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激励手段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9-04-11 14:27:18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激励手段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江苏省洪泽中学 孙传跃
[关键字] 信息技术 学习动机 激励策略
[摘 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虽然少部分省份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但仍面临着重视程度不够的尴尬局面,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现新课程理念,是广大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难题。本文从激发学习动机为出发点,提出若干策略与方法,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广泛兴趣,从而为积极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有效教学,实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新课程理念,达成新课标所提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现有的高考模式仍在施行、学生课业负担沉重、信息技术课程受重视程度不够的背景下,显得犹为重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一般为分两类:一种是内在动机,主要指个体的内在兴趣、好奇心、愿望、成就需要等,由内在动机激起的学习活动能够使个体有很强烈的满足感,可以达到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的目的;另一种是外在动机,指外在奖惩、评价、恐惧等原因激发的动机。动机水平的高低和强弱决定着学习的质量、水平和效果。
使用一定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实际上,高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技术难度并不大,教师稍加指导学生就可以轻松完成学习,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心理学原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去完成这个过程。
-
价值取向策略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问题解决”的课程理念,说明信息技术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使用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目标,也是方法。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紧密联系生活,提出这种技术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学生这节课的价值所在,从而从内心觉得应该上好这节课。
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多非常好的案例,比如:用搜索引擎去检索旅游的行程、用WORD去制作小报、用EXCEL去管理自己的零花钱开支、到互联网上发布自己的网站等等。
-
兴趣取向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让学生主动去关心学习内容,并乐在其中。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的老师找出学生的兴趣所在。一方面可通过心理学研究得到做为自然人在特定年龄的共同特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和学生交流,去了解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心理的变化。
有时候我们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学生所感兴趣的,比如用QQ、MSN和人交流,用博客去写日记,用PHOTOSHOP去处理一幅图片。而更多的时候,是不能够直接产生联系的,比如信息资源的管理、网络的工作原理,那么可以以教学内容做为载体,将学生所感兴趣的东西容纳进来,比如准备一些很美的图片、有趣的故事、精彩的动画来给他们进行分类管理,例如设置一个贴近生活的话题“IP电话打长途为什么会很便宜呢?”来开启数据交换技术的大门。
-
竞争取向策略
竞争几乎是自然人的一种本能,它来源于个体多种内在因素的综合驱动:好奇心、求胜的愿望、成就需要等等,因此这种策略的使用在教学上能够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
可以将一些原本相对枯燥的或要求牢固掌握的学习内容,设计成竞赛方案,比如“互联网的利与弊”的辩论案例、VB中“冒泡排序”分组传递卡片的游戏案例。竞争的过程是异常激烈的,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群体的参与度,有时候会让学生对此终生难忘。
-
情感取向策略
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只有快乐因素才能吸引学生,愤怒、哀愁、厌恶、喜爱、恐惧等同样会引起学生的情绪变化,而这些异乎寻常的情感体验,可能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在学习网络安全这部分内容时,我们举出了2000年日本右翼势力宣称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谎言”引发的中日黑客大战的例子,一方面激起同学们对日本右翼分子无耻行径的愤慨,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
认同取向策略
个体都有被别人认同而体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比如认可、赞同、表扬、奖励等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得让他们得到自我满足,建立他们的自信,从而以更为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而适当的冷处理、批评、惩罚等手段的虽然会伤及自尊,甚至会引发个体的耻辱感,但对学习动机所起到的“负激发”效应也不容忽视。
-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它体现了上述几种激励策略的综合运用,是新课标鼓励使用的教学法,也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首选方法。
任务驱动法不仅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同样适用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关键在于如何设计相关的任务。
-
情境创设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这种方法往往和价值取向策略和兴趣取向策略分不开,一般地,在一段学习内容开始的时候,通过精彩案例的呈现、课堂气氛的营造等方法,引起学生对学内容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从而引导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主题。
-
组织竞赛法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它能唤起学生能够被他人认同的内驱力,在竞赛条件下学生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当然使用过多的个人之间竞赛容易产生弊端,一是容易助长个人主义和排他思想,二是表现不好的学生会产生自卑感。因此要注意尽可能避免个人与个人间竞赛,应该适当在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并且根据需要,不断地调整分组,以免竞争力较弱的小组成员长期处于一种失败的环境,这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否则这种方法的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
适时激趣法
信息技术课并非处处有法可循,很多时候一些学习内容限于各种条件,很难找到适合的方法来吸引学生,比如在进行一些概念学习的时候,在对学习内容没有任何感知基础的时候,那是相当的乏味。这时可以旁征博引,穿插一些与内容相关的趣事,也可以捕捉课堂上一些“精彩瞬间”,来调节课堂气氛。有时候甚至是一句简单的笑话,也能让学生精神抖擞。
-
动态评价法
这里所说的评价,主要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言。围绕“三维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予以及时评价,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对思维和行为的导向作用,二是对情感和动机的激励作用,一方面让学生清楚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好,另一方面激发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用词要贴切,尽量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说教,还要注意评价的形式不要太单一,有时候仅仅靠语言是不够的,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小小的奖品,一张饱含真情话语的卡片都可能给学生莫大的鼓舞。
-
思想教育法
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很重要因素之一。
每年,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开学的第一节课相当重要,这节课不应该用来学习新的课程内容,而是要充分利用好这节课,结合生活实际,举一些生动活泼的事例,向学生进行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信息技术的社会意义,看到信息技术的实际价值,使用学生建立学好信息技术的愿望,激发内驱力,从而形成长远的、间接的学习动机。教师要把这节课当成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一节信息技术课来上,所以课前要作好充分准备。这节课的效果好坏,会直接影响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思想教育要把握好时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于某些事例,悄悄地进行“渗透教育”。
-
切合实际的原则。任何一种激励手段都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最适合的方法,不能生搬硬套。
-
使用适度的原则。不能滥用激励方法,要把握好尺度,以免发生负面影响。
-
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的激发和唤醒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为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
新课标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业务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更精熟的技术能力。看似新课程改革后淡化了技术教学,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要在更少的时间里达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就要求对技术的掌握更加精准娴熟。
2、更高超的教学技能。一方面教师要恶补学习论、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还要学以致用,利用这些理论指导教学活动,不断探索尝试,以获得更高超的教学技能。任何激励手段的运用,都要基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无疑是无的放矢。而这恰恰是一直以来信息技术教师的弱项。
3、更全面的人文素养。新课标已经摆脱纯粹的技术教学,更加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和课堂中的人文精神,这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更为广博的知识。难以想象一个不尊重学生、视学生为学习机器的老师以而毫无血肉毫无激情的语言,讲解一个内容单调陈旧的案例,布置一些令学生不以为然的任务,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小结
能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合理地运用激励手段,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好地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进而实现新课程理念。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修养,教学技能也终将日趋娴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目标,将离我们越来越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