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欣赏课“探究法”的实践 发布时间:2019-05-08 09:54:28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欣赏课“探究法”的实践
惠阳一中实验学校 张秀芳
[论文摘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迅速推进,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将面对新的音乐课程。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不仅对传统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给学校的音乐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将新的音乐课程理念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之中,怎样设计新的音乐教学目标和音乐教学过程,是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迫切关心的问题。“探究法”在众多教学领域中的实践,证明它是一种科学而有成效的教学法。“探究”为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笔者认为,“探究”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既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又转变了教师的教
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关键词]:
探究法、实践、兴趣、想象力、创造力、自主性
一、探究法的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音乐教育是初中和小学音乐教育的继续,高中音乐教育同样是向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突出艺术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已有不少的科学论断证明美的音乐能开发人的智力,促进人的思维发展,思维是对反映事物外部现象和特性的感知觉材料进行加工,以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音乐思维,指对大脑储存的音乐信息进行分析加工,以领悟音乐真谛的心理过程,是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具体过程实现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认为:“科学是认知领域的顶峰,而艺术是情感领域的顶峰,二十一世纪是科学与艺术的聚焦点。”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学生在教师的认识指导下,能象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真理。”在这种被称为“发现法”的概念中还指出:“为了使学习富有成效,在形成概念以及使用语言符号前必须要有一个探索的阶段。”在语文、数学等教学领域,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及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展开了有关探索研究和应用,富有成效。在音乐教学中,能否也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音乐、理解音乐,通过自身去探索、获得、掌握知识呢?笔者对此,在音乐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证明在音乐课堂上引导学生尝试探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具有明显优势。
二、探究法的实践
1.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也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可见,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音乐与其它学科的知识传授相比,它的接受过程更应是一个需要投入情感的、丰富而细腻的感知过程,竹筒倒豆般的说教只会扼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的空间,在探究中发现音乐、感知音乐、创造音乐、表现音乐。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来自城镇和农村,基本未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对于音乐知识的了解非常少。如果第一堂课就要求他们记这个背那个地一味传授,只会让他们从此讨厌音乐课。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播放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芭啦芭啦樱之花,当学生听到充满动感的旋律时便互相议论开了:“这不是‘浪漫樱花’吗?”有的学生还跟着唱了起来。这时我问学生:“这是郭富城演唱的芭啦芭啦樱之花,有谁会跳‘芭啦芭啦’舞?”学生都互相推让地害怕表现。于是,我便走到讲台前跳起了“芭啦芭啦”,一刹那,学生的目光都被我的动作吸引住了,有个别还有些跃跃欲试,这时我又边做动作边喊着“12345678、22345678……”煽动他们和我一起舞动,终于一个接一个的舞动起来了……,课堂气氛达到了顶峰,但是,这时我突然把音乐关掉了,学生的动作也停了下来,而我却仍然在1234的做动作,学生看得笑了,我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说我就像在做广播体操,看起来好别扭。我很高兴他们这么认为,于是又问:“为什么我前面跳舞的时候同学们都觉得好看,但刚才跳的是同样的动作,却让你们觉得像做广播操,看起来很别扭?”“因为你前面配了音乐,后面的没有音乐了。有音乐动作就有动感、有艺术性,而且也很协调,没了音乐就显得有些机械了。”学生说。其实,这时我并没有多说什么,但学生已经感受到了音乐的作用。我用这样的导入法,为后面讲解什么是音乐艺术等理论性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这比起单调的说教就有效多了。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从而对学习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2.用“探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希望获得成功的心理需求。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学习、自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假设、敢于表现、敢于与众不同。例如在人音版高中教材全一册第3单元中,秘鲁民间乐曲飞驰的鹰的欣赏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先告诉学生曲名,接着介绍作品的背景,再让学生聆听与感受,这样也可以达到教学目的。但如果这样的教法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局限了他们的想象力,使得整堂课处于枯燥的说教状态,没有学生自身的体验。所以我先让学生聆听音乐,再用语言描绘乐曲的形象。我让他们聆听音乐时感觉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且给这段音乐起个名字,再说说为什么。结果这首飞驰的鹰有了各种不同的、充满诗意的名字,虽然他们的回答都没有“飞驰的鹰”,但我并没有否定他们如此有新意的回答,反而对学生说:“你们的名字取得都很美,印第安秘鲁人民知道了肯定很高兴,这首曲子是赞美秘鲁印第安人的民间乐曲,他们叫它飞驰的鹰,并且还用了一种非常传统的乐器,同学们听听它的音色有何特点?你能感受到雄鹰在蓝天飞翔的样子吗?乐曲用了哪些音乐手段来表现飞驰的鹰的?”接着我就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联想、边思考。学生告诉我的结果是让我高兴的,特别是在描绘雄鹰飞翔时,描绘的栩栩如生,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出自他们的想象中。这时我用激动的语气说:“你们真了不起!你们不仅为这首秘鲁民间乐曲起了好多美丽的名字,还为它创编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使这一优美的旋律有了生命。”接着我又让学生和我一起跟着音乐,用手做雄鹰飞翔的动作,学生的激情又被再次点燃,当音乐停止,学生们依然沉浸于音乐中,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成功的喜悦。假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多注重给学生“探究”的机会,学生的依赖心理会逐渐被“我能探究成功”的心理所克服,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和自信。这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自由感”,思维不必只跟着老师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去发现应得的结果,去体验发现音乐美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3.用“探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从体验入手,从感性出发是音乐探究的科学而行之有效的做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目标要明确,要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尝试成功。在教学中大胆的让学生说不,不断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如在春江花月夜一课中,有一个主旋律背唱的环节。在教唱主旋律中,为了让他们对主旋律有深刻的印象,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设计一种表现主旋律意境的方式,并进行表演。每个小组都开始商量、探讨,对旋律进行分析、研究、设计,在这过程中,学生间的思维相互碰撞,磨擦出了创造的火花,他们的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在表演时都非常投入,每一种形式都很有创意:有的为旋律配了诗歌进行朗诵;有的为旋律填了词进行演唱;还有的为旋律配了打击乐器(书本、笔、手等作乐器)进行演奏……枯燥的背唱内容变成了有趣的音乐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尽情创造,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课堂任务,在创作的过程中学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在活动中培养了合作的精神。
4.用“探究”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探究,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尝试探究,学生能更多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自主的获取音乐知识。在学习内容之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空间,在教学的一开始就把学生摆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把学习的主动权切实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行。如在感受乐曲二泉映月的主旋律,让他们分别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来唱一唱,也可以让他们对乐曲的节奏作一些小改编后再唱,通过这些手段让学生比一比,哪种最能体现乐曲的意境。在这对比的探究中,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主动获取了知识。
总之,“探究”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渗透,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既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又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法,注重向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为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方式,转变教学观念。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未来的音乐教育事业一定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朱则平、廖应文主编
2、音乐新课程与示范教学案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金亚文编著
3、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安国、吴斌主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