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课改中农村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边缘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26 20:48:38
新课改中农村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边缘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世纪初推行的新课改其效果和由此引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已引起了相关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农村英语任务型教学被处于改革的边缘位置,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现象。为了使农村英语教育在改革中获得发展,文章基于新课改中的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的冷思考,从我国的国情、教情和学情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进而提出了摆脱农村英语任务型教学被边缘化的相关对策,供大家批评和借鉴。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英语,任务型教学,边缘化
我国本世纪初推行的英语新课改中明确提出的任务型教学理念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和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但是在农村新课程改革的英语任务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困难,致使英语新课改中的任务型教学理念实施难以为继,从而在农村英语教学中被边缘化。对此在外语教学界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高度的关注和广泛的探讨,开始置疑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否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教情和学情;能否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农业大国大面积地推广;是否应该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倡任务型语言教学;如果将它明确写进英语课程标准又该如何准确地描述。英语课程标准作为国家纲领性文件,其目标要求应该是最低标准的,要能基本适应全国各地的教学实际,而任务型语言教学恰好是高标准高要求的一种教学理念,一旦在全国性的纲领性文件中提倡,它的影响力、号召力、导向作用之巨大,很容易导致从上到下的教育领导、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对“在教学中一定要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误解而带来诸多的困惑和模糊的认识,也势必会影响、束缚教育行政部门乃至一线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因此,在已实施多年后,我们应伫足适时地反思英语新课改中的任务型教学理念实施过程和在农村英语教育中被边缘化现状的成因分析及其摆脱被边缘化的对策探讨。
一、任务型教学概念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Teaching Approach)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英美国家外语教学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人员在做了大量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一种语言学习模式,也是对交际语言教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成果。任务教学(task-based instruction)的理论来源最初出自于美国学者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其理论认为“运用语言的能力是通过置身语言其中(exposure to the language)并在参与其运用中来获得,在这过程中,经历(experience)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不是训练(training)。”[1]
任务型教学在国外(如印度、加拿大、南非等)以及我国香港都是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交际法语言教学在中国和亚洲半个多世纪也屡次证明“水土不服”,任务型教学在印度、日本、南韩等国也实验未果。语言学家Rod Ellis在二语习得理论中讲述form - focus的输入型教学( input-based instruction)大大优于输出型教学( output -based instruction),更何况中国的英语教学类型是外语教学。在我国本世纪初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明确规定为英语是外语课程的主要语种之一。这理应将外语与二语区分开来,英语作为二语教学(TESL)和英语作为外语教学(TEFL)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教学类型。我国有的学者把“二语”简单地从顺序上去理解,扩大了国外二语习得理论本身的外延和内涵,包括制定英语课程标准的相关成员。美国学者Krashen认为“习得是一种自然的方式,一种潜意识的过程,是为了有意义的交际,通过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获得语言熟练的自然的发展。”[2]二语习得是国外的学习者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环境中无意识的自然习得这种语言的过程。二语是在日常生活交际中使用的语言(除了本国母语外),无意识的自然习得的语言,如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里,本民族语是其母语,汉语就成为其二语。相反,外语并不是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只是暂时性的一种语言工具,是不能习得的,况且也没有必要要求每个公民必须掌握作为外语的英语,并用它来做事的能力。中国的英语外语教学现状、环境与任何其他国家和地区都不同,对于西方的二语习得理论,我们只能吸收、借鉴其中有益的、能为我所用的,绝不能完全以他们所言来分析我国的教学实际,并且在农村英语教育中通过多年的英语任务型教学的实施后逐渐暴露出了很多实际问题和困惑,但有一点不容置疑的是,在我国缺乏目的语(英语是作为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的环境下,在课堂教学中不可全盘照搬这一理念,只可结合我国的国情、教情和学情的实际情况而继承与发展它,形成本土化的外语教学理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