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语文论文:加强作文教学中的“导” 发布时间:2019-08-02 10:25:05
加强作文教学中的“导”
写作实践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练笔,写作训练才能奏效,学生的写作水平才有可能提高。要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必须加强教师的“导”,即从“导读”、“导仿”、“导创”三个方面努力。
一、导读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只有多读多写,并且把读写密切结合起来,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才会提高。”可见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分别是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写作只能是干涸的泉眼,难以流淌出鲜活的泉水,学生也就无法“倾吐”、“发表”。清人吴乔把阅读对写作的作用讲得更具体,他在围炉诗话中引用明人冯定远的话:“多读书则胸次自高,出语皆与古人相应,一也。博识多知,文章有根据,二也。所见既多,自知得失,下笔知取舍,三也。”这就是说:“多读书,就能通晓事理,胸襟阔大,眼力深远,出言立意,不同凡俗,读书多,就能见多识广,掌握丰富的材料,写作时无贫乏浅陋之病;熟读深思持之以恒,便会自悟写作的门道,在正反借鉴中创新。但是目前,不少高中学生阅读面窄,整天困于数理化的题海之中,无暇顾及课外阅读。作文时,语言干巴,内容空洞。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广泛地阅读,学会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得多,肚子里有货,才能写得好。因此,教师要加强“导读”,引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强化对语文读本的阅读。通过阅读,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拓宽知识面。二是广泛涉猎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置语文学习于五彩缤纷的时代信息之中。三是背诵诗词歌赋、名言警句、格言谚语以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在广泛阅读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做一点读书笔记,建立写作信息资源库,定期举行阅读心得交流。通过广泛阅读,学生既积累写作素材,弥补个人生活的不足,又积累词汇,丰富语言,还学习借鉴了他人的写作方法,在借鉴中不断创新。有一个学生理科成绩较好,但作文语言贫乏,内容空洞。笔者先指导他精读语文读本,再引导他广泛阅读可读性强、对作文有借鉴作用的书刊,如小小说、散文、读者、中学生作文等,读后要求他做读书笔记,积累写作素材,再教他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并不断创新。通过精读、泛读、练笔,既提高阅读能力,又一改作文旧貌。他读了史记关于李广射箭一段文字,对“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几句,提出质疑,在读书笔记中写道:
“见草中石”一句已暗示李广已经知道夜幕下所见的那是“石”,并非是
“虎”,既知是“石’,又怎能有力气做到“没镞”;既知是“石”,后文又怎有
“视之,石也”的惊叹。
后来就此疑,他写成一篇小论文是“石”,还是“虎”。因为敢于质疑,文字较精,获了奖。这个学生毕业后以高分考上清华大学,其中语文126分。
另有一个学生原先不知道怎样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后来阅读大量的名句名篇,并勤写下感受。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语言运用能力明显提高。在高三,我想对你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高三,确实是一段荆棘丛生的起伏之路。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而风迎着细柳,春风夹着花香,鸟儿和着细柳,
郊外踏青的日子已不复存,听到的是“春风又绿江南”的独自饮酌和无限赞赏,
正所谓“书中自有千古美景”。高三,在书中寻找春色。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炎炎烈日,莘莘学子还在埋头苦读,豆大的汗
珠沿颊而下,想起昭君出塞时的黄沙,貂婵轻舞时的团扇,玉环春华池洗浴时
的缎纱,西施西子湖畔的浣沙,似绿荫下的一阵凉风,席卷众心,重新战斗。
高三,在激情中寻找夏风。
一叶梧桐一声秋,一支芭蕉一分愁。秋风萧瑟,寒意渐起。踩着“独骑瘦
马踏残日”的凄凉,踏着“落魄江南载酒行”的沧桑,越过了,看过了。高三,
在秋风中寻找遗失。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国浓情历历在目,“冬雪是真情的沉淀”,跨过皑
