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课堂中 “两极分化” 的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19-05-04 09:26:11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课堂中 “两极分化” 的应对策略
环县第四中学 王向辉
摘要:现在普通高中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然而由于学生高中前不同的学习背景,其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已经严重地影响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两极分化 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 分组教学
由于普通高中招生时,通常都是面向一些农村基层学校,不同的教学资源与教育背景拉大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学生的操作水平两极分化现象尤为严重。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必修课在高中阶段全面开设,然而在当前信息技术课所涉及的范围内,存在着很多矛盾,严重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在我教过的班级中,有的学生已经对计算机基础有了初步的掌握,而有一些学生连键盘和鼠标都不能正常操作,时常出现学生找不到键或打不开指定的文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仅仅是用现在信息技术课上惯用的同步教学法或广播教学法,很可能就会造成一部分学生过于轻松,而另一部分学生却伤透脑筋却还是跟不上。
为了在教学中能更好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尽可能多地掌握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和同仁间经常交流,认真探讨教学中的策略问题,总结出了几种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
一、开课前全面了解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情况与水平
要解决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两极分化的问题,在课程开始前必须全面了解班级中每一位学生计算机的学习情况。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如在开学初,针对学生在小学或初中计算机的开设情况,日常学习或应用状况及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学生原始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资料。大致将学生分为三个不同层次:“高水平”、 “一般水平“和”较差水平”。必要时建立学生的学习情况档案资料,以备以后课堂上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或进步情况。
二、采取比较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1.分层教学
所谓分层教学,是将相同层次、相同水平的学生分成一组,教师在教学过程“因材施教”。我们可以依据前期调查的结果,对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目标与内容、辅导和教学评价的分层。
(1)教学目标与内容分层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依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练习,让学得快的学生能够有事可做,学得慢的学生不能因为自己水平低而有消极的心理。随着教师对学生了解的深入以及学生个体学习的变化,不断地鼓励低层次的同学向前赶,并适时地调整这些学生所在的层次以适应教学的变化。
(2)辅导分层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辅导时,对水平层次高的学生,帮助他们扩大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不断鼓励他们善于思考,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在目标整体提高的基础上有所超前,要求他们“向前看,善思考,放手干”;对绝大多数一般水平的学生,目标是整体提高,要求他们“内消化,帮迁移,渐放手”;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在辅导时一定要细心、耐心,目的是促达标,重点为“狠抓基础,培养习惯,逐渐提高”,鼓励他们“多动手,多思考,多总结,敢提问,敢动手,敢操作”,克服学习的恐惧心理,增强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自信心。
(3)教学评价分层
当然,教学目标的分层就使得教学评价不再是以统一的尺度来进行,必须同时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快慢或者提高大小,操作是否积极主动等作为评价学生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一个基准。
2.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就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能力、先备知识、性别等相关因素,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和分层教学的区别在于,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强调的是“异质”!
(1)将学生异质分组
小组人数以4~6人为佳,为了达到更好的分组效果,我们可以根据对前期建立的档案资料的分析结果,尽量按照水平较高学生1人,一般水平学生2~4人,较低水平1人,将学生进行分组,同时选水平较高学生为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学习,这样既可以让各组都尽可能均衡发展,又能保证老师在指导中达到很好的效果。当然,随着各组员水平的变化,可以适当地调整各组人员,以“一带多”逐步地发展为“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2)任务按组分发,按组完成,按组评价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时,不再是给全体同学或特定的某一个人,而是直接将任务布置给小组,然后通过组内互助的方式去完成。其间学生可以不依赖老师,根据布置的任务,自己操作或加工,或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探讨与分析,从而共同完成同一个任务。高水平的学生可以在这其中担当起“领头羊”的角色,带领其他组员一起完成任务;而水平较差的学生,通过和高水平学生的合作,很容易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在合作过程中也能了解到自己水平与组内其他成员的差距,遇到不懂的地方,也很方便地交流与请教,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体现出“赶、帮、超”的作用。计算机操作的方法相对较多,知识点也很分散,小组的合作也能很好地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3.自主学习
作为基础差的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别的学生,离不开自学。自己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询问、摸索,就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而言,受到老师或其他学生的点拨可能比自己摸索要更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在上课时老师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与探索,也是解决两极分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通常留15~20分钟时间最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自学的目标,并且抓紧巡视及时对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点拨与指导。
(1)设置学生自学的目标与要求
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性,在设置目标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与技能,纵观教材有梯度地设置练习;②要围绕课程的目标要求,尽量做到新旧学法的关联;③多设置一些与日常生活学习相关的练习,既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便于消除学生计算机操作中的懈怠感。
(2)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点拨
学生在自学中,教师要随堂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摸清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详细的记录。教师还应该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检查,或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提问,了解学生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个别学生的一般性问题就地解决,若是大多学生存在的问题可采用后期的广播演示讲解。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建立培优补差档案和教学分层及分组策略,是解决信息技术教学中两级分化现象的有效途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细心、耐心地做好学生的培优补差工作,从而有效地解决教学中两极分化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化教育(期刊).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中央电化教育馆.11-3792.
[2]信息技术教育(期刊).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11-499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