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9-04-11 14:18:10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语文学科,指出:“整合”是一场面向未来而又立足于现在的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力求把语文教学中许多该做却难以做好的事情真正做好,让过去一切宝贵成果得到更好的继承发展,并真正实现共享。文章还以实践为例,详细说明怎样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验。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整个教育界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已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语文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地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的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可以说信息技术是师生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媒介。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既要全方位着眼,又要一砖一瓦,从点点滴滴的实验做起。目前,围绕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大致有两方面的实验,一是让学生凭借网络,或采集资源,或进行预习,或质疑讨论,或完成作业;一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这两方面的实验都很有价值,二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如果结合得好,语文教学的整合就展开了有力的双翼,一定会鹏程万里。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知识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如教西湖时,课文有几张配套的投影片,但仅靠这几张投影片不足以感受西湖的清秀奇丽。于是我在网上寻找有关西湖的煤体资料,找到有关西湖的一段录像,结合课文进行欣赏。这生动逼真的形象和视觉效果,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兴趣和情绪,不仅有了西湖的全貌,而且对于其中的景点,如:白堤、苏堤、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等也有了印象,学习顿时变得主动起来。对于其中的几个比喻句,如:“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本来很难理解,但一看录像才发觉,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飘带,缀结在西子姑娘的衣襟上,迎着轻风飞扬招展,是多么奇特,细腻地表现了西湖的轻盈香丽。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浓,情绪之高是教学之前所不能预料的,收到了出奇的好效果。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计算机教育发展到今天,它的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上,学生也不是课件的“看客”,要充分发挥其学习工具的作用,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环境。
如课文飞驰在高速公路上里有一重点句:“这条路全长274千米,真是串着珍珠的黄金纽带呀!”书上没有相应的插图,也没有相应的投影片。为使学生理解这句话,我从网上下载来放大地图,上课时讲到这句话,电脑屏幕上同时出现反映该重点句的地图,同时用正常的语速简要地对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地区的经济状况作补充介绍。学生边听边看,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这条路”上,于是就主动地揣摩句子的含义,教师不必再进行学习情绪的调动,结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弄清了“珍珠”、“黄金纽带”的比喻意义,加深了对沪宁高速公路建成的重要意义的理解。在对课文语言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再来指导朗读,更能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愉悦,觉得值得自己去主动参与和实践。
再比如,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汉字输入的窗口,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输入到计算机中。这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以发展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学必须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更多的机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功能,不仅能实现课堂上积极的人机之间的交互,还能体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机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煤体的交互或联机对话进行联系,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教师能够给予实时回答,学生和教师可以进行实时的语言、表情、动作交互;教师还可以监看每个学生的上课过程,可以让学生共享自己的屏幕信息,也可以将某个学生的个人屏幕切换与广播,作为其他学生的共享信息;此外,学生之间还可以直接交互,展开更广泛的学习合作,等等。通过这样一些方式,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合作与交流,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如长城和运河,当学到“长城景象的奇异具体表现在哪里?”时,教师可同时多媒体出示长城图,请同学们看图后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同学们从“蚯蚓”、“蟒蛇”、“火车”、“巨龙”这些想象性的答案中辩出了“巨龙”的确切,通过动画想象长城通过的地形,科学地争议长城如何地通过这些地形,最终给长城冠以“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的美誉。虽然书上有现成的词,但同学们是在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科学研究中理解并获得了这两个词,知识真正属于了他们。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学生达到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协作精神。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有一定的优势,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接受批评意见,从而在处事上变得更加宽容,在观点上较少走极端。
例如赶海这篇课文,写的是暑假里“我”跟着舅舅去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课文第三小节是记叙的重点,为了使学生们快、透、准,教师可多媒体出示舅舅带“我”来到海边赶海的图,分学习小组讨论:在海边,哪些事使“我”觉得很有趣呢?学生们在交流内化的过程中,互相帮助,自由争论,自由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经过讨论,结果一下子就出来了:沙滩上好多人赶海的情景,“我”抓住小螃蟹,小伙伴被螃蟹夹住了手,“我”捉住了一只大虾,都使“我”觉得有趣。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强调抽象思维而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发展。这就造成了语文课上的“老师讲学生听”。如何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课,能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呢?如何才能使学生意会到语言文字的“味道”呢?如何才能最终提高他们驾御语言的能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呢?在教学实践中,本人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语感训练的关键在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现代教育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如: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一课,结尾是“笑容满面的周总理,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在对这部分教材进行再设计时,教师可把周总理与孩子们在一起的照片利用投影投放出来,让学生结合图片理解。学生们随即有了不同的认知:在照片上,周总理站在孩子们中间,这是永远不变的;周总理对孩子们的关怀与爱护,孩子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张照片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周总理和蔼可亲的形象,将永远铭刻在孩子们的心上……这样的设计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六.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
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资源环境,其含义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中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课件”是对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处理的软件。有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再有这样的软件,就搭起了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平台,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整合”实验了。
 在这一层次,主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信息加工、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相比较来说,后者比前者更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比如蓝鲸一课,鲸的种类可分成须鲸和齿鲸,哪些鲸属于须鲸,哪些鲸属于齿鲸,课文只字未提。这些鲸各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有什么区别,我们也无从知晓。课文只学习“蓝鲸”,它属于哪一类却没有说。教师在备课时通过信息网就可以查到大量的关于鲸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你还知道哪些鲸是属于哪一类的?”,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在网上查到的蓝鲸、虎鲸等图片资料,并通过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它是哪一类鲸,有什么特点。这样就创造性地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在学习蓝鲸后,有同学还想了解一下动物世界的情况,教师可指导他们打开校园网的电子图书馆去查,可互联网上搜索,可进入 “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百科大全”网站。漫游之后,同学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资料,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写入自己的文档,在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培养了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情感和交流写作的能力。
六.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
“评价是为了改进”,“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的最大效益。”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认识到评价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有丰富的临场经验,敏锐的目光,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闪光点,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创设出激励学生融合互补、敢于创新的氛围。
比如,狐狸和乌鸦一课的教学,可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表格,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在计算机上完成下面的内容: 
   狐  狸  乌  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设计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有多个切入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上自己体会到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现成的话,也可以是自己理解后的话,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有所得。教师可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多元理解切换到大屏幕上,利用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给学生自我评价反馈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必将为小学语文注入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电教手段,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现代化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