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浅析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发布时间:2019-05-04 09:34:36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浅析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桓仁实验高中  高 富)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在整合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值得和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探讨,去解决。
关键字:信息技术  学科课程整合  信息素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今天,人类已经步入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极大的加速了现代信息技术化进程,迅猛的信息化浪潮正强有力地冲击着包括教育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时代最为重要的是构建以人的能力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所以,要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革新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一、信息时代对人的信息素养提出新要求。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4度(2001)报告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的学习技能;2信息素养;3创新思维能力;4人际交往和合作精神;5实践能力。信息素养已逐渐的加入到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是指能够有效的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它主要具有五大特征: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准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今天,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都需要融入信息,在知识爆炸的海洋中学会迅速的扩充自身的知识和智慧,人们需要更多、更快、更准确的接受分析和反馈信息,并且依赖于信息的传输。可见,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充分具备传统的“读、写、算”的能力,更应该加强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它是当今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从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得知,仅仅依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远远达不到社会对人才信息素养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3度(2000)报告指出:“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养,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学科课程相整合。” 这里的 “数字化内容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我们国内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其他学科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具有层次性、主动性,是个别教学和协作学习的结合,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整合就是一个系统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与其他系统或事物之间,根据之间的联系,整体协调、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所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更有利于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再理解。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学科为中心或分科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原有课程体系的弊病日益突显,成为阻碍教学改革的绊脚石。我们要树立课程总体结构的系统观念,关注不同学科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从而打破“学科中心”或“分科中心”的思维定势。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就着重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所以说信息技术课程的概念早已经超出了原来的范畴,信息技术课程概念的外延进一步拓展。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主要存在两种理解。比较主流的理解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种观点将课程整合的重点放在CAI,即计算机辅助教学上,它突出计算机作为工具,去辅助各传统学科的教学。目前这方面的实践比较热门也是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利用美国开发的计算机教学软件“几何画板”与数学、物理课程进行整合。从整合的目标价值观看,这种观点看重的似乎是被辅助的其他各学科教学,而非信息技术教育本身,对整合理念的理解有一定的片面性。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学科课程的过程,它将对传统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产生变革影响。另一种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理解主要是指信息技术课程的内部整合。例如,可以让整体的信息技术课程由正规的学科课程(排入正规课表、教材)、活动课程(如网页制作、网络知识、电脑美术、编程等兴趣小组)和其他隐性课程(如学校与周边社会的信息环境)来组合而成,并协调这些环节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这一类课程整合有时也涵盖调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法等。总的来说,这一类整合主要着眼于达成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果说前一种理解是“左倾”,那么这种观点就是“右倾”,它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整合,而是为了信息技术的信息技术。 所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不是新技术简单应用于教学过程,它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融合,是在系统论、过程论和信息论等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先进的教与学理论,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诸元素之间的关系,使整个教学系统在保持协调一致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支持。今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已成为本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当前学科课程整合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指明了道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是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其主要包括四大因素:情境、协商、会话、意义建构,其中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是教学设计的最主要内容;意义建构是学习目的,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完成,教师和外界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理论本身是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同时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提供了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理想条件,建构主义理论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即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会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会日趋成熟,整合模式将会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2001,27.
[2]胡炳元.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3]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何克抗.e-Lear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电化教育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