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有效教学浅探 发布时间:2019-05-08 10:57:44
高中音乐论文:高中音乐有效教学浅探
叶红
摘要:“有效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浪潮中教育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教育改革的难点。怎样改变音乐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的状况,实现有效教学,是当前广大音乐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新课程推行以来的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现状仍然是不容乐观的,造成音乐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目标的理解出现了某些方面的偏差。提高音乐有效教学首先必须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实行因材施教;充分利用音乐新教材,开出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课程。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因材施教 人文素养
“有效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浪潮中教育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教育改革的难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由于部分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的思想,盲目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追求课堂气氛表面的活跃,造成音乐课堂教学出现低效或无效的状况。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实现有效教学,是当前广大音乐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有效教学”,是时代之需,也是当务之急。
一、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1、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余文森教授指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有效教学包含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三大内涵。
⑴有效果:学业成绩(表征);认知提高(学有所得:从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到会、不能到能的知识、技能、能力的提高、进步、变化)(内容)。
⑵有效用:① 生活能力、实践能力(善于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效用之一:直接用、显性用);②当下学习对后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效用(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为学习者的后续发展打基础,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生活做准备)(培养带得走的能力)(效用之二:
长期用、一生用);③人变得聪明(聪慧)、文明(有教养)(知识转化、内化为智力、品德)(效用之三:间接用、隐性用)。
⑶有效率:减负增效(内涵);身心健康(前提);幸福指数(解决“苦教苦学”问题)(核心)。
2、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效益。于国贞指出: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
二、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剖析
新课程推行以来,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现状仍然是不容乐观的,它与我们所期望的教学效果相去甚远,尤其是城乡结合部高中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更是举步维艰。这类学校,由于学生普遍是低分入学,学困生较多。许多学生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种种令人无奈的尴尬场面,使音乐教师疲于应付,可以说低效或无效的音乐课堂教学已经成为这类学校教学的常态。造成音乐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目标的理解出现了某些方面的偏差,人云亦云,片面追求课堂气氛表面的活跃,以致音乐课堂教学出现许多虚假的现象,造成某些教学环节只是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
1、教学目标设计脱离学生实际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一堂课的导航,教师在课堂上的任何行为都应该以教学目标作为指引。当前的一些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仅依据教学参考书和教师个人的意志来确定,导致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不够恰当或出现过大、过杂等情况,以致教学目标不能真正得到落实。有些音乐教师甚至把课程目标当成课堂教学的目标,面面俱到,想用仅仅40分钟的课堂教学来完成整个课程目标,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音乐新课标注重自主、体验,注重实践、创造,许多教师片面理解三维目标,只顾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忽视本校学生的学情,忽略整个教学活动的安排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原则,造成音乐课出现:平时上课只有少数几位学生参与,且质量不高;公开课就安排学生表演的“假性参与”现象。
2、音乐课堂教学轻视“双基”教学
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继续深入学习音乐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余文森教授指出: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然而,由于对三维目标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音乐的审美教育,轻视、甚至舍弃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使音乐审美教育并没有真正建立在音乐功能之上。这种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储备的教法,往往会导致学生启而不发,教师讲得吃力,学生听得费劲。
3、合作学习有形式无实质
学习小组的组成大多是教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而临时撮合的,无论是小组合作讨论、回答问题还是音乐表演,由于学生分组不科学,没能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上课时,教师又因为担心学生讨论问题的结果不在预设的范围而过分干预学生,有的问题学生不是讨论不起来就是讨论时间不足。音乐表演由于害怕超时,只能重复教师预设好的场景,学生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想法,表演犹如汇报演出,以致小组合作沦为使音乐课堂气氛热闹的道具。
4、音乐课缺少“音乐”味
“不要忘记音乐教师的使命,不要越权。”这是一位澳大利亚的音乐教师在看了中国的音乐课之后,对中国音乐教师提出的忠告。有的教师为了体现“综合”,盲目拓展知识领域,竟撇开音乐学科的特点,把音乐课上成思品课、地理课、历史课或其他课。笔者就听过一节音乐课,教学内容是鉴赏拉丁美洲音乐,授课教师介绍探戈舞曲时,用了半节课的时间教几位学生跳探戈基本舞步,而探戈舞曲音乐仅是听了一遍,音乐课变成了舞蹈课,学生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拉丁美洲音乐肯定是知之甚少的。音乐课缺少“音乐”味,实际上是削弱了作为“实施美育主要途径”的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音乐课被异化为另类课程,也就失去了它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意义。
三、提高音乐有效教学的几点对策
1、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目标要根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維度的目标而设定。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不可分割地构成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在教学中缺乏任一维度,都是不完整、不健全的,都会影响到人的总体发展水平。
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施是要同时进行的,但是,在整个教学目标中的相对比例则应根据学生的学情来加以适当的调整。譬如城乡结合部高中学校的学生,在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存在基础薄,技能弱,综合素质低的问题。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面对这一类学生,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就必须加强“双基”教学。如探戈名曲小伙伴,七、八度的大跳和半音的级进并存。乐曲既有平稳、持重的情调,又有紧张、激越的情绪。学生只有了解了什么是七、八度的大跳和半音的级进,才能更好地领会音乐形象的特点,从而理解乐曲所表现的矛盾心情。瞿维的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具有进行曲体裁特征、带附点节奏的主部主题,由小提琴奏出后,隔两拍再由大管作卡农式模仿,此起彼伏,塑造了英雄们在斗争中前赴后继的生动形象。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是要通过多种要素才能表现出来的。欣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并且理解其内容,才能引起丰富的联想,激起感情上的共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合理组合和安排好各种教学要素,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恰到好处的融入到教学中,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
