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美术论文:美术教学中的“思维体操” 发布时间:2019-05-16 10:12:18
高中美术论文:美术教学中的“思维体操”
内容摘要:这是一种思维加减法。思维的加减法是看待世界的一种方法,不是改变世界的方法。例如,牛顿的思维是加法思维,从一想到二,从少想到多,从一个坠地的苹果,想到天体,想到万物,从一动想到万动。运用加法思维是一个学习过程。从牙牙学语,到扳指头数数,再到蹒跚学步,运用的主要是加法思维。不用加法思维,我们就不能获得知识和技能,不能减少无知和愚昧。运用减法思维则是一个还原过程。消除偏见,修正错误,破除妄想,用的主要是减法思维。所以老子说:“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日益”的思维是加法思维,是求学思维;“日损”的思维是减法思维,是求道的思维。画画儿二字的含义是想象和创意的联合,是真实地向人们述说着各自的内心世界。是行于笔端,落于纸上的“画”是思维。是作者用来向人们表达心境特殊语言。新型的美术课堂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表现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获得参与活动的乐趣。在美术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在艺术创作中,发展个性、创造力,获得自我满足,自我完成或自我实现,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勇敢创新的精神和独立的分析思考能力。
关键词:减法思维、加法思维
如何让儿童在学习美术中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一直是美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在美术课堂中,短暂的四十分钟,教师要教、学生要学。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呢?绘画的形式最能说明教与学过程,最能直观地体现其教育训练的效果,它是在涂涂画画中,使人自然的走进想象的空间;也是涂涂画画的训练强调了个性、独立性的发挥,它与其他艺术教育不一样,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框架,更不必去追求逻辑性和科学性。美术训练是以画画的形式出现的,又是以涂画为基本学习形式,他是否真地向人们所期望的那样能担起重任,达到最终目的呢?这决不是内容变一变、形式改一改所能达到的。画画儿二字的含义是想象和创意的联合,是真实地向人们述说着各自的内心世界。是行于笔端,落于纸上的“画”是思维。是作者用来向人们表达心境特殊语言。
新型的美术课堂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表现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获得参与活动的乐趣。在美术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在艺术创作中,发展个性、创造力,获得自我满足,自我完成或自我实现,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勇敢创新的精神和独立的分析思考能力。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维持其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小主人,真正让孩子们在课程中参与进来,动起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的是一名旁观者和学生共同探究合作的软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而不是喋喋不休地传经人。
2004年4月24日,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博鳌举行的“中国和平崛起与经济全球化”圆桌会议上提出,关于中国的和平崛起,今天,他要讲两道数学题,一道是加法题,一道是减法题。加法题是:如果亚太经济加上13亿人口这样的大市场和迅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将产生多么巨大的增长潜力?减法题是:如果亚太市场减去这个13亿人口的中国市场,将出现多么巨大的市场真空?
这是一种思维加减法。思维的加减法是看待世界的一种方法,不是改变世界的方法。例如,牛顿的思维是加法思维,从一想到二,从少想到多,从一个坠地的苹果,想到天体,想到万物,从一动想到万动。运用加法思维是一个学习过程。从牙牙学语,到扳指头数数,再到蹒跚学步,运用的主要是加法思维。不用加法思维,我们就不能获得知识和技能,不能减少无知和愚昧。运用减法思维则是一个还原过程。消除偏见,修正错误,破除妄想,用的主要是减法思维。所以老子说:“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日益”的思维是加法思维,是求学思维;“日损”的思维是减法思维,是求道的思维。
美术教学过程的加法思维
运用加法思维是一个学习过程。从牙牙学语,到扳指头数数,再到蹒跚学步,运用的主要是加法思维。不用加法思维,我们就不能获得知识和技能,不能减少无知和愚昧。美术训练贵在灵活性、独创性,因而它是培养创造型人才最广阔的天地。
1 加法思维之灵活性
江泽民同志在接见两院院士时曾再次强调:“迎接未来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新从何而来,灵活变通是根本、是起点。儿童美术训练不是培养专业画家,儿童学习绘画也不能以纯技巧训练为目的。在儿童绘画教学中我们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设定了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训练内容,并以此为训练课题,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们积极参与和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我对看谁涂得更漂亮一课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看谁涂得更漂亮着一课的教学目的可分为习惯培养、知识技巧和思维能力培养三方面。在培养学生的绘画习惯上,教师要注意不同到孩子们的不同程度。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孩子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第二种是在幼儿园学习过绘画。第三种是参加过绘画培训班有一定的绘画表现能力。三种情况的第二种情况的孩子占大多数。因此在教学备课时教师要因材施教。是各个不同阶段的学生都有所收益。针对实际情况在实施看谁画的更好看的教学时将教学目的以涂色技巧为重点向培养学生联想力和想象力转移。每个人的思维状态,决定了他的绘画水平,无论他画的什么画,也不论他采用什么技法,最终我们都会审视并理解作者最本质、最深层的一面——他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灵活性训练意使孩子在接受教学内容时,不呆板、不拘泥、能有自己的见解和求新的意识,能够把自己已有的感知、经验、记忆和理解进行灵活的表达出来。在整个训练过程中,以我们科学的训练方法,给孩子们一些砖石、砂土。至于孩子们要建什么样的建筑,是高楼大厦,是古建楼阁,让他尽情的去发挥和表现。其实,灵活与变通常常是儿童潜在的一种本能,只要启发、引导得当,会得到很好的固化和提高。
2加法思维之独创性
美术训练贵在独创性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同一个教室,听同一个节课程,那些画惯了范画的孩子,对教师的启发、会感到茫然,拿着笔,却不只知该画什么,而那些懂得独立思考,善于想象的孩子,拿到笔后,创作激情在笔尖倾泻直下。还可滔滔不绝将给你听。儿童美术训练不是培养专业画家,儿童学习绘画也不能以纯技巧训练为目的,应将其视为一个特殊的训练体系。加强个性美术的培养。 并以此为训练课题,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们积极参与和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独创性。独创性的培养是我们将训练思路、方法交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独,怎么去想。在绘画中有目的的去寻找、去尝试,去创造新颖、独特、有差别的形象(事物或题材)是我们求异训练的基本方法和本意。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画好画便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在看谁涂得更漂亮一课,线与线的交织和色块的错落,会呈现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图案。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翻来覆去的看一看,找一找,生活中熟悉的形象。