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谈信息技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5-04 10:03:13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谈信息技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高中美术课改为例
石正珊 贵州都匀一中(558000)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深入教育领域,各学科教师都不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使用信息技术上了,而是在于探索着信息技术发挥它更大的优势,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各种科研课题也紧紧围绕着信息技术展开,本文将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新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了一些有效的实践性探索。
关键词:高中美术 现代教育技术 创新思维 能力
一、 程改革后的高中美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人们的各种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美术教育的内涵也在日益丰富。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如何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方面大胆尝试、不断创新,使美术课堂教学优化为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
高中课以前是美术欣赏,内容较为单纯。新课改的高中美术向学生提供具有选择性的多种学习系列(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五个系列九个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采用学分管理。学生在完成基本学分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通过学习获得其他学分,从而使学生可以在美术学习中获得更深入的体验,取得更大的收获。
新课改的美术课,如一股清泉注入了高中美术教育领域,给美术教育带来了活力。由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教法,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多元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课改中高中美术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在英文中,创新一词的英文名为:Innovation,它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和改变。创新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的理性活动,从来就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恩格斯曾经指出,当技术浪潮在四周汹涌澎湃的时候,最需要的是更新、更勇敢的头脑。这里所说的“更新、更勇敢的头脑”就是思维创新活动。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每一次伟大的发现和创造,无不是创新思维的结晶。只有思维站在了时代的潮头,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才会到位,各项工作才会有大的突破。相反,没有创新的思维“牵引”,实践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切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是艺术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既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相衔接,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是高一层次的美术课程。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能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帮助学生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加实践能力。
美术实践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发展动手动脑能力和开发潜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和想象、思考、判断等能力,接触各种工具、材料、操作方式和表现形式,获得丰富而独特的体验。这种融鉴赏与创作于一体的学习活动对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三、 如何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每个人都有创新潜能。一个人没有创新兴趣,就不会去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向往,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兴趣和动机。教学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既能传递教学内容,又能调节课堂气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和设想,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的情感,引发学生积极探究新知的心理,培养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都喜欢猎奇,爱操作摆弄,对生动形象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喜欢在实践中主动探究,表现自己。美术教学如果能恰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借助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就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学习中来。
现代教育媒体在传递教育信息过程中,可以打破人的感官的平衡,并会对感官的活动起到强制性作用。它也可以克服人的器官的局限性,扩大人的视野,增强人感受事物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中国美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中化民族的先民和世界其他民族的祖先一样,把他们的生活、思想、情感和信仰记录在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可视的实物中,让我们去释读。在学习鉴赏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艺术的教学时,学生对这太过远古的工艺美术品凭空很难提起兴趣,中国的造型艺术和纹饰是传统艺术的光辉起点,也是高中欣赏教学的第一课,这个艺术欣赏的开场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欣赏教学法取得的效果是不理想的,最后导致问到同学们是否喜欢这些远古的工艺美术时,学生一片茫然。针对这一现状,我精心制作了课件,以原始人类的进化发展入手,从中国历史资料中剪辑了一段原始先民的生活片断,到用火的时候停了下来,提出问题:“人类知道使用火了以后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工艺美术品,这种工艺美术品的出现标志着原始人阶段的结束,新石器时代的到来。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工艺品?”同时提出问题:“人类的先秦三代被称为什么时代?青铜与火有着什么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带着好奇看完这一小段电影后就开始纷纷发表言论,探索问题。利用课件导入欣赏课题: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艺术,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这些凝聚着先民们的智慧和和汗水,同时也寄寓着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的远古工艺美术品。然后继续播放影片展示这些用来保存种子,储藏粮食,日用炊饮的各种器皿,还有西周的“列鼎制度”与各种的鼎,让同学们根据初中的历史知识指出认识的工艺品,并让同学回答这些工艺品产生于哪个年代。直观的把古代工艺美术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胜过了教师的万语千言,远古的工艺美术品点燃了学生艺术思维的火花,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了加强,激发了学生欣赏的兴趣,激励了求知欲望。很自然的将学生带入了欣赏角色,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从艺术的角度去感受这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意识。