皑白雪,是否又来一年春。高三,在冬雪中寻找美好。
有人说,高三累,高三苦。历经四季的高三学子在艰难中找到了乐趣,享
受着生活……
上述文字灵活引用了不少诗词名句,有唐宋诗词,有毛泽东诗词,句式整齐,层次井然。事后,检查她的笔记,发现写了厚厚四大本,其中一本扉页这样写着:写来源于读,没有老师的阅读指导,恐怕至今也不会写。
二、导仿
所谓“导仿”,即老师指导,选取范文,让学生进行仿写。
模仿往往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基础,从模仿到创作,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茅盾也说过,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我国古今许多有名之人都有过模仿。汉代杨雄以善于仿写出名。王勃和李白都模仿过别人的诗句。郭沫若有些诗歌模仿了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三位大诗人的诗歌。鲁迅的26篇小说中有一部分属仿写之作。他的第一篇成名作狂人日记和果戈里的小说同名。冰心的诗集模仿泰戈尔的飞鸟集。韩寒也说,他的语言是模仿钱钟书的。这些例子正如陆机文赋中所写的“袭故而弥新”“沿浊而更清”,刘勰文心雕龙中指出的“夫青出于蓝,绛出于茜,虽逾本色,不能复化”一样,是模仿中的创新。可见模仿别人的优秀作品,逐步地将别人的写作技巧化为自己的写作本领,才能自成一体。
一般地说,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题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能力,从某种角度上说,仿写对他们来说是一条捷径,教师应花大力气指导。教师一定要精选范文并加以分析,引导他们在主题、选材、布局、开头、结尾等方面加以借鉴,吸取其精华,并在作文中灵活运用,进而有所创新。笔者曾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仿写:1、仿内容,培养观察能力;2、仿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3、仿技法,培养具体的写作技能;4、仿语言,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在一次作文指导课上,分析了高考优秀作文人生等后,要求学生积极仿写。在接下来的几次作文训练中,有要求模仿布局的;有要求模仿手法的;有要求模仿语言的;还有要求模仿开头、结尾的。有一个学生在习作一路走好中模仿了它的结尾,写道:
人生路上,应把握自己的脚步:快,则马不停蹄,日夜兼程;慢,则尽情
尽兴,慢慢享受。快跑,慢走,一路走好。
这个结尾运用对句,语句短促,富有节奏,给人以启迪。
但是要防止照葫芦画瓢的机械仿制,有句话说得好:第一个用鲜花比喻女子是天才,第二个则是庸人,第三个则是蠢材。模仿仅仅是一种写作的基本训练,其最终目的是要能够摆脱模仿,自主作文。如果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模仿甚至抄袭上,那么一定写不出属于自己的好文章来的。
三、导创
“创”即“创新”。****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大力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尤其要鼓励他们坚持个性,写自己所想所为,表达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文章最忌百家衣”(南宋诗人陆游语)没有个性的人就会人云亦云,没有个性的作文就如和尚帽子一平二塌,最终会出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情况。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断创新呢?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感悟生活。用积极的心态去投入生活,热爱生活,发现人生中的真善美,激活真情体验,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这样的前提下,笔者主要采取以下两条途径:
1.吸纳。要求学生吸纳别人文章中新的元素。包括新鲜的见解,新颖的构思,有个性的语言等。比如以“人生的选择”为话题,要求学生作文。这个话题宽泛,题材多,在指导时要学生充分发扬自己的“亮点”,同时吸纳别人文章的“新元素”,力求写得形式新颖,富有新意,避免俗套。记得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散文陌生的世界,参加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竞赛。文章构思了虚幻的情节,运用对话形式形象地刻画了“我”在选择人生未来道路时的复杂心理。“悦耳的声音”和“潇洒的声音”要“我”选择“财富和佳肴”、“鲜花和美酒”,而“高亢的声音”和“幽幽的声音”却劝我选择“云中的太阳”。“我”接受了“脚踏的大地”——祖国母亲的谆谆教导,不怕“遮住”,不怕“跌落”,“去拥抱”太阳——光辉灿烂的未来。因为此文吸纳了国外幻想小说的独特之处,加上有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描写真切等亮点,在这次作文竞赛中获奖。