因为每个孩子观察的角度不同;每个孩子的生活经验不同;每个孩子的情感世界不同。因此在画面中发现的形象会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孩子们发现一只鸟、一条鱼、一朵花……引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图案进行强化,如将边沿的线加粗、添画五官、强化夸张等。一幅十分独特的画就会跃然纸上。这个时候使孩子们从感性认识在不知不觉中上升到理性认识。绘画中的造型问题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强调美术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特的观察力、想象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注意维持其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童眸辩物激发了学生的独创性,让孩子们在错综复杂的线和图案中寻找和辨别已知的物品。通过联想、想象的心理活动,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用心想象感受后的东西就是看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了。这是艺术的眼光、艺术的情趣。是用心想象的形象。想象又是以现实为依托,只是经过加工、组合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的体验就像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一样。
将头脑中想象的形象通过少量的添加如添画上眼睛或是将外轮廓再次描重描粗实形象能凸现出来。这也是孩子心画的过程。英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阐述了儿童“心画”现象。他认为:“在儿童心中从在这一种发生在意识层次以下心理活动或过程。这种活动总是去组织和改造那些被儿童看到的形象将他组织呈和谐有序的样式。
美术教学过程的减法思维
运用减法思维则是一个还原过程。消除偏见,修正错误,破除妄想,用的主要是减法思维。
1减法思维之系列化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自实施已有几个年头。建立新的教材观不仅对教材编写者有必要,而且对教材使用者也很有必要。首先我们对教材的价值应有正确的认识。过去人们往往把教材奉为教育的“圣经”,认为教师的教学必须绝对遵循教材要求,不得越雷池一步,教师的作用就是照本宣科。这种教材观在今天这样的信息社会已经是不可能,一套相对静止的教材永远无法承载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过去我们似乎要让教材成为学生的整个世界,而实际上教材只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只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众多媒介之一。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我们认为教材不过是连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桥梁,教材只能起到中介和“话题”的作用。教材上的东西不一定绝对正确,但它却可以引领师生围绕这一主题共同探究,从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方法。具体到美术学科,也要用现代的观点去看待教材的作用,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美术的“话题”,对每一个“话题”我们不能只考虑线性的深入,还应该着力于点上的泛化,就如以石击水,溅起层层的波澜。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具有这种处理教材的能力。由此看来,作为教材的编写者应该向教师提供立体化、开放性的教材内容,而教师将教材用于教学时,也要努力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展开的空间,真正改变灌输教材知识的局面,让学生学会学习。说到美术教材,人们头脑中一般会首先想到教科书。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当确立“教材系列”的概念。围绕一个学科,教材是成套化的系列,而不仅仅限于教科书。美术教科书是为美术课程的有效实施编制的教学用书,它要反映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符合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教材编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专家或行政权力机构审查的权威性,使教科书成为美术课堂中最重要的教材,成为“教材系列”的主体部分。我国现行的标准教科书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严格加以控制的,但对于标准教科书以外的教材,国家教育行政控制程度则较低,相反还特别鼓励学校和教师自主编制和开发教材。自主编制教材或对现成的教材进行再加工,这是一线教师拥有的工作权利,是使教学更贴近实际并产生更佳效果的方法之一。
2减法思维之逻辑性
美术教科书需要有逻辑结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其逻辑结构,不应该也不可能等同于科学类教科书那样的逻辑结构。美术教科书的逻辑结构,一是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逻辑结构,二是经验主题的逻辑结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逻辑结构主要体现在知识和技能的递进层次与迁移以及工具材料运用的相对集中。知识的递进与迁移方面要注意知识和技能学习中的难易程度,尽可能不出现前难后易或难易程度大的波动,注意先前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该成为以后学习的基础。还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工具材料运用的相对集中。经验主题的逻辑结构则要求注意其相对的单元化,比如“自我与美术”就应该将相关的经验作相对集中的处理。当然,在突出经验主题时,如能兼顾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递进和迁移关系,则效果更佳。教科书中的具体课题内容是最显性的因素之一,也是关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课题内容的选择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种美术教科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题内容的新颖性和适应性。课题内容的要素和结构是构成教科书的特色的重要方面,也是教科书的编写者的教材观和教育观的具体体现。教科书不应仅仅理解为教本,而应更多地理解为学本,学生是教科书使用的主体,因此应该更多地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作为思考的基点。由于教材的编写者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习方法的理解不同,就会导致课题内容要素和组合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小学美术的教学工作。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如何唤醒孩子们对绘画的激情,是每个教师要精心设计的。这些不仅仅是学生的美术需要,而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为孩子有了绘画的激情,孩子们的画会无比的活泼、天真、执着、有趣。那种情趣是令人惊奇和难忘的。总而言之,我们在教育观念上有深刻的变革,深刻反思对儿童教育的行为,勇敢探索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方法,切实提高儿童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开发这种潜能。我们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意识到本学科的优势,意识到自己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过程中但当的责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把关系未来人才素质的胯世纪重任勇敢地担当起来,只要敢于实践,善于积累经验,就一定能克服在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为新形势下美术教学打开一扇创造力的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