见,它们给本书抹上了一道最亮丽的颜色。例如,毕加索不赞成大肆修饰素描,认为“最好、最纯粹、最确定的,往往是第一幅……在素描方面,一挥而就的才是最好的。”又如在谈到原始人的艺术活动时,毕加索认为原始人应该有大量的木制艺术品,“石器时代”应该叫做“木器时代”才对:“有什么东西在地底保存下来了?石头,青铜,象牙,骨头,偶尔有些陶器……完全没有木头的东西……我肯定‘石器时代’最美的东西是用兽皮、织物,特别是用木头做的……在黑人的雕像中,有多少是用象牙、石头、骨头做的?或许是千分之一吧。史前人类手中的象牙不会比现代黑人部族多,要少也说不定……他们应该有数不清的、现在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木制偶像……
 
 
的火花在书中随处可见,它们给本书抹上了一道最亮丽的颜色。例如,毕加索不赞成大肆修饰素描,认为“最好、最纯粹、最确定的,往往是第一幅……在素描方面,一挥而就的才是最好的。”又如在谈到原始人的艺术活动时,毕加索认为原始人应该有大量的木制艺术品,“石器时代”应该叫做“木器时代”才对:“有什么东西在地底保存下来了?石头,青铜,象牙,骨头,偶尔有些陶器……完全没有木头的东西……我肯定‘石器时代’最美的东西是用兽皮、织物,特别是用木头做的……在黑人的雕像中,有多少是用象牙、石头、骨头做的?或许是千分之一吧。史前人类手中的象牙不会比现代黑人部族多,要少也说不定……他们应该有数不清的、现在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木制偶像……
 
 
 
最让我着迷的可能有两点吧:
    一是他所用的线条,或曲或直,勾出的形状或笨大或小巧,都异常传神生动。有时我用手指描着它,总是惊奇于它的疏密繁简所形成的节奏感:紧张而舒展。紧张,“象带了电一样”,在线条的凹陷埋藏着激情的炸药;舒展,天真而流畅,携带着童话般的幻想,象鸟儿一样出自本能地飞翔。我想起来一本关于他的传记里说他从小画素描就不用橡皮,以此锻炼自己所画线条的准确与流畅。又想到一位画国画的朋友告诉我,大师的画(他指中国画)无论用墨多少,都给人以一种明净、气韵流动之感,笔法无论粗细也都圆熟流畅,而一般人的作品则粗糙、呆板。或许一切造型艺术的最高境界都是简约而如同活的一般生动吧。
    二是坦白,画家对于自己对画中人、画中的男性对女性、女性对男性以及同性之间的性心理都有入微的洞察与毫不矫揉造作的表现。少女们象春天蔷薇初发的张望着的枝,情欲极度坦白的妇女们象炽热的正午,情景或随着描绘她们的线条的明净弯曲而显得轻柔妩媚,或随着线条的短促僵硬而显得执着激烈。有位诗人说:“真正的神秘,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将一切都敞开于你面前,你仍然不知道她的美来自何处。”毕加索笔下的这些纤毫毕露的人们就给人以这样的神秘感。他们没有拘束的向着欲望深处窥探的目光,反倒使这些色情画面都流露出一片稚拙的天真。
    以往最打动我的是颜色及其所表达的情绪的隐晦、模糊、曲折,这些画却有着迥然相异的明朗形象的生动和敞开的坦然。幸而我看到了它们,才得以矫正消除以前所喜欢的东西给我心理上带来的沉闷与低缓的影响。
    或许有人会说,顺着自己的天性发展最好了,何必让自己受别人的影响而改变。但我愿意被不同的颜色、交错的线条分割得支离破碎,然后,再被哪一双偶然伸过来的手拼贴成一幅含义不明的画。
    让我变成那样一幅画吧。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九十三岁的漫长生涯,他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风格独创且缤纷多变的现代艺术魔术师毕加索,以他绚烂的彩笔,创作出一幅幅影响深远的巨作。近百年来的西方艺术,举其重要者,恐怕除了野兽主义之外,没有一支不是肇始于他,或被他吸收而善加利用的。他的创作是多元化的,熔古今于一炉。
不断探索才是最有才华的事情
立体主义时期
 
这个时期的观点是:不要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
亚维农的少女
 
亚维农的少女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他既是自己急燥的天才的奴隶,又是自己的力量,画风的主人。他异乎寻常的活跃,从不休息,不知疲倦,他在世界中不停地追赶一种总是在逃遁的快乐,而他所得到的又只是焦虑,怀疑和狂怒。他看上去和真实年龄不符。他在构思,在感觉,在痛恨,在热爱,就象二十岁的青年一样。
     不管题材和主题如何,他总是赋予它们寓意,赋予它们与自己生活相仿佛的生命,即控制不住的冲击,强烈的失望,某种粗暴、茫然、不安。他既好奇又不满,既恼人又高雅,既待人慷慨又吝惜感情,已经名利无加,却象奴隶一样地苦干
 
  所以,不谈他的生活,也就很难研究他的作品,因为二者是连在一起,无法隔开的。一切以他为演员或见证人的事情都被他以各咱各样的作品记录下来。他的爱情、蔑视、任性、造反、急燥,都被他拿来哺育他的艺术,其中有自满也有决窍,有时还带有令人不舒服的强迫感。他的个性继承了人道主义。个人主义的传统,在种族上是无政府主义的。他的行动和反应都是不可预料的,突然的,急剧的。他不信神灵,只相信自己。作为一位革命者,他使追随者迷失方向,作为否定者,他骄傲地肯定自己的个性。在他的身上,永远都是矛盾。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高中美术论文:我的美术鉴赏课
下一篇:美术论文:关于“断臂维纳斯”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