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关于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整合的认识    发布时间:2019-04-11 14:22:11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关于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整合的认识
 
一、认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整合”中“整”这个语素,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基于以上的学习与认识,教师大胆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二、学科整合初步的成效
  1、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首先,能不断优化生成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时空观是机械的、死板的,而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过程中的时空观发生了变化,老师可以在课后通过网络继续给学生以指导,是课堂的延伸。比如说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北京奥运会、四川汶川地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点击相关的网址,这样就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就能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其次,能给学生创设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接触更多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了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看到了丰富多采的世界,从而不再局限于教师所讲,不再拘泥于课堂,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不再“窥豹一斑”、捉襟见肘。课后,同学们说:“以前也知道脾气不好会影响健康,但今天上网查了有关资料后,我可真知道了坏脾气的危害”。
  2、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改要求新课程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先学后教”。教师通过设计真实任务型活动,让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心理驱动下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评价、收集信息,研究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由于网络提供了一个拓展的课堂和一个微缩的社会,使学生接触的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材料,而是可以观其形、闻其声、知其意的“立体空间”。这种资源的优势使课堂容量一下子不知道扩大了多少倍,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这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征,更多地赋予了学习者学习的自由。让学生学会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在把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美国学者阿尔福.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所谓“会学习”不仅仅指能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各种感知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活跃,更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自主建构。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营造的思想品德教育环境,服务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探索与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终生求知,主动学习的热情与能力。我们教师应先给学生出示学习目标,学生在教师支持材料的帮助下,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后以演示文稿形式呈现学习成果,“课件”变成了“学件”,而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上网查询,翻阅报刊杂志,小组讨论等多种途径,最后把知识点整合到“学件”中去,达到自主学习的最佳效果,这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和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如教学环保在我家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环保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了解家庭生活中可能产生的污染以及危害,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数一数、算一算等课前活动的基础上,上网搜集有关环保的资料。然后针对农村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把学生从网上收集了各种关于家庭环保的资料和自己补充的资料制成生动直观、学生易懂的网页,并上传到学校的校园网上,给学生课堂的自主学习搭设了平台。课堂上,学生通过浏览网页、小组讨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家庭生活也会产生污染,如果每个家庭不注意家庭环保,造成的危害极大。而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下,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3、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是相对而言的,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的同时,教师教学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传输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生活中处处注意安全一课时,在第一环节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感受到了不注意安全的危害很大,初步掌握了一些生活中注意安全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自护意识,进行安全自护的行为指导,教师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利用“学易高互动多媒体教学系统”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春游的游戏活动”。这一高科技的操作平台,使媒体技术不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工具,而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工具。在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过程中,老师及时顺学而导,导在点子处,导在关键处。催化学生的道德认知理解逐步深入,强化道德行为的正确性。这种全新的教学媒体,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处于极度兴奋之中,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这一设备的统计功能又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全班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对某一个情境中所反映的各种行为,全班同学判断正确的比例,这是以往任何媒体都不能达到的效果。“学易”的充分利用更加有利于因材施教、达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使面向全体成为可能。
  4、信息技术改变了师生的互动方式
  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表现,信息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信息技术的信息传递具有快速、隐蔽、灵活等特点,可以丰富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网络论坛功能可以实现一名教师与多个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还可以实现远距离师生互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跨时空的交流与合作;同事为有效的实现生生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学生和社会之间、本班学生和外校学生之间的更多纬度的、更多内容的互动提供了可能。这使课堂实现了对外开放,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交流渠道。如教学环保在我家一课时,教师利用学校校园网站的环保论谈版块,为学生开通了师生交流、生生对话、异地共研的窗口。课堂上,学生把自己讨论的环保办法在网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教师借助网络为学生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师生将共同遇到的不能很好解决的环保问题与网络上其他人交流、研讨。网络化的交流使学生学会了与更多人交流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在教师研究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思想品德课确实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实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注意。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注意的问题
  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教师面对的新问题
  一个教师面对四、五十个学生,这是课堂教学的现实,也成为教师课程整合实践的现实。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教师要授课、个别辅导、处理软硬件故障,有时会忙得不亦乐乎。在课程整合实践时,还要解答由自主学习带来的大量个性化的问题,甚至还要受互联网故障的干扰。因此,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会被意外干扰,从而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解决。
  2、不要摆“花架子”,要追求真实的、可重复的、适合实际情况的课程整合运作方式
  一些教师在研究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时,简单地将教学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同于整合,花费很多精力将书上的图画扫描下来,用计算机呈现给学生。从看课本讲课转变为看课件讲课。实际上,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只能算简单地改变教材呈现的方式,并不能实现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3、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不可偏废。
  信息技术以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代表,但还包括非技术层面的东西。另外,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对于当今社会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实践中,必须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信息意识,特别是要正确看待传统媒体的作用,并学习运用传统媒体信息资源的方法和技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两者不可偏废。
  4、师生的计算机素养亟待提高。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优势。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它使很多教师应对不暇,从而加重了自己的工作负担。究其原因,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匮乏。因此,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需不段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师的学习态度、学习进程决定着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的广泛性和实效性。
  而媒体技术大量运用于课堂,仅有教师能力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适应未来世界发展的全方位的人才,也就是要以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为根本。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相互协调,制定出全方位的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的课程。
  总之,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品德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分析信息,自主建构对道德观点的意义,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创造条件。因此,深入研究这一课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