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
绩效观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考—美国教育技术绩效研    发布时间:2019-04-11 14:29:41
绩效观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考美国教育技术绩效研
在系统介绍美国七个关于教育技术绩效问题的研究结果基础上,采用对比和类比分析等方法,提出了影响我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并借鉴美国信息技术应用的观点,提出了加强对信息技术与数学等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解,加强必要的培训,增加教学软件投入、提高硬件利用率和尽快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育比较;课程改革;课程整合
近几年来,随着国外教育技术理念的深入和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我国广大教师纷纷尝试使用这些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促进教改。这确实给我国的教育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但是从微观层面来看,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却不一定因为使用了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而得到提高。我们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改变我国教育技术和课程教育两张皮问题和未来可能要出现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反思我们自己正反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汲取教育技术前沿理论和国外的经验教训,对我们教育技术和课程的整合问题做出更深入的认识。从世界范围来说,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一直代表着当今世界教育技术的发展水平。因此,研究美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情况,特别是教育技术的绩效问题的研究,对于解决我们的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中出现的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 美国关于教育技术绩效问题的研究
所谓绩效技术,就是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结构的工作业绩的研究领域。它运用系统论思想来考察一个组织中的绩效差距,把组织中人的绩效看作一个系统,综合考虑它与外界的联系,其内部各种因素及其相互联系与制约[8]。所谓教育技术绩效问题,就是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来研究教育技术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度问题以及各种制约因素之间的联系。
迄今为止,美国教育界对于教育技术绩效的研究,已经有几百个实证研究。在这里,我们主要选取七个在美国教育界具有较大影响而且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的研究。这些研究将会为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一些新的意见和建议。
Kulik的后分析研究[1]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教育过程个别化,使教育过程更符合每个学生的需求、兴趣、个性倾向、知识水平和学习风格。为了得到西弗吉尼亚州一种注重拼写、词汇、阅读和数学教学的整合性学习系统技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度, Dale Mann于1999年进行了关于西弗吉尼亚州基本技能/计算机教育(BS/CE)情况的研究[2]。他们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950个五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样本。这些学生曾经参加了1991-1992年的西弗吉尼亚BS/BE计划。另外,他们还从290个教师那里收集了一些相关数据。本次研究中,他们得到了BS/BE的强度、学生以前的成绩和社会人口统计学、教师培训、师生对BS/BE的态度等几个变量,并对这些变量加以分析。其余的三个是:Sivin—Kachala Jay做的关于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业成绩的影响的研究[3]、Baker,Gearhart和Herman的交互性技术对学校教学影响的研究[4]和Harold Wenglinsky主持的关于模拟和高水平思维技术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5]。还有两个规模虽小但却具有革新性的研究,他们分别是Marlene Scardamalia、Carl Bereiter的历时八年的计算机支持下的国际型学习环境研究[6]和Idit Harel做的整合性研究[7]。
经过对这七个研究的结论进行了仔细地分析和比较,积极结论与我国教育界关于教育技术优势的结论基本一致。教育技术对于我们的教学具有以下积极效应:
l 在强有力的技术环境支持下,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更有利于进行合作型小组工作、减少教师的站立教学。
l 学生参加培训时间、教育技术掌握的熟练度和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正相关。
l 在教师样本中,他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技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热情日趋增高。
l 在优秀的学习软件支持下,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l 尽管大家已经公认了女生在技术背景下学习有一些相关的不利条件,但是在研究中,男生和女生在学科成绩、技术掌握程度和计算机的使用等方面都没有显著差别。
由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七个研究结果还表明教育技术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还有以下一些负面效应:
l 教育技术并不是对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领域都有正面影响影响。
l 在包括词汇、阅读理解、数学概念和工作效率研究的标准测试中,ACTO班级的学生的成绩与比较组没有明显差异,甚至还没有达到国家颁布的那些适用于没有使用教育技术或ACTO学校式教学的标准。
l 受过技术培训的四年级学生通过做学习类游戏或发展高水平性常规思维力教学软件学习所得成绩比没用的学生提高的并不明显。
l 依据NAEP标准,受过训练的四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的成绩比没用这个技术的学生的成绩要差。
经过仔细分析这七个研究的研究过程和其研究样本的情况,并结合这些研究及另外的一些实证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产生积极效应的原因,还是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来看,影响教育技术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教育技术的使用理念、操作熟练程度、教学软件的质量等。但是首要的就是教育技术的使用理念问题,也就是Martha Serves Wiskle博士,哈佛教育研究院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提到,“在教育和技术的关系上,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都将技术放在第一位,而将教育放在第二位”。另外我们还注意到,这七个研究在评价有关教学软件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时,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或者矛盾,我认为其原因是他们对教育技术绩效的衡量标准存在差异。
二、 对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启示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从教育技术概念的澄清,到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等的理论化,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研究。教育技术仅仅作为学科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现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我们对于教育技术作用重新审视的成果。但是目前却出现了“两合板”现象。鉴于以上观点,从美国教育技术绩效的研究结果的启示中,我们认为必须同时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才能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益。
(一)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本质
