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发布时间:2019-05-04 09:32:10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驻操营中学  温占山
      信息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教育的创新和变革。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成了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事实证明,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为实现教学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那么如何抓住以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的有机结合为全突破口,勇立教育潮头?在这个理性的思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应运而生,网络化课堂教学随此产生。它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种“整合”将以何种模式在课堂中运行?我们对此应做怎样的探究?本人在这里想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涵
      简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把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的高效率、高技能的特点,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
在这里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整合”中的“整”这个语素,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
于是,网络化课堂教学在这种理念下诞生了。它是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整合而产生的新的现代化课堂教学形式,其教学活动是在课堂与网络双重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下进行的。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一)、网络环境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必定是和某种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下的一种教学,这种教学设计方案既有一般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程序,但更具有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学习的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互动性、丰富性、形象性等。这种理念支撑下的“整合”模式一般有两类:
一处是以传统讲授讨论为主,穿插进设计的虚拟的网站或直接的相关链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或巩固深化。例如驻操营的张立新老师在执教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预先设计了一个虚拟网页,包括苏轼简介、苏轼作品、名家论苏轼文风、水调歌头经典赏析等小栏目。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老师设计的程序是由学生自己控制点击进入相关段落,在虚拟网页上寻找课文学习需要的相关内容和资料进行学习,然后融入学生的独特见解自主交流,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设计既把握了传统模式的实效功能,以发挥了网络环境的优势。李淑霞教师在执教12亿人口数字背后的冷静思考时,预先作好虚拟网页,设置了“中国人口概况”、“中国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关系”“人口众多的隐患”的等相关栏目,并链接了在网页上网站。教学教程中,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据自已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查询,然后交流感受与认识,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另一种探索的设计模式是师生在整个网络环境下进行操作学习。例如驻操营中学的周静教师指导学生制作贺卡一节,教师先设计了一个虚拟网站,包括贺卡制作的基本技巧、基本素材、相关音乐、贺卡推荐等栏目,用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自主学习。作业展示及信息交流均由师生在网上进行,教师只是参与了学生的学习,只是一个参与者与交流者的角色。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
     这种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运用时,该如何依据学科优势,巧妙的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和在此环境下的学习特点,从而使“整合”能实际发挥其效能与功能,是需要我们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探讨的重要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型”的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既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值得大力倡导的学生学习的方式,又是一种要求学生逐步具有的学习能力和习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宽广的舞台。例如地理课美丽的西双版纳,如果按传统方法请学生先小组内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然后再请代表全班交流。由于学生收集资料的渠道有限,因此内容雷同较多,且材料形式单一。因此效果并非十分理想。而网络则为我们提供了应用尽有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教学前可先下载有关西双版纳的相关资料并进行优化组合,做成一个网页。设置“西双版纳概况”、“西双版纳风情”、“西双版纳景区”“西双版纳资源”“西双版纳经济”等栏目,利用超文本可跳转的个别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最想了解的问题,自由地查找见页资料。在自由的阅读中,学生就能真切的感受到西双版纳的丰富多彩。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结成小组,通过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再以幻灯片的形式展出,既丰富了课本内容,也极大的拓宽了学习、操作、展示个性的空间,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纵情放飞。
这种教学模式探究的重点在于,如何确立学生的主题地位,如何创设探究的情境,如何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从中引出学习的主题,如何运用网络环境支持学生在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查阅、收信、整理、提炼、推理的过程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建构。
     (三)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合作型”教学模式
      交流与合作是当前教学活动中重要的学习形式,它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合作精神,而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又为师生间、生生间、人机间的充分的自由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可以运用网络通讯和控制技术改变课堂管理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师用机上浏览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适时的给予个别或小组的指导,学生可以把在机上做的作业上交到教师用机上,通过一定的程序庙宇马上给学生进行反馈评价,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其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网络得到及时的共享,学生在独立完成之后,打开其他同学的作业,从中得到启发,及时性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而在整个过程中,当学生们遇到网络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他们的合作精神也应运而生。这种互动合作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方式永远无法比拟的。
      这种教学模式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过程中互动的数量、质量、频率的把握,合作小组成员间同质与异质的搭配,任务的分工与执行,小组成员间及组际间的交流合作及经验的共享,教师组织、引导、点拨、评价等的时机把握及小组间任务的完成、困难的解决、智慧的生成等。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整合”的实现,并不是很简单的实践过程,这其中也定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如教师的制作与操作技能、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技能与理想化的设计状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师是否有足够的精力,学校的硬件装备与软件开发的跟进等,但我们也决不能视之为遥不可及而望而怯步。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依。任何一种变革的道路都不是坦途,这种教学结构的变革也不例外。面对这一全新事物,我们不仅应视之为一种机遇,一种挑战,更应把它看作一个个人成长蜕变的过程。我们只有迎难而上,大胆尝试,勇敢承受可能的失败,才能羽化成蝶,在新课改的春天里蹁跹飞舞,让我们的教育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下一篇:高中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