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语文论文:古诗文教学的“四习惯五环节六方法” 发布时间:2019-08-02 10:14:39
古诗文教学的“四习惯五环节六方法”
摘要:古诗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教好这部分内容,应让学生养成四个习惯,把握五个环节,使用六种方法。
关键词:古诗文习惯环节方法自主朗读欣赏
古语云:“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如愚始见奇。”足见古人对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视程度。科学研究也表明,让学生建立一个合理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的正常发展。而古诗文教学,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使我体会到,要教好这部分内容,应让学生养成“四个习惯”,把握“五个环节”,使用“六种方法”。
一、要养成“四个习惯”
教古诗文,必须要强调学生养成“四个习惯”:良好的预习习惯、良好的听课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和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
叶老先生曾言,练习阅读的最重要的阶段是预习。学生预习,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能培养自学能力。如教阿房宫赋,诗文很长,若不预习,学生很难解读。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向课堂要效率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而良好的听课习惯是课堂质量的一种有效保证。我首先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或画、或记,提取重点字、词、句、段,这样听课就会更专心,并能迅速接受知识,反馈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其次要求学生写好读后感。学了一篇诗文,或多或少都有所得,用自己真实的笔触,把自己的所感记录下来,三言两语,长篇大论均可,这样有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文内容,同时也大大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一定要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作业。作业时做到“三个一”,科学地观察客观事物,打开学习的“门户”和智慧的“天窗”;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科学地用眼、用口、用脑,提高学习效率。如我在高考第二轮复习时,使用学海导航的一课一练,对学生进行课后的限时训练,效果很好。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教师在有教育目的的训练下,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一旦养成了这些良好的习惯,那他们也就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真正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二、要把握“五个环节”
1、领会大意是前提
读一首古诗,只有领会了大意,才能谈得上欣赏。领会大意的内容包括: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写作意图、诗的大意以及诗中所描述的事物或所表达的感情等。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积累较少,阅历层次较低,一首新诗的大意往往需要老师在讲新课前作一番简明扼要的介绍。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的艺术境界的钥匙。如教孔雀东南飞,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小序,然后对诗文五部分的大意进行初步的领会,最后精华鉴赏,学生收益非浅。
2、理解词句是关键
要进一步领会诗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懂诗句。在一首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就要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全文的大意。为此,一是要充分利用诗歌注释。如陆游示儿一诗“但悲不见九州同”这句中,“悲”字和“同”字,老师补充注释如下:“悲”当“可悲”,引申为“遗憾”;“同”当“大同”,即“统一”。学生就明白了这句诗的意思是:“只遗憾没有见到祖国的统一”。
3、激发情趣是目的
古诗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趣。这里的“情”是指从诗中领略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学习古诗文主要应达到两个目的。所以,我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时,通过讲述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时代背景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同时穿插介绍一些诗话趣事,既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又激发了学生读诗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4、训练朗读是重点
学生学古诗文,固然要讲,但不宜多讲。训练的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因而在教古诗文时要注意做到“五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二是领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三是讲读,老师逐句讲明诗句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并让学生做出标记;四是指名学生读,检查学生领会程度,纠正不正确读法;五是离开课本读,即背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程度。通过这样反复地读,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之中,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如教诗经,就是使用反复朗读的方法,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歌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法的精髓之一,它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等,起着其他任何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是教师讲出来的,还要学生去读,去悟。
