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语文论文 >
高中语文论文:语文教学应从传统中汲取精华    发布时间:2019-08-02 10:27:44
语文教学应从传统中汲取精华
 
  忽视对传统教学的继承,违背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是造成当前语文教学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主张复古吗?其实我们不妨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历史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无不是继承古代优秀的传统而得以进步的。
  大学时,记得古代文学教授的字写得特别好,一堂课的板书就如一幅书法作品一般,学生们都赞不绝口,而他却一脸愁容:“我这个字连古代启蒙老师的字都不如,站在大学的讲台上我常感汗颜,而毕业后你们成为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做得?”每当这个时候总能引起我们思考,其实不仅是字的问题,我们这些身为语文教师,语文素质到底如何,还有除了我们的其他人上了近二十年的学,他们的语文素养如何,大家心理应该很清楚。那么应该由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呢?我想最直接的应该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吧。在一个人近二十年的教育中,究竟教给学生什么了?是写一手好字,还是作一篇好文章,抑或是有好口才?
  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是众所周知的。作为母语的汉语教学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如此猛烈、尖锐、刻薄的批评,恐怕除了科举时代的“八股”外,是历史上少见的了。广大语文教师响应号召,致力于语文教学改革,可是好像总感觉越改问题越多、越严重。个中的问题何在?笔者认为,忽视对传统教学的继承,违背汉民族语言之特点,是造成当前语文教学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主张复古吗?其实我们不妨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历史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无不是继承古代优秀的传统而得以进步的。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中找到打破中世纪黑暗的利器的;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一扫六朝以来的浮靡文风;宋代的欧阳修重举古文运动的大旗而成为一代宗师,扭转了一代文风。语文教学难道不可以从传统教学的富矿中寻找到当代语文教学的新路吗?传统与创新只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对立吗?现在应该是让我们冷静下来,重新认真审视一下传统教学的时候了。下面仅谈谈自己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认识,以见教于同仁。
  一、如何理解传统语文教学
  笔者认为传统语文教学是我国古代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为学生涯和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符合汉语言文字特点,具有民族特色,以多读、多背、多写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方法。
  通过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研究,我们发现它是有科学性的。
  第一,传统语文教学是长期实践的产物。我国历代的教育家、思想家、著名学者几乎都从事过教育活动,担任过教书育人的工作。他们的教学经验来自长期的教学实践。如孔子,他二十岁起就开始从事“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他删诗书,订礼乐,修易传作为教材,首创私人讲学。他强调诗教,说:“不学诗,无以言”;强调学文,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他强调多见多识,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他阐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关系;他论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规律。在教学方法上,他重视启发学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学习态度上他主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正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诲人不倦的精神,培养出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又如颇为人称道的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他十八岁中举,十九岁登进士第,六十九岁罢官还乡。五十年间在京外作官五任,不足十年,其余四十余年都从事教育和著述。即使在他从政的十年中,每到一处,除了处理政务之外,也不忘教育。他对举办教育十分热心,并经常亲自讲学。朱熹四十年为学教人,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读书治学经验和教学经验。他认为,教人最主要的是教会别人善于为学,教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法,为学之法是教人之法的依据,教师只是“做得个引路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朱熹:朱子语类辑略。,“指引者,师之功也”。朱熹提出的许多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朱熹对如何读书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用两句话概括了读书的要领,叫做“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子读书法。,他特别强调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朱熹训学斋规。。后人根据他的议论整理成朱子读书法,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大体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六条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有的已成为读书治学的真理。
  第二,我国古代有关语文教学的专著和专论,是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这些经验来源于教学实践,又转过来为教学实践服务。如礼记·学记中记载我国古代学校的学习情况“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大,强立而返,谓之大成。”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系统学习,才能立足于社会,成为有用之才。礼记·学记中记载对学生的教学采取诱导启发的原则,“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样才能收到“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的良好效果。像这样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是不可能凭空杜撰出来的。元明清时代,语文教学方法更受到重视,有关语文教学的专著、专论相继出现。如元程端礼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清唐彪的读书作文谱和父师善诱法、崔学古的少学和幼训、王筠的教童子法等等。这些文献专著,不失为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藏。
  正因为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来源于实践,又用以指导实践,是符合由实践到认识的规律的,所以,它有很多观点和做法是具有科学性的,而且至今仍具有生命力,应该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接受、继承。
  二、传统语文教学有哪些规律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
