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德育论文 >
小学德育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发布时间:2019-04-06 20:59:05
 
 
学号 2007710212 编号   研究类型 应用研究型 分类号 G651
 
 
 
小学德育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毕业论文(设计)
Bachelor’s Thesis
 
 
 
 
 
 
 
 
论文题目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姓名 余小颖
指导教师 刘 欣  教授
所在院系 师范学院
专业名称 小学教育
完成时间 年  月  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余小颖(指导老师,刘欣 教授)
(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 湖北 孝感 孝昌 432919)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纯语言知识,更应该在平时的语文课中渗透品德教育。本文基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基本理论和实施途径的综述,论述了人文性在小学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性,认为应以回归教育本质为目标,将语文知识同德育内容结合起来,融合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德育;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51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N LANGUANE TEACHING
Yu yuchai (Tutor:Liu Xin)
(College of normal,Hubei Normal University,Xiaogan,Xiaochang432919, China)
Abstract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s that focus on tools and to the unity of humanity. Therefore,language lessons not only teach students the language of pure knowledge,but should penetrate the usual moral education in language classes. Based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basic theory and implementing ways penetrate reviewed, discusses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 importance of a non-negligible education essence with returning to think that we should aim for Chinese knowledge, will combine with the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fusion instrumental and humanity,in order to reach the goal of"teaching"and"education"purposes".
朗读
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
 
字典 - 查看字典详细内容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Humanism
目  录
一、前言............................................................. 5
二、小学生德育渗透的理念............................................. 6
(一)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6
(二)“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6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7
(一)“应试教育”的现实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7
(二)小学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8
(三)语文是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8
(四)语文学科德育教育的社会使命决定了其重要性................... 8
(五)道德教育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 9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 9
五、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人文性发展路径.......................... 10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中的提问设计...................... 10
(二)德育渗透要重点突出........................................ 11
(三)拓展语文学习的德育资源.................................... 11
1.提倡综合性学习............................................. 12
2.培养探究性学习............................................. 12
3.加强实践性学习............................................. 13
(四)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 13
1.教师应将德育情景审美化..................................... 13
2.让语文教学更贴近新课程标准、贴近生活与实践................. 14
(1)课堂教学之余,让国学教育走进课堂........................ 14
(2)将德育教育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 14
(3)以日生活为内容,以活动为动力,推动德育教育.............. 15
六、结论............................................................ 15
七、致谢............................................................ 15
八、参考文献........................................................ 16
九、注释............................................................ 16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余小颖(指导老师,刘欣)
(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 湖北 孝感 孝昌 432919)

一、前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但是,当今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唯智主义”抹煞了其人文性的一面。许多教育学专家及教育工作者也在寻找一条改革教学现状的道路,具体综述如下:
王良英:“小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好模仿、崇拜偶像是他们的特点,可以把课本中许多正直、勇敢、顽强、品德高尚的人树立成他们的榜样。”[1] 主张通过优秀人物来影响学生的品质;吴延德:“语文德育方法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双翼——阅读与作文教学中,同时也论及德育在听说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渗透。”[2]主张通过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作文教学及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吕洋:“语文德育的特殊性在于:充分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将道德原则‘渗’而‘透’至学生的心灵。”[3]主张通过文字的表现力来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张咏梅:“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4]主张在语文训练中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还有一些观点在此不一一列举,这些观点从不同层面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路径;但是当今应试教育体制所导致的注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的弊端,尚未引起语文教育学界的深刻反思。
因此,探讨小学语文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存在的问题,解决好德育渗透性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以达到“文”与“道”的和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不仅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
那么,如何把人文性贯彻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呢?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在德育渗透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如何让德育教学更贴近新课程标准、贴近生活与实践,回归教育的本质问题,以及如何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必须直面并需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根据本人在小学教学实习的体会和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探讨了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是儿童德育的重要领域及教学中于“细无声”中对学生渗透德育的特点。围绕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要求,着重论述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努力渗透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从而观照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二、小学生德育渗透的理念

 从品德发展心理学角度讲,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思想品质与道德品质的总称,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又称为品性或德性。

