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美术论文 >
高中美术论文:创新欣赏过程,享受美术乐趣    发布时间:2019-05-16 10:31:31
高中美术论文:创新欣赏过程,享受美术乐趣
资兴市一中 卢青凤
一次上美术欣赏课时,我见到学生脸上露出了愁容,于是问道:“你们不喜欢美术欣赏课吗?”没料到学生竟这样回答:“开始时,还感到很有趣,有新鲜感,但一段时间后,就觉得美术欣赏中理论比较抽象和所包含的美术技巧也难理解,美术欣赏课真没劲”。是的,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一味的照本宣科,根据教科书上对作品的定论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会因繁琐而失去兴趣,学生喜欢形象、直觉,在知道作品的大概内容之后,便不愿细细地去观察、欣赏、理解了。于是,在我们身边便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学生对欣赏画面比研究作品更有兴趣,课外自由欣赏与美术课内更有兴趣。分析美术作品,特别是绘画作品如果仅仅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等方面入手去赏析,可能只有美术专业的学生才会听得津津有味。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这种忽视学生实际感受的教法说得难听点就是“对牛弹琴”。久而久之,美术作品在学生眼里变得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必然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所谓美术欣赏是指: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素养的全面提高依赖于广泛的欣赏汲取优秀作品的养分,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熟悉作品后依然拥有欣赏兴趣,真正享受欣赏乐趣呢?
 
一、自赏自悟,乐在其中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时,常强调作品的时代背景、作画技巧,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对作品停留于某些欣赏术语、名家定论上,对作品的评析不是望而生畏,就是人云亦云。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是学生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和提问来代替学生的欣赏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自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把作品欣赏的权力交给学生,倡导自主欣赏,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欣赏。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美术欣赏的魅力之所在。曾记得有一本叫小王子的书中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在沙漠中遇到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小王子求他画一只绵羊,这个人努力地画,有角的、没角的、生病的……但怎么画,小王子都说不对不对,最后那人画了一只箱子,箱子上有个洞,并告诉小王子他要的羊就在这个箱子里。小王子非常满意,说:“这就是我要的羊。”我们能否从这个有趣的、富有哲理的故事中悟出一点道理呢?小王子要的不是他眼睛所看到的绵羊,而是他心里想象的绵羊。眼睛看到的,实际上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是一种程式化的东西,在美术欣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搞教师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它不象数学、物理那样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应该有差异性的,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让学生尝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可能。如在欣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被缚的奴隶时,教材上讲述的主题是反映了争取自由和渴望解放的精神,但有学生却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教皇为了加强其统治、镇压人民的反抗,故意塑造了这个痛苦的、垂死的奴隶的形象,目的是起到恐吓人民的作用。该同学还学着用威严的口气说:“谁不服从我的统治,就是这样的下场!”一席话逗得同学们都笑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美术欣赏教学应该看重其学习的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也很少有统一性,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锻炼独创思维的能力,增强美术欣赏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自主欣赏中,学生的欣赏诠释了学生的悟性,释放了他们的灵性,再现了他们的创造力,同时这样的欣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品位。
 
二、体验情境,乐在课堂
 
美术作品中有许多情感等待我们去体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等待我们去挖掘,这些内容单纯靠老师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还针对学生的特点,巧设情境,让学生将作品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通过感悟,去进行深层次的体验。因此,教师应尽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崇尚个性和独立思考、反对僵化和盲目崇拜的良好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尝试失败、鼓励和引导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和张扬个性。
 
巧拟角色,亲身体验。
 
如在教掷铁饼者时,为了让学生体验掷铁饼的人体,让他们上台表演,一个个都认真地体验这一动作。体验人体在运动中的重心稳定和空间结构问题。了解作者在刻画这一作品时的巧妙构思: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象一张拉满弦的弓,带动了身体的弯曲,呈现出不稳定状态,但高举的铁饼又把人体全部的运动统一了起来,使人们又体会到了暂时的平衡。整尊雕像充满了连贯的运动感和节奏感,突破了艺术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传递了运动的意念,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体验这一被称为“空间中凝固的永恒”的名作所蕴含的艺术思想和表现力。
 
巧用媒体,渲染氛围
 
多媒体技术则为美术审美化教学渲染课堂氛围、营造情感场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将作品中描述的情景配上优美的音乐生动鲜明地再现出来,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的情感溢于胸中,充满欣赏的的激情。如在走进非洲一课,配上刚果河之恋的乐曲,让同学们在这神秘、古朴、粗旷、充满生机在氛围进行欣赏。
 
三、注重人文,课外拓展
 
美术欣赏要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教授在阐述“美术课程标准”时,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更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如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
 
课堂中介绍的作品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作品欣赏的需要。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很好地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需求,新课标倡导:“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运用美术术语描述以及通过造型、表演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收集与美术相关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并运用于鉴赏学习活动。”例如在上古希腊的雕塑这一欣赏课之前,可先安排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古希腊的雕塑的资料和图片,也可以从报纸上剪贴有关雕塑的文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互相交流着,俨然一个发现者,专家。他们欣赏的兴趣一次又一次被激发,当他们享受着欣赏给他们带来的乐趣时,谁的脸上还会有愁容呢?
 
值得一提的是,欣赏教学不应放任学生乱读,更不应强迫学生接受它,我们应有开放的思想,创新欣赏过程,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倡导借鉴名家评析,更应“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欣赏的方法,使学生真正享受欣赏的乐趣。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美术论文:民间创作特点
下一篇:本科毕业论文书之饰界 ——概念书籍设计在生活中的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