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
浅谈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    发布时间:2019-05-04 09:25:55
浅谈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
陈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中信息技术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结合实践归纳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策略,并提出了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任务驱动 优势 实施策略 思考
在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要具有信息素养。从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看,信息技术课程是迅速提高我国学生信息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对于新课程的实施者—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因此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是我们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努力去探究的。在探究的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脱影而出。它受到了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的喜爱,但事实上还有许多教师并不是十分了解“任务驱动”教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下面我将浅谈一下对“任务驱动”教学的一些看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学生在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具的优势。
(一)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一门科学。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之后练习,学生一定不爱学或被动地学。让学生单纯去记忆操作指令,他们一定会感到单调乏味。在这种情况下展开教学,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从学科的特点入手,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来组织教学,效果会大大改善。那就是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个个的任务之中,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掌握通过完成一定的任务来实现。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布置的任务,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尽管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但学生毕竟经历了探索新知的一个过程,毕竟他们在思考着一些问题:哪些知识会,哪些知识不会。探究出一个较好的操作序列,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这个操作序列可以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软件的各个单一功能可以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但是应用能力却需要自己通过实践进行自己建构。面对这样的学科特点及已经具有不同层次信息技能的学生,我们不能再抱着"传道,受业,解惑"的旧角色观来开展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虚拟"环境,在虚拟环境下学生可以大胆试验,从中总结经验,学习技能,许多计算机迷就是这样闯荡出来的。所以把计算机当作学习环境比当作教学环境更恰当。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尽快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化,而“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于实现这一学科特点,更有助于实现这一转化。
(二)更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中的“做中学”理论
据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记住的、被动接受的、老师告诉的,而是在具体的任务完成过程中激活其学习动机,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理解为什么要学,学了这些知识之后有什么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迫切要求通过“做”来学,而不是通过“教”来学。其中的“做”就是操作、实践、活动,那么学生去“做”什么内容呢?那就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任务”。在讲新知识或新技能之前,先让学生去完成一项包含这些内容的特定任务。在完成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其求知欲。这时老师应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集中讲解新知识,重点解决新问题,为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铺平道路。这样学生的“学”具有了目的性、主动性、高效性。在学习过程中,以任务推动学习,以任务贯穿学习,以任务评价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学会了新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未知,了解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水平。从而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鉴定的能力。
(三)能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中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如何扮演这一新的角色呢?我想这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之一。那就是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形态"。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内容都是信息技术科学的成果,它们都以抽象的术语、冷色的"面孔"呈现在课本上,这是一种"学术形态"。怎样让它们鲜活地跳跃起来,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我想,应该设计一个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去解决,一定能改善这种教学现状。这便是我在本文中提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二、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一)结合学生特点,提出学习任务。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线”,是问题提出的表现。设计任务是教师在课前备课的重头戏,要求教师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每节课的任务不能太大,任务中的新知识、难点不能太多。通常任务的开工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任务的要求非常明确,有统一的样板,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给出的样板做,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知识模块的开始教学,我认为学习的最初阶段需要这种任务形式。第二种形式是任务的一部分内容是教师明确要求的,另一部分内容是允许学生自由发挥的。任务的第三种形式是,教师只给出一些原则上的要求,大部分内容由学生自由发挥实现。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模块的电子作品设计的教学。如我在PowerPoint教学中,先演示一个非常精美“圣诞快乐”的课件,把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时我适时指导幻灯片的制作技巧如:文字的输入可以参照WORD中文本框的应用,在幻灯片中可以插入图片、声音,而且还可给对象制作一些动画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完美。然后我布置任务用PowerPoint制作圣诞幻灯片。同学们目标明确,兴趣高涨,积极主动的探索这一软件的应用技巧。
(二)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提出问题。给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稳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最初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还没有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对于某些任务,在这一步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一次都提出来。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这种情况下,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再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三)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问题提出之后,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这一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的过程。对于老问题一定要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案,而新问题,可以由学生相互讨论或师生共同探索。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比如从哪里获取相关的资料,寻找相关的帮助等等。
(四)学生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走进学生之中,即时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同性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时的指导。而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完成任务,也可以在协作学习中完成任务。
(五)总结与评价。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不仅有助于设计成果的进一步优化,而且有待于学习者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评价的方法可以是观察法和作品评价法。观察法即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发言、技能、协作、创新等作出评价。作品评价法是对学生完成任务所形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水平及作品中所包含的创意。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同学间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但每堂课后,教师必须作好全班同学的评价结果,每位学生必须记录下自己这堂课的评价结果,这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也做到心中有底,这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大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以后的教与学。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1、任务设计难度要适当,要有层次性。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要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设计难度适当的任务,如果任务设计太难,大多数学生都无法进行操作和完成任务,这样的任务也会失去意义,且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求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的任务的难度要适当。 我的做法是在每届新生入学开始本课程学习的第一节课时,请学生回答一份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如:①、你家里有计算机吗?是否用过计算机?②、你是否上过网,你上网都做哪些内容?③、提出你所感兴趣的并与计算机有关的问题……等等。以了解他们对计算机的掌握情况及对计算机学科的态度,为教师设计难度适当的任务提供较准确的依据。同时,由于有的家里有计算机,他们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其中部分学生对一些操作已经很熟悉了;有的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的知识几乎一无所知;如果给他们相同的、中等难度的任务,就可能出现这样的局面:那些程度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接下来无事可做,长此以往有的学生会逐渐滋长自以为是、不求进取的思想,养成懒懒散散的习惯;一部分学生正好完成任务,他们能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感,增加了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自信心;而对于刚刚开始接触电脑的学生来说,即使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也很难完成任务,他们会视学习信息技术为畏途,对信息技术渐渐失去兴趣。这样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整体效果无疑是不理想的。针对这种状况,我在上课时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任务进行实践,如让基础好的学生在完成简单任务的基础上举一反三,通过自学进一步探究有没有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最快捷等;让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踏踏实实从头学起,有时可以降低任务的难度,同时要多加关心,并给予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的讲解,让他们尽快缩短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这样,不管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基础差的学生都能分别得到提高
2.注意任务实施过程中的互动性,突出主体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结合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认识起源于动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是认知发展的最直接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性学习结合起来,创设启发诱导的环境,提供材料、工具和线索,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去探索、发现。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可在学生训练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
3.注意适时归纳汇总。
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任务之中,有时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还是零散的,在一节课、一个单元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建立起与已学的旧知识间的联系,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关键在于合理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任务”,并正确付诸实施,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客观公正,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李冬梅 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胡卫星 李美凤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依据
章慧敏 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李翠白 李芒基于计算机的“教学设计”任务驱动式学习方法
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人民教育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