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整合 发布时间:2019-04-11 14:39:10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整合
摘要: 本文以“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中的运用”的教学实践为中心,从信息技术能为政治综合探究课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能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三方面,浅析了个人的点滴教学体会,阐述了信息技术给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的开展带来了广阔的天地,为政治课程教材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字:信息技术 综合探究 新课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得到了高度重视,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网上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进行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让学生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突出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政治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政治学科的教学之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可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已势在必行。
作为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的“综合探究”课是一个新事物,也是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而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很难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因此如何在综合探究课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推进新课程改革,成为摆在政治教师面前既紧迫又重要的任务。依据个人经验,本文主要是对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中的运用,浅析一些个人的教学体会。
-
利用网上资源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经提出:“情景教育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孩子教活了,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了。” 在课堂上教学情景的创设尤为重要,而信息技术为政治教学情景的创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互联网上的资源是很丰富的,有生动的图片、图像,清晰的文字和优美的声音,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提供了的丰富素材,利用这些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景,可以促使课堂气氛活跃,促进师生关系和谐,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从而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哲学原理形象化,探究问题趣味化,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开展综合探究课从网上搜索一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和喜闻乐见的新闻娱乐等,为学生提供教学情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如在讲“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时我从网上搜索到关于输血的医疗手段产生过程的医学史料。课堂上,在讲这一问题时,我首先提问:“现在输血是一种很普通的医疗手段,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如何产生的吗?”学生讨论后,我将这一医学史料讲给学生听并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随即抛出五个层层递进的设问:(1)这段史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2)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 了什么?(3)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了什么?(4)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残废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了什么?(5)为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了什么?这样用直观生动的形式展现问题,然后以问题驱动学生学习,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引起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师生讨论交流,然后教师进行思维点拨,学生获得感悟,形成理念,获得探究结果,最后通过大屏幕展示问题的答案:即分别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学习、探究的过程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深刻理解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深化了知识,也证明我尝试借助网络资源,采用“创设情境 ---设疑---激活课堂---自主探究、学生合作探究、师生探究——思维点拨----形成理念”的教学模式,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讲“规律”时,从网上下载了 “地震预报”、“厄尔尼诺现象”、 “沙尘暴的形成”等文字材料和图片资料,通过创设形象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从而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看到他们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感悟归纳“规律”的科学含义和特征,提高学习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进新课改进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显然传统的 “灌输式”教学及所导致的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已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这种方式疏远了师生关系而且与综合探究课教学不符。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主地探究新知识创造了条件,而信息技术对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益,尤其是政治的综合探究课更需要一种生动、活泼、宽松的课堂氛围,这样有利于师生互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例如在讲“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时我布置了如下的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收集有关“实践决定认识”的实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2)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课堂上我采取“主题班会”的活动形式进行交流和讨论。学生利用网络搜索、收集相关信息。如:日心说与地心说的斗争、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莫泊桑买踢、伽律略的自由落体运动、漫画上帝保佑我等等既有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也有令大家捧腹大笑的笑话,还有大家不熟悉的科学实验。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课件展示其研究成果,让大家共享许多从来没有了解过的信息,扩展了学习成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加强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及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生动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联教育家也如是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 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也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直观画面,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政治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并能满足学生心理的不同要求,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出来。如在讲高一经济常识“经济全球化”时我首先向学生播放视频中国入世的历程,画面加上解说,呈现给学生中国入世的艰难历程和中方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入世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所起的作用等等。进而用问题启发:中国为什么要入世?入世后给中国经济和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再让学生结合课本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又如,在讲“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时我放映了前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曾经做过的实验录像:黑猩猩灭火,并且在放映中途暂停,提出问题:“这时黑猩猩会如何去灭火呢?” 给学生思维、探究、交流、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适当的时候继续播放显示画面,学生看到结果,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黑猩猩会舍近求远呢?”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表见解,在探究中得出结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再如在讲“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时让学生观看FLASH:人与自然,探究与共享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为什么?最后形成理念: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追求和发展真理!这样通过生动的情景创设及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打破了原有的沉闷的课堂气氛,改变了枯燥的政治理论讲解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和积极性。
总之,在“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中的运用”的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究和摸索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寓教于乐的教学优势,可以促进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较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从而推动新课改的进程。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王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学习资料选编2001年增刊
[3]刘明其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期
[4] 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