情境能激发人的想象力,迁想妙得。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
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一课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这幅举世闻名的宋代风俗人物画时,书上是这样描述的:“此图从郊外田野、汴河两岸,一直描绘到市井、街道,规模宏大,场面繁杂。画家利用多视点的构图方式,将如此繁复的场面妥贴地安置在横不过二丈,高不过尺的画面上,产生‘方寸之内,百里之回’的宏伟气势。”但是仅凭书上的几幅局部的、小气的印刷图显然学生是不能理解作品的。我从网上查找到此图原作的完整的长卷。运用 Author ware 制作成课件,把图从头至尾的在悠扬起伏的中国乐曲清明上河图的伴奏中,让画面从清明时分郊外的景致开始,经过虹桥这个画面的高潮,转入城内。花了大约5分钟时间展示给学生看,同学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中国绘画史上的伟大杰作,优美的乐曲牵引着人的思维进入画境,感染画中的精神、画中的韵律、更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好像亲自参与了画中的人物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的作品不失真而且连贯性好,还可以局部放大,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更明白。这样的呈现方式让学生理解了“方寸之内,百里之回”的宏伟气势,并且能够理解什么是中国绘画的“多视点”构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完成了欣赏教学。在欣赏咫尺千里——山水画时,在欣赏中国绘画时,配以恰当的中国古典民乐,会产生一种情景交融,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更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欣赏富春山居图时,我选用了琵琶演奏的渔舟唱晚这首中国经典民乐,在悠扬的琵琶声中,富春山的峰峦叠嶂、秋水疏林从屏幕左边缓缓移出,画中的村落、亭台、渔舟、小桥、飞泉、溪流,在美妙的乐曲中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犹如亲临小船上,逆富春江而行,在移动中欣赏青山绿水,每观每异,应接不暇。这样的欣赏方式解决了以往的贫乏的枯燥讲解,让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产生了共鸣,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
在欣赏天上人间——壁画一课时,我引用了敦煌这个电影的开头一段插入,作为导入。在播放电影前教师设问:“莫高窟为什么会出现在敦煌?郭沫若给它的题词是什么?世界上最长的画廊是在哪里?有多长?”,学生聚精会神的欣赏完电影后都能准确答出刚才老师的提问,这样的导入激活了课堂气氛,轻松引领学生来到飞天壁画的精妙境界,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为这精湛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折服,轻松开启艺术欣赏的广阔领域。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知识的创新过程,要发展学生和创新思维,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不但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利用电教媒体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内,随着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思维。
在我编制的校本教材黔南水族剪纸艺术欣赏与制作中,由于每个同学都不可能实地参观到剪纸的过程,因此我用摄像机把黔南水族剪纸艺术家韦帮粉的剪纸过程摄制下来,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这样直观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学起来更快更容易上手,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4、运用电化教育技术,让学生在教学中“主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代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主动地收集、筛选、分析、整理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变得更主动。在欣赏陶塑这一课时,我首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兵马俑的材料是什么?秦始皇兵马俑平均身高是多少?兵马俑埋在多深的地下?被称为世界第几大奇迹?”然后让学生从网上寻找答案,也可以让他们输入如下网址:http://www.bmy.com.cn学生可以点击秦始皇兵马俑网,对秦始皇兵马俑有全方位的,立体的感性认识后。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情绪高涨,人人都自觉参与,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经反复验证、相互讨论后,这些答案是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共同探索中得到的,既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潜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又为学生创造了合作学习的机会,在共同探讨、分析比较中,又自觉地发现自身的差异,培养了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探索创新的能力。
5、 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学科整合,丰富学生知识结构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学科整合,融入相应的学科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文化素养,培养了学生更高一层的审美情趣。詹森主编的艺术史丛书中说道: “艺术作品本身不能告诉我们它自己的故事。要经过不断的探求,利用文化史上的各种资料,上至宗教,下至经济学的帮助,才能使它吐露消息。”所以对一件艺术作品的理解不能只通过简单的艺术语言的描述来完成,还必须结合历史、宗教、科学发展的大环境中加以评述。在欣赏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中的韩熙载夜晏图时,也不能脱离南唐的历史背景,讲到唐后主李煜,播放音乐虞美人,然后分析引出南唐历史背景和李煜的性格特点,以及此画的来源,再结合作品分析韩熙载在画中的精神面貌,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创新决不是偶然的现象,它是知识积累的结果,是厚积薄发的过程。丰富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累了薄发的条件。
6、 用现代教育技术为交流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博客是我所采用的师生交流手段。博客作为一种网络方式,它具有个性化、开放化、时代化、全球化的特点,博客资源共享,还可以收集资料,建立美术知识仓库,也可以展示师生作品,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和讨论环境。我的博客向学生公开。学生可以在博客里对我布置的思考与探究题进行自由交流与讨论。
通过交流信息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
运用网络,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扩大了知识容量,让学生懂得了更多的道理,进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每个人都去寻找和发现生活中有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然后一起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大家获得的信息更多,掌握的知识更多,这种知识来自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学生的实践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四、 与时俱进
教育从来就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扑面而来的信息化浪潮中,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现代化育人的必然与热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开发创新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造就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