  第一,传统语文教学十分重视背诵,把背诵当作语文教学的第一法宝。其做法是在学生十五岁以前,趁学生记忆力强的时候,让学生背一定数量的文章。清陆世仪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岁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学之书,皆自十五岁以前使之熟读。不但四书、五经,即如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类,皆有歌诀,皆须熟读。”[清]陆世仪:论小学。这段话认为趁青少年时期多读多背,是非常正确的,是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的。学生经过“十年寒窗”的苦读,如能背下几百篇文章,几百首诗词,就有了厚实的基础,腹也就不再空空如也了。而且可以培养语感,丰富各方面的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增强,如再有名师指点,“悟性”渐开,先前的读背功夫,就会化为很强的写作能力。古代凡是才华横溢之士,无不是满腹文章。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孙洙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是经过千百年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当代老一辈专家学者对于背诵的好处是津津乐道的。茅以升说:“经常背诵古文,使我渐渐掌握了作文的道理,了解了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谙练了语言的流畅和优美。”茅以升:我学习作文的故事,专家作家谈语文学习,语文出版社。巴金说:“我仍然得感谢我那两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巴金:谈我的散文,巴金选集,浙江人民出版社。目前,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忽视背诵的倾向,有人把背诵同死记硬背混为一谈,一提到背诵就想到死记,不加分析地否定了这一传统的有效方法。其实,背诵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背诵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有目的的记忆,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学生今后作文打下牢固的基础,特别是学生,本来就处于模仿阶段。因此,熟读背诵得越多,在作文时,立意、谋篇、遣词、造句就愈能得心应手。所以,历代语文教育家都看重熟读与背诵,这是符合读写训练的认识规律的。
  第二,传统语文教学提倡勤读,把它当语文教学的第二个法宝。认识到学习语文的一个要点就是大量地熟读文章,熟读是理解的关键。因此,古人十分强调熟读。魏略曰:“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三国志魏书魏繇华韵王朗传。韩愈读书“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韩愈:进学解。欧阳修少时读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欧阳发:欧阳公事迹。白居易“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白居易:与元九书。。正是有如此苦读的精神,他们才成文章大家好手。由此可见读之重要。
  传统语文教学还十分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时,古人要求熟读与精思结合,读书时要专心致志。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训学斋规。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字字句句疏通,探求义旨。朱熹说:“读书须是仔细,逐句逐字,要见着落。若用工粗卤,不务精思,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尔。”朱熹:朱子语类辑略。古人是不赞成那种走马观花的读书法的。郑板桥说:“读书以过目成诵,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上忽忽,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郑板桥集家书。清陆以恬也说:“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清]陆以恬:冷庐杂识。只有用心,方有所得。
  阅读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朱熹把它比喻为“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朱熹:读书之要。朱熹的这个见解,是符合青少年认识事物的规律的,也是符合教学的规律的,因而颇受后人重视。
  古人还要求在阅读中做到博约结合。朱熹说:“自博而约,自易而难,自近而远。”朱熹:朱子学的。唐彪说:“从古未有只读四书一经之贤士,亦未有只读四书一经之名臣。”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一。不博学则孤陋寡闻,但学而不精又容易浮泛、空洞。因此,“凡读文贪多者必不能深造,能深造者必不贪多,此理当深悟也。”同上卷五。黄庭坚也说:“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转引自:古代语文教学言论选注,浙江人民出版社。古人在处理博约这一矛盾时,要求先有较广的知识储备,有良好的治学根基,然后才学有专精,才能深造,有所成就。博约结合包含着辩证的因素,是符合治学规律的。
  阅读、背诵与写作有密切的关系,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正比例的关系。元程端礼说:“果斋先生云‘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元]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这是一个很贴切的比喻。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还说:“阅读和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叶圣陶:对于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学生若能劳于读书,终会逸于作文。
  第三,传统语文教学的第三法宝是强调文章要多做、多改。宋陈师道说:“永叔谓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宋]陈师道:后山诗话。这一看法几乎包括了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全部内容,抓住了语文能力训练的核心问题。唐彪在论述多读与多做的内在关系时说:“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多读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已功夫,其益相去远也。”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五文章惟多做始能精熟。要想文章写得好,必须多写常写才能达到。唐彪说:“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沈虹野云:‘文章硬涩由于不熟,不熟由于不多做。'信哉言乎。”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五文章惟多做始能精熟作文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只有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所以,传统语文教学提倡作文要多做,是符合从写作实践中培养写作能力的规律的。
  传统语文教学不仅提倡作文要“多做”而且强调文章要“多改”,多改也是训练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学生自己修改,或老师批改指点,可以使学生从文章的症结所在进一步体会和掌握文章写作的规律。我国古代的文人学者,历来重视文章修改,把修改文章作为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手段。宋何远春渚纪闻中说:“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示人。”到晚年他对自己的文章“尝日窜定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其夫人(胥氏)止之日:‘何自苦如此?当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明]顾元庆:夷自斋书话。有的人苦心修改“至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者。”[宋]何远:春渚纪闻,卷七。古人为什么如此注重文章修改呢?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中有载:“黄鲁直于相国寺得宋子京唐史稿一册,归而熟视之,自是文章日进。此无他也,见其窜易句字与初造意不同,而识其用意所起故也。”由此可见,从多改中也可以摸索出文章写作的规律的。
