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欣赏课创新初探 发布时间:2019-05-08 09:54:46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欣赏课创新初探
韩春雨
初中音乐欣赏课作为艺术欣赏课程之一,是初中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也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却有不少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大多数同学对一些艺术性高,内涵丰富的音乐却不愿问津。问其原因,有的认为自己音乐基础较差,有的说自己没有音乐细胞,有的用学习较忙来搪塞。究其根本,我认为主要是他们并没有从音乐课上获得不同于别的科目的体验。如何使音乐课产生应有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情趣以此吸引学生,把学生们从疏离音乐的被动应付拉回到热爱音乐、崇尚艺术的主动接受中来,正是每一位音乐教师所要面临的考验。
在这几年的高中音乐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方法,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
有位同学曾经这样表白过:“我理想中的音乐老师应该充满激情,用自己的表演使我不知不觉地进入音乐作品所展示的境界之中。是的,作为执教音乐欣赏课的老师,我应该把自己当成一名导演或演员,用智慧和情感去营造艺术情景,让学生们从课堂上的观众角色向音乐天地的主人角色转变。此时学生的情感会真正与音乐的旋律交融,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充满艺术享受的圣殿。
如在欣赏大提琴曲天鹅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形体动作来模仿天鹅的舞姿。尽管难以做到如舞蹈演员一样专业,但旨在用一种真情投入的精神来感染同学们的竭诚付出却是不可或缺的。此时,可以准备一首诗朗诵,由同学们伴着音乐来朗诵,最好由那些自认为没有音乐细胞的同学承担。可以想见钢琴清澈明亮的音色衬托着大提琴柔美深沉的形象描绘时,是何等高雅抒情的一种意境,在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演绎下,学生恍惚进入了一个静谧、幽美、神奇的音乐世界之中。在这种意境中,再来梳理这首乐曲就可达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学生也会在乐学情景中深得其蕴。
二.让音乐“动”起来
在音乐欣赏上,为了达到欣赏的效果,教师往往只强调“静”,因为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音乐才能产生最佳效果。但是对于那些自认为没有“音乐细胞”的学生来说,若不首先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何谈赏听的最佳效果呢?为此,我借鉴音乐发达国家的一些音乐教法,把音乐、诗歌、绘画、舞蹈、戏剧等诸多审美因素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以唤醒学生对音乐感知。
让一个同学“动”起来容易,让一群乃至整个班同学动起来却是很难的。这需要教师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我们可选择一些热情奔放、动感十足的乐曲,以其强烈的节奏感激发同学们表现欲。我们也可以用声音、形体文字、绘画等形式去营造一种易使学生激动,从而是主动去感受、去体验的音乐情景。如,欣赏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时,由于乐曲较长中途又不便打断,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用文字、图片来给一些提示。在乐曲进行时教师可鼓励同学们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对不同段落,不同节奏的区域乐曲进行模仿演绎,或是模仿小提琴演奏的状态,或是模仿吉普赛人流浪生活的状态。在一些有表演欲的同学带领下,一些害羞同学也会“蠢蠢欲动”,或跟着打拍子或即兴表演,千姿百态动作竟如此生动、自然,是同学们自由,奔放的激情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很多同学分明感受到流淌在自已身上的艺术细胞!正如德国教育家蒂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三.让学生来解说音乐
有些欣赏题材并不需要教师把情绪和情节直接“抛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过程便会印上老师操纵的痕迹。而一旦教师与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与教师的理解不尽相同,学生的依赖与顺从便会滋生。这种做法既阻碍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又使他们的情感被认知“枷锁”所束缚,甚至导致学生因被动接受而远离音乐。
因此,应尝试把音乐放给同学们听,启发学生根据音乐的要素展开联想。在广阔、自由的音乐天地中,让学生使教师在重复的欣赏中享受始料未及的新意与美感。
如欣赏门德尔松的乘着那歌声的翅膀,作曲家的本意是描绘恒河两岸秀丽的风光以及意欲带着家人去寻找世外桃源生活的愿望,在聆听这首乐曲的时候我往往不去介绍此曲的创作背景,而只是让同学们细心听,自由地展开联想:或用语言或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此曲的理解。大多数同学都能感受到充满了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题,但也有独特见解的,有一位同学就用“日出——乌云密布——雨过天晴”三幅画来描绘乐曲中变化。虽然他的描述与乐曲的本意有很大差异,但我还是表扬了他,因为他在欣赏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真切情感展开了自由的想象,这节课给我和学生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从“学会”到“会学”
音乐欣赏让学生仅仅“学会”欣赏几首名曲,这显然不是目的,“会学”才是关键。正如清代学者李渔所说,“授人以鱼,莫若受以渔”。这里“鱼”是指东西,“渔”是指捕鱼。我想作为音乐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授音乐知识,更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如,在欣赏乐剧猫之前,我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多提问题,并对问题加以筛选、分类。譬如:“什么是音乐剧?音乐剧和歌剧、舞剧有哪些区别?音乐剧的演唱方式是怎样的?等等。
让学生提问,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作用下,不断提高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经过自已的努力,解决了一些问题,尝到了甜头,就能体会到什么是“学会”。我们力求让学生感到欣赏音乐不是被动的呆板的,而是想象与联想、发明与创造的自由发挥。如此反复,使学生逐步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升华。
五.师生角色转换
我经常对我的学生们说,虽然站在讲台上我是你们的老师,但在某些方面你们也可以做我的老师。你们在接受新事物、尤其是新型音乐的速度上是最快的,在这些方面我还要向你们请教的。譬如,当前在学生中最流行的R B、HIP-HOP等类型的音乐我就不太清楚。“不知道那位同学能给我讲解一下。”我用这种方法激励着每位同学,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去寻找这方面的资料,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既让同学们增加了一些课堂以外的知识也使他们的间乐素养潜移默化地得以提高。同时,我还会安排同学们走上讲台,也来当一回老师,而让他们讲的是他们耳熟能详的音乐类型。师生互动,取长补短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他们真的会做很多准备,包括文字的准备、语言的准备,讲起课来都宛如一个小老师。通过同学们的讲课不但使我受益匪浅,也拉近了我与学生间的距离。
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我将继续在这块艺术园地中不断学习摸索,让师生间的情感通过音乐的交流迸发出最美丽的火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