2.拓宽。要求学生将自己作文的亮点拓宽使用范围。作文有亮点才能吸引人,好像天空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萤火虫,如果连萤火虫也没有,便是一片黑暗。因此,作文教学中,要努力指导学生形成自己作文的亮点并不断拓宽。这里的亮点既可以是新颖的内容,也可以是与众不同的题材;既可以是独具匠心的构思,也可以是鲜活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既可以是别具一格的表达形式,也可以是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文化底蕴;既可以是记叙中波折起伏的情节、画龙点睛的议论,也可以是议论中鲜明的论点、清晰的论证思路。有一个学生阅读了云赋等散文以后,在教师指导下,努力从形、色、神三方面描写人和事物,逐渐形成自己的亮点,请看下面的语段:
一株大树立在原野上,笔直的树干,粗壮的枝桠,茂密的树叶,形成一把
硕大的伞。那绿色的树叶,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轻风徐来,枝叶微动,“哗
啦啦”作响,活像一位老人爽朗的笑声……
此语段从形、色、神三方面进行描写,给人较深的印象。以后教师又指导他拓宽这个亮点,从物到人,从个体到群体,从感性到理性,将“形、色、神”三者融会合一。
在一篇水乡印象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提到江南水乡,就令人想起那细雨朦胧的蜿蜒小河,河边是崎岖的石板
路,泛着微微的青光,两边是古朴典雅的江南民居,墙头的青草在细雨纷飞中
舒展着筋骨。忽地,呜咽的笛声从远处飘来,便见石拱桥下缓缓地驶来一叶轻
舟。戴斗笠披蓑衣的船夫有节奏的摇着橹,划起“咕咕”的水声。船头站着一
男一女,女的为男的撑着泛黄的油纸伞,而男的舒缓地吹着短笛。一切,都那
么和谐地融入诗情画意之中,令人陶醉。
这段文字,抓住形、色、声三个特点,对江南水乡从物到人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可谓形神兼备,富有诗情画意。
在整个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导读”、“导仿”、“导创”三个方面并非是按时间先后顺序简单叠加,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读促写,由仿到创,而教师的“导”始终贯穿全过程。记得一个面在复旦大学学深造的我校高中毕业生,原先作文平平,通过教师的“导”,提高较快。她在高二时写了一篇题为枫叶的文章,登在校刊逸声上,全文如下:
枫叶
励向南
你是一片枫叶,红艳艳地挂在枝头。
想到不久前,你还是小小的嫩绿的芽儿,当你听到外面的热闹和喧哗而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时,看到的是一个多么灿烂,多么美好的世界!上下翻飞的彩蝶,辛勤劳作的蜜蜂,和绚丽多姿的花朵,一切的一切让你欣喜不已。“能长在这个世界上,多么幸福!”你想,每一天,你承受着阳光的恩赐,倾听着鸟儿的歌唱,随着和煦的微风轻舞,你看着一群群游人开心地来了,又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地走了,你总是很投入地看着这精彩的世界,感到莫大的幸福,并努力地把你所感到的幸福沉积、酝酿,让那幸福渐渐透出淡淡的绯红。
你常常想着生活的美好,而忘却了那些充满狂风暴雨的日子,因为那些对你来说算不了什么,风不是过去了么?雨不是早停了么?它们不过是小小的插曲,不会掩盖生活的主旋律,也同样塞不进满是希望、幸福的心里,反而让那绯红变浓了。
如今你已进入了暮年,那久积的幸福已红得耀眼,你在高高的枝上,是美丽的极至,而你还在不断地沉积着自己的幸福,让它化成更浓更艳的红色,像鲜花,像火焰,像你永不熄灭的热情……
深秋的某一天,一群蹦蹦跳跳的小孩子跑上山来,他们是那么开心,那么快乐,就像展翅欲飞的小鸟儿叽叽喳喳叫喊个不停,你被他们的快乐感染了,对他们微微地笑,叶子在风中轻摆,荡出一圈圈红色的涟漪,忽然,有一个孩子发现了你,他们指着你,兴奋地叫着笑着,一只柔软的小手轻轻地把你摘了下来,捧在手心,细细地端详,你看着簇在一起的小脑袋,禁不住又笑了,红色的幸福向四处扩散,连空气都染成了甜蜜的红色。
你被夹进一本飘着墨香的书中,你很高兴又能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像刚来到世界上那样欣喜,因为这里充满着希望和求索你变成了书签,时间在你这里停住了,你默默地微笑着,播散那不被凝固的永恒的红色。
写此文前,她仔细地读了语文老师推荐的牡丹的拒绝、故乡的榕树等十余篇散文,认真地听了语文老师的关于“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等的写作指导,多次看了故乡的红枫和枫树下孩子的欢笑、嬉戏,很有感悟,禁不住提起笔写了上述文字。
综上所述,对高中学生进行作文教学应遵循规律,讲究方法。多年来,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探索了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做法。笔者的“读·仿·创”只是其中一法,在此只为抛砖引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