  传统语文教学正是认识到修改的好处,因此,对多修改十分重视。唐彪说:“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五文章惟多做始能精熟。古人修改学生作文,一般是运用三种方法:一是文章写成之后马上修改。“……如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炼之使圆;血脉有不贯处,须融之使贯;音节有不叶之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疵病稀少。倘一时潦草,便尔苟安,微疵不去,终为美玉之玷矣。”读书作文谱卷五文章全籍改窜。二是文章写成之后,过一段时间再改。唐彪说:“文章初脱稿时,弊病多不能自觉,过数月后,始能改窜。其何故也?凡人作文,心思一时多不能遍到,过数月后,遗漏之义始能见及,故易改也。又当其时执着此意,即不能转改他意;异时心意虚平,无所执着,前日所作有未是处,俱能辨之,所以易改。”读书作文谱卷五文章全籍改窜。三是对初学写作的学生作文不能全改。唐彪说:“先生于弟子之文,改亦不佳者,宁置之。……盖不可改而强改,徒费精神,终不能亲切条畅,学生阅之,反增隔膜之见。惟可改之处,宜细心笔削,令有点铁化金之妙,斯善矣。善学者于改就之文细心推究,我之非处何在,先生之妙处何在。逾数月,又玩索之,玩索在四,则通塞是非之故明,而学识进矣。”唐彪:父师善诱法。清王日休也说:“若改小儿文字,纵作得末是,亦得留少许不得尽改。若尽改则沮挫其才思,不敢道也。直待作得十八分是了,方可改作十分。若只随他立意而改,亦是一法。”王日休:事林广记速成法。这些见解,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水平与作文的心理特征,不愧为真知灼见。
  第四、传统语文教学的第四个法宝是提倡仿效。事实上,学生初学作文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课本中一篇篇规范的文章就是学生仿效的样本。古人认为“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熟读了某人的文章,自然会受到熏陶影响,写出的文章多少有别人文章的影子。朱熹说:“读得韩文熟,便做出韩文的文字,读得苏文熟,便做出苏文的文字。”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这是很有道理的。初学作文者,对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比较生疏,从模仿开始,慢慢地就容易摸到作文的路子。所以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提倡初学者仿效,这是传统语文教学发现的一条捷径,也是一般的写作规律。古人一直认为,仿效名家名篇,“师其神”而不“师其貌”,“师其意”而不“师其辞”是“最为文之真诀”。
  总之,传统语文教学主张从阅读与背诵入手,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入手,摸索和掌握语文的技能技巧,是十分符合由读到写,读写结合的认识规律和训练规律的。
  四、如何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实事求是地承认传统语文教学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民族运用汉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汉语教学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繁富发达的古代文化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主要是靠语言文字记载并传递下来的。传统语文教学功不可没。如果没有适合汉语特点的教学方法,要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学者,创造出举世无双的古代文化那是不可能的。单从这一意义上看,就足以证明传统语文教学是成功的。刘国正同志在谈到传统语文教学时说:“对于前人这个经验,……我们能不能说它是不科学的呢?能不能全盘否定呢?我看是不可以这样。运用这种方法既然造出了许多语言大师,就足以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它包含着科学道理。”刘国正:谈谈作文教学问题,专家作家谈语文学习,语文出版社。这一看法是很正确的。
  其次,要认识到传统语文教学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去继承。传统语文教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由哪一个人单独创造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经过许多人共同努力创造出来的,是经过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选择、认同后才成为经验传递下来的。古今汉语在词汇、句式、语法、修辞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又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保持着极为深广的源流关系。这就使语文教学经验得以代代相传。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语文教学是本末源流的关系,传统中只要是成功的经验,就应该为后来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接受并采用。千百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承继传递是从没中断过的。在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传统语文教学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我们要认识到任何成功的改革、创新必定是建立在继承优秀的传统基础之上的,当前的语文教改也不例外。中国有句老话,“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华民族历来有继承优良传统的习惯。著名哲学家陈来先生说:“历史是连续的,同质的,因而历史的经验必然对今天和未来有意义。……尊重传统即尊重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传统权威是历代人经过理性的检讨而确认的,经典是被历史筛选出来并得到世代人们确认的价值,因而尊重传统即信任历史的选择的历史的实践。”陈来:价值·权威·传统与中国哲学,哲学研究,1989年第10期。传统语文教学尽管有它不足之处,但在文道统一,强调多读多背多写,语言文学兼顾,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对学生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提出熟读精思,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学习方法。如此种种,都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是十分值得我们去继承、发展、完善的。语文教学的根应深深地植于传统的土壤之中,从中吸取营养。进行语文教改,有两个要点是不能违背的:“一是要符合本国的语言文字特点;一是要符合儿童和青少年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序。任何改革要有可行性,必须顾及本民族的传统,做到如列宁所说的“随时可以看到过去的遗迹,现在的基础和将来的萌芽”列宁选集第一卷,第45页。。但是“五四”以来的反传统思潮严重地影响到语文教育界。好像一切传统都应在批评与抨击之列,一讲到传统语文教学,即联想到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这是多么的浅薄和可悲!大谈改革成为一种时尚,传统被忽视了。“只是,废弃了旧办法,必须建立新的来代替它,而在建立新办法的时候,应该就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对于传统和遗产应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而这种“分析”却做得不够。现在的语文教改过多地把希望寄托在西方语言教学的经验上,这条路是难以走通的,因为西方语言的教学方法不完全符合我国语言文字的教学。因此,重提传统语文教学,对它进行科学的分析批判,以资借鉴,对于开创我们今天语文教学的新格局,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高中语文论文:语文教学需要红杏出墙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说话能力培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