5、培养能力是归宿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词句的理解,基础知识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归宿到能力的培养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在教古诗文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一是朗读能力;二是理解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三是欣赏能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一个相对客观、科学的规律,依据这一规律组织开展古诗文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需要一定的模式,只有在合乎规律的模式中,学生的自主意识才得以增强,自主方法才得以优化,自主能力才得以培养。我认为,相对稳定的古诗文教学模式应有如下几方面的操作过程。
(1)课前整体预习,自主尝试。
前面说过,预习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减少学生在课堂上浅层次感知的时间,又是学生自主尝试学习的过程,其内容可概括为读、画、思、列,作为学习每篇古诗文的自主预习习惯过程。如教离骚屈原就体现了自主预习习惯过程。
(2)课堂贯穿“三点”,自主操作。
在课堂教学中,对一篇古诗文的学习过程可理解为:对“疑点”的解决过程、对“重点”的消化过程、对“学点”的掌握过程。教师抓住“三点”整体操作课堂教学环节,学生围绕“三点”自主加入各个操作过程。其间,我们既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又不能忽视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教育、互相提醒、互相提高的关系。前些年,看到更多的是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听到更多的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感受更多的是教师是权威,学生是傀儡,课堂成了生产“知识容器”的加工厂。笔者最近听课,有春意气息迎面而来的感觉,如听黄华老师教走进汉家寨,让人感受到新的教学理念孕育了新的教育生机。
(3)课外能动延伸,自主安排。
学生的课外学习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二是学生自认为需要学习的内容。因此,古诗文教学课外延伸应重视这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抓住课堂学习中的“学点”,经过课堂的初步训练,让学生在课外能动地进行巩固练习。其次,针对将要学习的诗文内容进行预习。依托教师一贯的教学习惯、预习课文的要求,自主预习。如布置“古代诗词训练”,做早读晚练练习,学生课外阅读古文观址等等,拓展探究,自主安排。
三、要使用“六种方法”
虽然“教无定法”,但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把古诗文教学分为语言方法、实习方法和直观方法三大类,包括讲授法、比较法、练习法、表演法、情境法、欣赏法“六种方法”。语言方法是教法,实习方法是学法,直观方法是教与学的辅助方法。
1、语言方法
(1)讲授法。以分析为先导,教师先讲高低快慢、断连疏密的朗读技巧,学生动笔作适当记号,以便引起对诗文朗读停顿语气的注意,然后再反复练读比较。如教泊船瓜洲一诗,可指导学生合理划分节奏并用符号加以表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如汉乐府·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和,乃敢与君绝!”这几句诗,是女子在向爱慕的意中人表白自己对爱情的忠贞。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尽量铿锵有力。
(2)比较法。借助教师或学生不同的朗读方式比较,让学生从中领悟正确与谬误,或通过朗读进行情感和语调的对比,辨析差异,从而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如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实习方法
(1)练习法。根据不同诗文的特点,运用领读、分合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速读、略读等各种朗读方式,以激发朗读兴趣,加深理解,提高阅读效果。如教宿新市徐公店一诗,可采用四种读法:①分合读。教师读现实部分,学生读联想部分,以帮助分清“事物与联想”。②指名个别读,让其他学生在听读中体会诗的意境。③男女生分别读。此诗的前两行是几笔淡淡的素描,朗读时语调可平稳柔和,快慢有致,渲染农村宁静、柔美的环境气氛;第三行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奔跑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行“无处寻”读得慢而稳,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这样的朗读训练,目标明,层次清,收到了应有的效果。
(2)表演法。用表演的形式练读。对一些形象鲜明的诗文可编剧表演,借助手势、表情、动作、道具等,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以体会诗歌形象,读出真情实感。如泊船瓜洲一诗,虽说书本没有插图,但教师可以用简笔画形式,简单勾勒出长江、瓜洲、京口、钟山的空间位置以及诗人、月亮的大致形象,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形象的凭借,然后可播放春江花月夜片段,并通过教师的诱导性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最后让学生扮演诗人角色进行吟诵。这时的朗读,真情实感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3、直观方法
(1)情境法。为朗读创设情境,结合恰当的导语,渲染合适的气氛,使学生耳濡目染,自然入境,掌握朗读的基调。如教将进酒,此诗开篇四句是两组排比句,以“君不见”开端,仿佛天风海雨迎面扑来,郁积在诗人胸中的激情喷薄而出,用以抒发他因飞光流驰,时不我与所引起的无穷悲慨。李白抒情诗打破了传统的温柔敦厚的诗教,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多是十分强烈的。诗人善于用力透纸背的语言把强烈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例如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写恨,“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写高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将进酒也是如此,写人生短暂之可悲,畅饮抒情之可贵,对于未来的自信与绝望,饮酒产生欢乐与悲哀……这些有的是互相矛盾的,但诗中一律把它们推到极端,并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教师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
(2)欣赏法。组织学生收听优秀的朗读录音,使他们感受朗读中的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以及语言的气韵和美感,以此激发兴趣。如教琵琶行,为了让学生读好这篇诗文,我先让几位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角色,进行朗读训练再录音,然后将录音在课堂上播放,让其他学生边看诗文边跟读,然后组织学生对角色进行评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朗读兴趣,又有效地提高了欣赏水平。
参考书目:
1、邹寿元、梁中波、金疆发主编,名师领航,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2、韩宁波主编,高中版语文报,山西师范大学出版,2008年第11期。
3、语文月刊,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期。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