2、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实行因材施教
我们说,衡量一节课是否有效的一个因素就是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城乡结合部高中学校生源复杂,学生个体差异极大。教师必须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以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实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
⑴以“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的理念为指导思想,以点带面,共同发展
余文森教授指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课程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互助合作小组是“四合一” 主体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方式。小组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助提供了可能,组间同质又为各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每学期上音乐课前,音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四合一”的“全脑式图形”组建4人互助合作小组,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担任各组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就可以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困生在组内也能以最便捷的方式得到同学的帮助与鼓励。从而达到由优秀学生搭桥引路,以点带面,引领其他学生一起提高学习效果,共同发展的目的。
⑵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整体提高音乐素养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上,成绩好的学生有着许多良好的习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城乡结合部高中学校的学生已在过去的生活和学习中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要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教师就必须从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习惯养成教育化为具体的方法步骤,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课前教师可安排并指导学生自主收集、整理学习资料,制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探讨、展示;或在课前预设问题,并把问题按音乐欣赏的内容顺序制成表格,让学生循着问题的要求一步步欣赏音乐,一项项填写表格,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音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持之以恒,所以,学习音乐的习惯尤为重要,教师必须以“师者父母心”的宽容、体贴去关注学生,帮助他们改掉坏习惯,重新培养好习惯,全面发挥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
3、充分利用音乐新教材,开出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课程
“人文”一词,辞海解释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音乐课肩负着培养学生“富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丰富人文精神,完善人格”的重要任务。新教材汇集了许多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它们可以说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美育资源,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开出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⑴在音乐课堂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对于人文精神而言,其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种“感染”。这种感染,首先要求教育者本人具备人文精神。在音乐课堂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是必要的,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教师的作风民主,在课堂中能体现人性关怀,那么,学生自然就能轻松愉快地以最佳状态回到音乐学习中来。同时,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也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利于教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改变音乐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
⑵建立较为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
有人说:没有自由就没有人文性,这具有深刻的道理,拉伯雷认为教学要轻松愉快,“与其说是一个学生在学习,毋宁说是一个国王在消遣。”合理的个性解放和自由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对教材内容加以适当的拓展,让学生自由学习、自由想象,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格,提高人文素养。
⑶以音乐为本,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
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作品中包含着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思想。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音乐的学习上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对于他们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琴曲流水是我国民族音乐遗产中的一首优秀作品,它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然壮丽河山的赞颂,隐喻开阔的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学生在欣赏乐曲时,必然会被它文雅的曲风、高远的意境所感染,从而激发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教师在欣赏教学中,应遵循“音乐是听觉艺术”的规律,坚持以音乐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挖掘民族音乐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使学生在音乐欣赏中逐渐形成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个性,逐步提高人文素养。
总之,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要讲究效益;有效,是教学的生命,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要实现有效教学,就需从根本上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就是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研究和实施有效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与抛弃,而是要“扬弃”,要取之精华,弃之糟粕。
参考文献:
[1] 朱则平 廖应文编著.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G].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彦军等编著.中国当代教学流派[G].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3] 吴乃森编著.求索[X].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
[4] 余文森.有效教学的三大内涵.中国课堂教学网, 2009.
[5] 余文森.点滴思考.余文森的博客,2009.
[6] 吴伟昌著.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四个视角[H].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0期.
[8] 冯旭初著.全脑激发的高效课堂.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