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有关情感教学的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9-05-08 09:53:59
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有关情感教学的案例分析
教学中问题的提出:
美国小提琴演奏家来克教授说:“把真正的感情溶化在每一个音符之中!真正的音乐是有感情的音乐!我们之所以为人,因为我们有感情。”音乐的奇妙在于能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高中的音乐欣赏教学,就可以从意境着手,以情感为切入口,这样也符合艺术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
而且在音乐课堂上你是否也和我一样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呢:精心准备了一节课的内容,可是刚刚上课不久,学生们便兴致全无;刚讲到自我陶醉之时,学生突然冒出一句话来:“老师,什么时候开始听歌啊?”虽然那些流行歌曲的旋律并不优美,歌词都没有中心,但是孩子们在听的时候依然兴趣盎然,精神抖擞……
教学案例的真实再现:
2008年暑假过后,我荣幸地成为了一名高中教师。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学生、新的课程让我精气神十足,经过几天精心的准备,我终于迎来了开学后的第一节音乐欣赏课。
周一上午第四节是高一6班的课,虽然在上一周的教唱国歌课上已和同学们有了一个很和谐融洽的接触,但今天我的心里还是有些怦怦然。一是因为自己也是第一次讲高中的音乐欣赏课,二来是因为不知道学生们的欣赏能力处于那种水平,这种全新的尝试对自己来说绝对是一种挑战。
提前5分钟走进教室,前脚刚刚踏进教室的门,“哗……”一阵热烈的掌声顷刻间响起,满眼都是孩子们开心的笑脸。回复孩子们一个灿烂的微笑之后,我熟练的电脑操作,让他们对我更是刮目相看,精致的课件也博得了学生们的好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顿时,我的信心倍增!
简短的组织教学之后,马上步入正题。我兴致勃勃地边介绍边引领这学生们欣赏第一单元的内容。中间我还不时地穿插一些基础性音乐欣赏知识的提问。按照课时计划,我刚刚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学生们除了饶有兴致地观看我制作的课件之外,便表现出了淡漠的表情,不喜欢课本上的“老歌”,不爱回答问题,不喜欢谈听后感,更有甚者竟偷偷地在下面写起文化课的作业来。
这时,我的心里还真的有些着急了。怎么办?怎么办?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第一堂课我一定不能失败。灵机一动,我对学生们说:“请同学们合上课本,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我调整好状态唱起歌来,基于我对教学内容的熟练掌握,在剩下的时间里,我把需要欣赏的曲目改为我亲自演唱。同学们都欣喜地望着我,认真地听我演唱完每一部作品。这一举措大大提升了孩子们的兴趣,听完之后,在送给我掌声的同时,不用我发问,个个争着要说对歌曲的感受。有的曲目我还要求学生们自己演唱,由于都是耳熟能详的歌曲,孩子们表现得也很不错!自己演唱,当然体会就更深刻了。关于一些难点,孩子们竟然主动与我探讨起来。我真是太欣慰了!
转换了一下教学策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由此,我感触颇多,下面就这一教学实例,探探我的看法:
理论支持下的问题分析:
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在学习中的功能,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甚至恐惧、苦恼,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新的课程观将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情感,不仅仅体现为学习兴趣、学习爱好和学习热情,更体现为情感本身的体验与内心世界的丰富。对于音乐课程来说,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教育效应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所以说,音乐教育的根本机制,在于有情感的教师面对有情感的学生。
所以,我认为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在课堂上都应该做一个很有情感、甚至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当好情感的“二传手”,把音乐中蕴涵着的情感予以揭示,并唤起学生感情共鸣。只有当教师把音乐艺术形象中所表现出的崇高思想和情感充分揭示出来时,音乐对学生才有意义;只有当教师把真实情感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倾注到歌曲的意境中时,才能激起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会到歌声中;只有当教师以丰富而深厚的情感、生动而饶有趣味的教法来吸引学生的时候,才能引发其表现音乐的真情。
那么,如何把握住教师自身的主导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情感呢?我们认为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解决问题的策略:
1、创设情境,让音乐形象具体化,激发学生情感。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场景和情境,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可闻可感的形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们认识音乐主要是由听觉、视觉地共同感知来完成的。观看音像资料、音乐影片可以将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历史事件、异国风土人情、音乐的景象,清楚的表达出来,它不仅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将学生带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去,而且随着音乐的发展在声像并进的情景中,还可以使学生准确的体验和感受音乐作品,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2、挖掘学生的潜能,抓住教学机智,让学生充分体验情感。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不同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的变化都表现出它们各自的风格及不同的情感。在引导学生挖掘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和情感因素的同时,抓住教学机智,灵活机动地处理偶发事件,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手段,是激发学生自觉体验情感的重要条件,也是更好地落实情感目标不可缺少的手段。
我认为,运用“教学机智”就是善于运用机智,充分以学生为本,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和能力的锻炼,这样既丰富了自身的课堂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又加深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3、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来再现美,从而深化情感。
无论是歌曲学唱还是欣赏课,在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都是充分挖掘学生情感的时段。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和组织学生进行创编和表演,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抒情,从而达到情绪的深化。通过联想、升华,加深对音乐作品的领悟与理解,引起情感的升华,提高音乐的表现力,从而进入音乐作品留给我们的艺术蕴含点。这些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可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又使学生更直接、更容易受到艺术美的感染和美的激励。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
如今的学生,对于流行歌曲激情高涨,但对于课本上的歌曲热情不高,至于那些几十年前的老歌更是没有兴趣,作为音乐教师,为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多媒体恰如其分的声、形结合,常常能把学生带入美的氛围,多媒体在教学上大大强化了音乐教学的视听效果,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产生不可遏止的欣赏冲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正如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籍,超越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机动化为自我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在欣赏或演唱一首音乐作品时,通过视听效果的全方位调动唤发学生们的情感共鸣与撞击,进而得到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再现,用自己的情感去思考,得到新的结论,所以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教师要把自己融入音乐,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的再现音乐,学会用音乐的无限美好来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学会如何去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从而喜爱音乐、理解音乐,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并引起共鸣,不断的在学习提高审美能力,让真善美在心灵中闪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