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结合音乐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进行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19-05-08 10:55:41
结合音乐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进行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的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鉴赏、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启迪学生智慧,陶冶高尚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音乐课是学生喜欢的课程之一,如何让学生真正喜欢音乐、喜欢音乐课,首先要弄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因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密切相关。面对新课标的特点,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首先我们先要知道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怎样的课堂是有效的?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组织音乐课堂教学,把对音乐悟性不同的学生引进艺术殿堂,是搞好音乐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
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不断探索并尝试寻找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愉快的音乐课堂。反思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如教师辛苦备课,学生却对内容不感兴趣,不知道听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听;教学内容随意性比较大,课堂教学目标难以顺利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等等,面对这些常见问题,该如何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整合教材内容,用好、用活教材
教材是构成教学的重要要素之一,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和主要对象。要想上好课,就必须立足于教材,研读教材,做好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并适度整合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增删、置换、重构、组合,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做教材的“奴隶”。上课并非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和直接意义上的“教教材”,相反要揣摩编者的意图,并结合新教材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本着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灵活掌握教学目标,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即“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如音乐鉴赏,它的单元教学内容比较丰满,曲目涉及面广,数量多,在中外结合、古今结合的同时,还选择了一些现代气息较强的曲目。另外,还有意识地加强了广东地方音乐的曲目以突出地方性教学。那么在备课内容的选择上就应该有所取舍,不能贪多,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性欣赏,而应该分析编者意图,选择最能体现编者意图的作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进行有深度的鉴赏。
二、从学生角度出发,利用学生好动、活泼、热情的特点,构建师生双向互动的课堂教学。
如果我们能够以平等的姿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及时捕捉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激发课堂的活力,动态调整并完善教学进程,通过教学内容的游戏化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来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充分的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打节奏、做游戏、律动、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和组织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一个良性的师生“双向互动式”的课堂很自然的就呈现在眼前。因此,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本着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理念,以师生互教互学,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借鉴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理论——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将“学习”按照其效果划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种类型。根据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带来的启示,在挖掘教材内容的同时,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作为所教新内容与学生的切合点,为新课做好铺垫,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好的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关系。因为“课”是上给学生的,只有让学生乐意接受,他们才会接受的好,这犹如数学中的交集,公共元素越多,交集的范围越大,对于教学而言,所教内容与学生最近发展区切合越多,学生越易于接受,课堂的教学目标就越易于实现,有效性也随之提高。
比如在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说唱音乐中的曲艺篇,如何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曲艺作品,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因为不止是学生,连我本人对曲艺也不是很熟悉,那如何让没有什么音高概念的学生更容易掌握和了解呢?光靠讲学生是很难体会和感受的,后来经过研读教材,我发现教材作品丑末寅初的旋律起伏与作品歌词的声调有着密切的关联。
这就好办了,我先用“你去哪里?”作例子,让学生用夸张而清楚的发音,把这句话读出来,然后再借助旋律线的形式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起伏画出来,接下来再进行一个大胆的尝试,即把刚才的句子,依据声调的起伏变化,把它“唱”出来,这样一来学生觉得很有意思,就来劲了,经过几次举例练习,我用PPT 把丑末寅初作品中的歌词投影出来,再让学生按照刚才的规律,把它唱出来,然后我来唱旋律,让同学来找两者之间的联系,经过对比演唱和旋律线的对比,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旋律音的起伏是随着歌词声调的变化基本是一致的,接着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继续用上述方法,把作品的前四句尝试唱出来。这样借助学生对语言声调的掌握,学生很容易就学会了作品的前四句。比较容易的达到通过学唱作品感受京韵大鼓风格的教学目标。
四、教师——当好课堂的“导演”和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重组者
教学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必要经过,这犹如剧本的演出,成功与否有一个好剧本外(教案),更重要的是导演以何种思路来更好地对剧本进行演绎(教学过程),如何让演员以最佳的状态对剧本进行表演。教学也正是如此,课堂是舞台,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而一堂课能否实现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导演”能否以独特的角度、视野来演绎剧本、指导演员。
可如何当好这个“导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既需要在课前尽可能地对教学过程实施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可能”加以猜想推测,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敏感,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使师生积极互动,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引领学生共同进入 “发幽探微”的教学境界。
作为教师要学会倾听来自学生心中的不同的声音、尊重来自学生内心的真实的思考。相反,如果教师强制粗暴地干预,批评这些“不同的声音”,必然造成学生心灵的封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就无法生成,教学资源的重新生成也就无法完成。因此,要想当好课堂的“导演”和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重组者,就要做好学生的朋友,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
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的普遍,它一改以往知识只能在黑板上平面的展示给学生的历史,让知识立体化、直观化的呈现在学生眼前,充分利用视觉冲击,更好地辅助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尤其是互联网的运用,更是给教学如虎添翼的感觉,在音乐课中更是如此。
比如音乐鉴赏一书第一单元第三节——生活之音中,著名华裔音乐家“谭盾”的作品永恒的水,这是一部多媒体协奏曲,课堂上如果学生单纯的去听这部作品,也就是感觉有不同类型的水声,至于不同声音的水声是如何来的,学生很难猜测,也不能直观的去感受——原来最普通的水也可以充当乐器这样奇妙的事情,那么我利用教室中的多媒体平台,播放了作品的视频片断,一开始在“谭盾”有力的指挥下音乐给了一个强音,一下在让学生振奋起来,而后面更多的著名打击乐家利用各种生活中的器物,如长玻璃管、圆锥、单面小鼓等等,击水发出带着各种不同节奏和音色的水声,让学生又惊奇、又赞叹。最终没有做过多的引导,学生体会到了章节开始的一段话——真正的艺术没有任何例外:它直接来自内心,来自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思考和实践。
所以在音乐课堂中合理利用多媒体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感受音乐。但是在音乐课中多媒体的使用也要适可而止,合理使用,不要喧宾夺主,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毕竟它对教学的帮助是在“辅助”层面上。
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最成功的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这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备好教材,备好学情,完善教学的各个环节,音乐课尤其如此,在比较开放的课堂中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从而实践新课程理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