(一)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0世纪上半叶,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观察5~13岁的瑞士孩子玩玻璃球游戏,探索儿童如何遵守道德规则的问题。他设计了“对偶道德故事”让儿童思考,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律是从他律道德发展到自律道德的。他认为,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认知成熟性与社会经验,同伴交往的平等地位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科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有关道德认知发展的学说。他认为,儿童是道德哲学家,儿童的道德观念不是直接接受教师与父母等成人的道德灌输,而是儿童对外部规则的自我构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沿着一定的顺序与阶段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向更高阶段的发展。科尔伯格设计了“道德两难”问题,在大量观察青少年的道德推理方式的发展变化基础上,他提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包括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结合道德心理学的实验与道德哲学的论证,科尔伯格进行了大量的道德教育实践,他创立的“道德两难讨论法”与“公正团体法”在应用中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皮亚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反对行为主义对道德的机械训练,强调理性在道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反对传统道德的单向灌输,强调尊重儿童、培育其独立思维能力;避免了价值澄清学派的道德相对主义,鼓励教师要积极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以人为本”是目前教育理论中的根本问题,也是社会历史和德育实践发展要求教育工作者做出的必然选择。“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强调教育的人本价值,把教育对象置身于现实生活世界中加以考查。在现实生活世界,道德教育的对象不是传统课堂上机械记诵道德知识的“认知人”,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感、有思想、有创造性、有选择权、有生命活力的人。
“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认为育人过程是一个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它尊重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力求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性思考做出道德判断;力图在人本化的教育情境中,提供全面、客观的道德信息,珍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主张将人性关怀融入整个教育过程,培养学生对各种社会价值的分析、比较、鉴别、批判能力,使他们能自主地选择个人所应该有或改变的价值取向以及应遵从或拒斥的道德规范。
因此,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认为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关心学生的所思所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发展,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品德发展具有四个特点:发展性、人本性、情感性、情境性。但我国在道德教育观念上一直强调社会规范的灌输,往往是教导学生学会听话、学会顺从,这种集体性灌输的方法,被科尔伯格批判为“既不是道德教育的方法,也不是道德的教育方法”。现代道德教育承认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同时,更强调学生要在道德冲突中学会判断、学会选择。作为西方道德教育的主流思想的道德发展心理学,从皮亚杰的道德自律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论都为我国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因而德育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体现了在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中人文性的重要性和不可忽视性。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三个重要方面,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范畴,德育不是学校的一种工作,而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诚然,德育有相对的独立性,学校可以开思想品德课、政治课,有进行道德教育的班会及其他措施等。但这些以直接进行道德教育为目的的学科课程或活动课程,毕竟是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内容上也是不足以完成德育的。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要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当中去,特别是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更应该做到与各种教育方式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把德育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

(一)“应试教育”的现实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注重人文精神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放在了首位。可是,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在给教师教学成绩全面排序的强烈刺激下,学生的学习负担持续加重。国情和学情造成我国现行教育对德育的不重视,影响到教师对德育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德育的不完善。现行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学校和教师把学习成绩凌驾于一切工作之上,一味地追求成绩,使得学校为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放弃、背离了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要求。很多老师把“教书育人”,切割为单纯的教书,而并没有育人。教师应以教书育人为己任,除了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有计划地“育人”。这样看来,我们的现行教育并没有完整地实施素质教育。各学科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同样有着德育、智育、美育的义务和功能。小学语文学科在这种现实状况下没有充分地发挥出其德育功能。因而,我们要把“德育渗透”真正落实。

(二)小学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儿童的小学启蒙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未来,在儿童开始观察、开始认识、开始评价周围的人事的成长过程中,就应当着手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质,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使其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
小学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所担负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学科以“文”为主,内容形象化、情感化、审美化并且“以文载道” 、“寓道于文”。其中的思想教育要因“文”而施。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意味着它不仅在智育方面,而且在德育、美育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加强德育,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

(三)语文是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语文是一门最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它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更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有机结合,方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是可行的,而且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四)语文学科德育教育的社会使命决定了其重要性

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同时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学任务不仅在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德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的内涵,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准确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针对学生实际,恰如其分地实施德育,培养具有高度思想觉悟,又有丰富科学知识,较强适应能力的新人,这是祖国和人民赋予小学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因此,我们应自觉地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上,给予学生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

(五)道德教育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

    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这与小学语文的人文性的养成有异曲同工之处,语文的教学可以适当的渗透道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识和知识经验。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等是语文教学中工具性教学内容。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归根到底就是要使学生具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交流能力。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重要体现;但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是统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要使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具体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价值观。主要指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标准前言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课程目标中又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文化观。既关注民族优秀文化,又主动吸纳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规定“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实施建议中又规定教材“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三)生命观。人文性的基石是人性。它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学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着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材应“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前言中规定“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体、美的和谐发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程目标中又规定“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人文性教学息息相关,在注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的同时,其人文性决不能忽视。