Martha Serves Wiskle博士提到的教育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混淆的问题。在我们国家的教育界,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这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很多教师和评价者都是为了技术而技术,而不是为了教育而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颠倒了教育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进入90年代后半期,我们也有一些教育工作者,比如南国农、何克抗等先生提到过这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调整,提出了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问题。在这个关键阶段,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整合。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应注意两点:首先,必须深刻认识教育技术的结构和功能。教育技术到底有哪些功能?他们在教育领域到底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们为什么要引入教育技术?我们应该将教育技术视为学科教学的辅助手段,还是作为学科的教学内容?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其次,要明确各个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科教学特点。比如,在实现数学课程与教育技术整合时,我们必须明确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数学教学所具有的特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彻底地改变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的简单叠加的现状,实现二者的有机整合。
(二) 加强教师和学生的适时培训工作
所谓适时培训,是指我们要针对课程发展和教师的实际,建立比较完善的培训体制,通过集中培训或分散培训,提高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学的需求。美国教育技术绩效研究的结果表明:教师和学生,特别是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态度、专业了解度和使用熟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教育技术的绩效。在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时刻,我们更应做好这两个主体的培训工作。如果我们对师生的培训不到位或者不培训,那么无论整合理论和方法设计的多么完美,教师和学生都不会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软件的真正效果。其结果只能是使整合停留在理论化或表面化阶段。现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也已经普及,我们既有教育技术硬件资源,又有信息技术方面的师资可用。对于教师,培训应包括集中培训和在职适时培训两种基本形式。而且其培训成绩和提高教学的效果应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并作为教师提职、晋升的一个条件。对于学生,我们主要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应用和学科课程渗透的方法进行。
(三) 提高硬件利用率,加大教学软件的投入力度
我们已经指出了教育双主体对教育技术的熟练程度是影响教育技术绩效问题的因素之一。进入21世纪,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建设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技术应用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已经不是硬件不足的问题,而是硬件利用率低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硬件使用率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 教育评价体系不适应的影响
虽然素质教育理念已经确立,但是由于教育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教育大系统的每一部分都做出相应的调整。我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进行了有力的改革,但是教学评价改革却没有跟上。鉴于此,很多学校只是将硬件设备的购置和信息技术是否应用作为一项硬性指标进行评价。但由于实际应用效果的评价没有合理的方法,导致硬件利用率很低,有的学校仅在信息技术课上才使用计算机。教研活动一方面要求搞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另一方面却不加强师生的培训和软件开发。这就是教育技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将过去教育技术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搞成了“巧妇有米不会炊”。(
2. 缺乏相应数量的教学软件的支持
我国的中小学校都配备了足够的教育技术硬件资源,但是这些硬件资源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信息技术教育。经过对广大中小学学科教师进行的教育技术使用情况调查,其结果显示:很多教师不利用学校现有硬件资源教学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中学只有计算机的多媒体软件,没有学科所需要的教学软件,还不如采用传统教学方便。从理论上说,硬件和软件的资金投入比应该是1:∞,我国现在的情况却是接近于∞:1。
研究结果表明:教学软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它既传递相应的知识信息,也包涵了现代教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教学软件不仅要满足技术指标,而且还要满足教育教学指标。软件与硬件的投入比是国际教育界衡量教育软件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应达到软件与硬件的投入资金比为1:1,即投入硬件一份资金应保证相应投入软件一份资金,以确保软件开发的质量与数量和应用推广。多年来,我国的电化教育软件数量少,质量差,能够形成交流的少之又少。其投入比还不足1:0.3。为了提高教学软件的质量和数量,我们要坚持“自力更生”和“积极引进”并举的原则。所谓自力更生,就是结合我国教学实际和新课程理念,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设计出原创的教育教学软件。所谓积极引进,就是积极引入国外质量高而且切实可用的教学软件,以弥补我国软件不足的问题。
(四) 尽快建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体系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系统中,评价是其中核心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为:首先,评价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起点和终点。评价体系包括整合的目标和标准,它决定着整合的内容和方式;整合的质量如何,是否达到了整合目标,最终要由评价体系来决定。其次,评价体系决定着其他因素地位和价值。教育评价体系一旦确立,就会在整合模式中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其他因素就会围绕它来发挥作用。如果没有评价,我们对于什么是理想的整合、什么样的整合效果才是最好的?整合的效果由学生的哪些素质的提高体现?这些问题都没有定论。我们整合的方向和模式就会受到影响,还可能会走弯路。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技术建设已经走向了很关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阶段。我们应该在反思自己正反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汲取国外的教育技术前沿理论和经验教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地找到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建设之路,提高我国教育技术的绩效,为21世纪振兴我国的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Kulik,J.A.Mata-analytic studies of finding on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Ln E.L.Baker, and H.F.O’Neil,Jr.(Eds).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Hillsdate, NJ:Lawrence Erlbaum.
[2]Mann,D.,Shakeshaft,C.,Becher,J.,& Kottkamp,R.West Virginia’s Basic skills/Computer Education Program:An Analysis of Student Achievement.Santa Monica,CA:Milken Family Foundation.
[3]Sivin-Kachala,J..Repor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echnology in schools,1990-1997.Software Publisher’s Association.
[4]Wenglinsky,H. Does it comput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mathematic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Policy Information Center.
[5]Scardamalia,M.& Berelter,C. Computer support for knowledge building communities. ln T. Koschmann,(Ed).CSCL:Theory and practice of an emerging paradigm.Mahwah,NJ:Erlbaum.
[6] Gearhart,M,& Herman,J.L.Evaluating the apple classrooms of tomorrow.In E.L,Baker,and H.F.O’Neil,Jr.(Eds).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Hillsdate,NJ:Lawrence Erlbaum.
[7]Harel,l.& Paperl,S.Software design as a learning environment. Ln l. Harel & S.Paperl (Eds.). Constructionism,41-84.Norwood,NJ:Ablex.
[8]余武,从美国教育技术定义的变迁思考教育技术的发展变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