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谈古诗文诵读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9-08-02 12:20:31
浅谈古诗文诵读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目前,全国上下大谈素质教育,中小学轰轰烈烈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取得了巨大成果。但是,在个别地方,素质教育也出现了误区,似乎一提素质教育,就是叫老师采用微机教学;就是让学生丢开课本去参加音乐、体育、美术、舞蹈等活动。这些,固然增强了学生素质。可是,我认为:素质教育中,也不应该忽视具有五千年积淀的中华古代优秀文化;对于青少年来说,接受中国古代文化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在学习中诵读古诗古文。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浅显认识。
第一,在素质教育中大力提倡古诗文诵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怎么化,呢?科学技术一体化,自然科学的公式与工程技术的标准不会由于国家不同而改变。但文化中的人文部分,则绝对是民族化的,本土化的。人文文化的民族化、本土化,就是真正的国际化。,如果匿际化没有民族化的人文内容,就单调、就枯燥,这世界就没有生气也没有活力。社会科学有的内容需要国际化,有的则必须保持本民族特色。
我们都说真正能代表中国的还是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悠久而丰富的文化举世瞩目,那么,中国文化在哪里呢?如果只在博物馆的藏品之中,只在出土文物的展品当中,这样的文化就和活着的人分离了,就不会有力量。新一代的中国人对中国文化了解很少,我们应当有一种危机感。
诗是文学皇冠上的宝百,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民族文化的保存,诗歌首当其冲。.难怪诗经、 楚辞、唐诗分别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顶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就是靠浩如烟海的古诗古文传承下来的。从诗经。 楚辞、 史记、 汉书到唐诗、宋词、资治通鉴,元曲、明清小说等,影响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先贤圣明,仁人志士。
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是否开展古诗文诵读,可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存亡,中华文明的延续,国家的兴衰,个人的智愚,事业的成败。遍观古今中外,凡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无不对古代文化有浓厚兴趣,妇毛泽东、陈毅、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擅写古诗词;数学家苏步青非常喜欢古诗词;当今外交家、前驻美国大使李肇星写了大量古诗词等等。
第二,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大力开展古诗文诵读,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意识。
想象能力是人脑在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这充分说明想象力的重要。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江泽民主席已多次强调:创新是现代科技的灵魂。台4新,必须借助想象。可以说,想象是创新的桥梁,想象是由此岸到彼岸的翅膀,离开想象,创新是不可能的。今天的学校教育,就担负着是否能为祖国培养出具有想象能力的创新意识的:合格建设人才的重任。古诗文中就有许多能使人展开想象力的佳作,读后使人浮想联牌,一产生境外之境,收到创新的效果。如王维的使至塞止、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之令人想见在茫茫大漠之中,远善一桂烽坦冲天直上,随着视线向上推移,苍天、黄云、归雁尽收眼底;时值日暮黄昏,遥望蜿埏奔流的黄河尽头,一轮落日滚滚欲下,水天相接,泼光粼粼,一望无垠。给读者展示出一种商远的意境,使人更加领略塞上苍凉而又壮美的风光。又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一句,作者用“三千丈”来比喻“愁” ,形象具体逼真,把无形的“愁”摆到了读者面前,使读者能想象到,给读者对其他抽象事物的理解以启迪,撞开了读者想象的大门。
优美的诗歌、散文,能象音乐一样直接展示宇宙间万物的灵魂,从而激发人们的感情,使其内心直接进入想象世界,产生共鸣,实践证明,长期诵读古诗文的人,想象丰富,而丰富的想象力又必然推动他的创新欲望。
第三,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开展古诗文诵读,有利于学生吸取古代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国古代传统文明的熏陶,这关系到人的素质和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多读古诗文,对德育、智育,美育三个方面都有好处,对性格塑造也有帮助。例如诗,就与一个人的素养关系十分密切,孔子曾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就是说,通过读诗,可以懂得、了解、认识很多东西。按儒家说法,诗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古人特别重视“温柔敦厚”的诗教,做到“温柔敦厚”,就可以与亲戚、朋友、同志及周围的任何人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古云“诗言志’‚‘不学诗,无以言’ƒ是说诗是表达思想感惰的,不学诗,就不会说话,就不能把意见表达得更清楚,更巧妙,更艺术,更文明。如北朝民歌木兰诗表达父女、姐弟亲情;诗经中静女,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白居易的长恨歌表达爱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友情,都是比较淳朴、健康的,很有艺术和审美价值。还有很多爱国诗文,如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陆游的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陈毅的梅岭三章等,无不给人以激励和鼓舞,使人懂得很多人生哲理……诵诗、读诗,既可以让诗走进学生的生活,又可以陶冶学生性情,形成健全人格;同时,也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更有意义;写作时用得恰当,可以增加文采。何乐而不为呢?
山东大学的孔范今教授在一次座谈会上深有感触地说过:由古诗文向当代诗文转变,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在我国,这种过程由于种种原因被中断了,它直接影响了传统诗文向现代诗文的转变,现在朗诵它,续上这个关系,不但是吟诵几篇诗文的问题,而且是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也可以说是在补上古文化这一课。在当代作家中,典故错用,对古诗文一知半解,对古人名言名诗名旬陌生者并不乏人,以致他们的作品语言贫乏,缺乏表现力,让人不忍卒读。这都是文化根底浅、素质差造成的恶果。这样的教训很值得汲取。
第四,在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力倡导古诗文诵读有其广阔的文化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有投资吸引力的国家之一,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中国热,特别是日本,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如论语、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寻找他们所需要的东西。那么,我们的青少年一代还能不掌握自己祖先创造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吗?
众所周知,为了富民强国,近代仁人志士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在文化上进行了深刻反恩。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即看到,文化层面不变革不行,要开民智,兴民力。总起来看,当时文化反思的基调是批判传统和国学,虽然在当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负面影响,以致出现了全盘西化的洋务派那样的激进片面主张,忽视了对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的借鉴、继承和发展。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丰厚的文化资源。可以说,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古诗文诵读,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需要。
第五,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开展古诗文诵读已经具备了较充分的条件。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的记忆是由相关种经元的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小孩子出生后,神经元的发展是有关键期的,在主管记忆的神经元的发育关键期内记住的东西往往终生难忘。青少年时期正是记忆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古诗文诵读,开发学生的记忆力,让中华文化在新一代中国人中传承是非常必要和适时的,也完全符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从教育发展的方向来看:人教社二000年秋季出版的初一语文新教材就大大增加了古诗文的份量, “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④,是原来教材的两倍,新大纲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⑤,教材中所选古诗文多是短小精悍、易读易记易理解,由此可以看出,在青少年大力提倡古诗文诵读,已经具备了物质条件和依据,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曦了工作的方向。
从全国形势来看:目前,全国上下已形成了重视古代文化的共识,已经成立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全国委员会,陈越光教授亲自担任该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衰世硕、孔范今两先生多次发表文章谈话,阐述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开展古诗文诵读的重要意义;江泽民主席亲自出席了首届“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并作诗祝贺。这些都说明:古诗文诵读、全社会都真正认识到了其意义和价值。
总之,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小学生诵读古诗文是大势所趋,也符合大语文观的观点,要提高炎黄子孙的素质,培养创新精神,要实现中华民族素质的现代化,要传承中华文明,开展古诗文诵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