五、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人文性发展路径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语文教育的特点,就决定了它是一门最能影响学生情感发展的学科。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语文课中如何使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水乳交融、和谐统一是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颇为困惑的问题。以下针对这些疑问做了一些探索: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中的提问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应围绕人文性来设置教学,包括学科中德育渗透问题的设计原则:(1)德育目标要有现实性、层次性;(2)增强德育意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3)德育的渗透要自然、生动、有针对性。同时设计类型、设计模式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以及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发展性、人本性、情感性、情境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的提问,而应该在学生的思维、情感、品德多方互动下提出恰当而合理的问题。”[5]具体实例如下:
  阅读教学理想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在理解语言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还应具有人文的色彩。两只鸟蛋中提问“当你看到或摸到这小小的、凉凉的鸟蛋时,你有什么感受?把自己的感受讲出来。此时的鸟妈妈发现鸟蛋不见了,会怎么样?(读词语:焦急不安)”。使学生通过问题走入情境,挖掘出学生内心的人本性,让学生感受自然,感受生命,突出的是情感价值。同时又侧重语文的工具性,“此时的鸟妈妈发现鸟蛋不见了,会怎么样?”这既落实了语言的训练,又表明了情感态度。这种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启发学生充分读书,深入思考,进一步结合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使发展性、人本性、情感性、情境性等得到了升华。
在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中,我们可以针对“应不应诚信待人”“在美好事物的诱惑下应不应该保持一颗纯洁的心?” 等具有争议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抛出去,以辩论的形式激活课堂教学,教师以评论员的身份从中启发、引导学生,利用“诚信”“和谐”等主题使学生形成合理一致的认识。通过这些问题设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使诚信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等德育教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落实。
  在问题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渗透的关系,相互为依托,语言与精神统一为一个整体,构成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巧妙的问题设计能更好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德育渗透要重点突出

在一篇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要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确立恰当的准确的德育目标。一篇文章或培养诚信和谐的优秀品质,或学习他人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或培养学生善于同困难做斗争的意识和精神,树立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在具体教学操作中,切忌确立多个德育目标,从而造成德育目标的设计没有重点,在具体教学中只是泛泛而谈、面面俱到而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探讨、研究,自觉感知,从而达到较好落实德育教育目的。不能将德育目标强硬灌输,也不能看见一个德育教育的影子就大大渲染,把所有的德育目标都讲遍,将一堂原本生机勃勃的语文课,蜕变成政治教育课或思想教育课,导致没有德育重点,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学生的不满、反感,这样一来不但影响了主要德育目标的落实,还将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同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通常在教学中会犯一种习惯性的错误,即在一节课的结尾对全文做一个归纳或总结时突兀地强调这节课的德育内容,直接灌输“是什么”,不管学生是否接受,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排斥心理。也不能将德育渗透与中心归纳混淆。语文是一门“大语文”“小细节”的课程。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细节中捕捉德育渗透的契机,并引导学生走上我们一堂课中的德育教育的主方向,让学生如沐清风般地体会到德育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因此,围绕一个明确的德育中心,并以此作为该科的德育教育的主要引导,让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和接受,并真正获得熏陶和心得才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

(三)拓展语文学习的德育资源

    语文作为一门基本学科,学习资源非常广泛,我们应当构建课内课外的宽广的语文学习体系,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更容易更深刻地接受各种学习资源带来的人文气息,进一步培育和启迪学生的德育思想。
     语文学习资源包括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学习资源主要有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课外学习资源则非常广泛,包括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这些都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契机,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能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学习和形成良好的品质,进而达到德育教育目的。因此,应充分拓展语文学习资源,优化语文学习方式。

1.提倡综合性学习

首先,小学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可以从语文文本及其特点入手,整合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学习内容,充分挖掘教材的可用信息,为学生创造整体性的人文性学习情境,把德育内容用语文这一无形的链锁串成一个有机的德育系统;其次,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培养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鼓励学生多渠道搜集资料学习,培养其自主性、独立性和责任心,这样能够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引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另外,日常生活中可以从集体规范用字用语组织生活处处有语文的活动来学习,也可以带领学生在玩中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容易,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家庭源,走进家庭生活、故乡习俗来开展综合性学习;参与社会生活讨论环保、水污染问题,来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增长知识,深化认识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利用网络资源,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非常好的渠道。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够热爱社会,热爱生活。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也能促进学生的组织合作,形成团队精神,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从而间接性地使学生体味语文的人文性。

2.培养探究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师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学习意识,生成探究的问题。要注重给学生灌输健康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美德,让学生学会怎么做人。强调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修行养性,摈弃诸多不良习性,净化心灵,让学生成为有良好德行优秀接班人。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 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小学阶段的探究性学习类似于当前中学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发展他们的个性。探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索、师生共同研究为主要特征,注重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共同研究,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一般遵循“设疑(发现问题)——探究(研究问题)——归纳(问题解决)——应用(问题迁移)”的基本流程。例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的句子:“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20分钟”这句话中为什么不用“共”而用“才”?通过质疑,学生了解到“才”的时间短,领悟到战斗之所以结束的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感动所激励。同时使学生对革命前辈产生一种崇敬之情,和对祖国和平来之不易的珍惜。这种学习探究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能在无声中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

3.加强实践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实践出真知,加强学生的实践性学习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让学生感觉能够学以致用,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通过所学语文知识,从不同角度观察大自然,游览名胜古迹,使学生对祖国的美好山河和名胜古迹产生热爱之情;积极参加学校及社区活动,发现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并寻求答案;师生集体组织语文趣味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尝试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学会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进行讨论、学习,辨别是非曲直,形成真、善、美的鲜明概念。
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正是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高度尊重。因此,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在教学中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使他们在学习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悟真情、感悟真理,感悟文化。学生会在这样的培养下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有内涵的人。进而德育教育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落实,并且深入学生内心。

(四)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

要想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很好地落实德育教育工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应自然和谐地落实德育教育。

1.教师应将德育情景审美化

生活化的德育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生活化了的德育内容才能让我们发现智慧的生动性,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进行自主、自由的道德判断和推理等等,建立真正的道德理性。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应该教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事物的存在是多侧面的,不同的侧面可能让学生有不同的审美感。生活中的道德美也是这样,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发现美的方面,认识生活中道德美的智慧。因为只有学生欣赏的东西,他才可能去学习,去实践。德育美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从审美角度来挖掘教学内容,让德育不再枯燥乏味,让德育形象、生动、审美化。
道德教育应当努力发掘教育内容上的审美因素,即应当精选道德智慧成果,在道德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上应当努力做到形象、生动、审美化。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小学教材故事化、杂志化的形式。当代教育家童话大王郑渊就是提倡教学故事化、杂志化形式的代表者之一。适当的引用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好的推理判断并形成良好的品质。

2.让语文教学更贴近新课程标准、贴近生活与实践

(1)课堂教学之余,让国学教育走进课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三字经、增广贤文和唐诗三百首等国学典籍是很好的学习材料,如果从小学生时代就开始接触,国学就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
小学生背诵国学经典不仅有利于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良好美德的塑造,此外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教师应当给以辅导,用通俗的语言以故事、游戏等形式把国学的仁义礼智信的美德渗透给学生。

(2)将德育教育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

以教材为主线,贯穿德育教育。根据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统筹计划安排,对学生进行系列德育教育,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重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和学句中学习“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对于中年级小学生则要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以激发它们的爱国之情,可以通过林海、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让学生认识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高年级的学生的德育教育就要更进一层,除教材之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此外,还应注重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突变性的教学契机,教师应当灵活应对,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和具体教学情境适当渗透德育教育;应对学生的进行水到渠成的思想教育,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学生由表入里,逐步消化,由知到行,由情达意,由外因转化成内因。

(3)以日生活为内容,以活动为动力,推动德育教育

语文课是开放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如春游找春天,学雷锋活动,热爱家乡活动,各种节目活动和演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标的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和教育模式。如:母亲节时在班内号召学生回家为母亲做一件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画画,文字(字数不限,写出自己的感受与妈妈的神态和语言)等。回校后,及时组织了各种活动。如画展,让孩子们讲自己的画张贴的教室里,孩子们的画可能五花八门,有帮妈妈洗脚的,有帮妈妈做家务的,有给妈妈捶背的,等等。其中大部分画都配有简短的文字,将自己的感受与妈妈的话表达出来。通过这样活动孩子们接受了一次良好感恩教育,同时提高了孩子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用人文性的活动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传文授道的目的。

六、结论

本文从当前应试教育引来的德育教育缺失以及语文学科的特性,引出德育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将人文性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契机,主张小学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尽可能实施简单、真实、自然的教学活动,突出德育教学重点,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让语文教学更贴近新课程标准、贴近生活与实践,回归教育的本质。
此外,当前的教育体制应该有所改变,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在此,呼吁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

七、致谢

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学习和工作。我终于完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论文。从开始论文题目到系统的实现,再到论文文章的完成,每走一步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尝试与挑战,这也是我在大学期间独立完成的最大的项目。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很多感受,我开始了独立的学习和试验,查看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让自己头脑中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使自己非常稚嫩作品一步步完善起来,每一次改进都是我学习的收获。在此,非常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刘欣教授,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刘欣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他渊博的学识,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以及生活我会不断鞭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

八、参考文献

[1]张文中.小学德育工作之我见[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7).
[2]唐素华.小学数学教育与德育渗透[J].教苑荟萃.2009,(13).
[3]董砾华.浅谈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J].中国教育创新.2008,(6).
[4]胥仕芬.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J].中国人民教师.2009,(5).
[5]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6]李素敏.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学科教学探索.2003,(3).
[7]吴延德.试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特征与途径[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23(1).
[8]高存良.发挥语文学科优势进行德育教育[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2,20(1).
[9]杨凤枝.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J].学科教育,2001.
[10]张咏梅.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J].科技资讯,2006,(26).
[11]王良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教育创新-期刊导读-文章2009,(15)
[12]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3]郑日昌主编.小学生心理咨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14]吕洋.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5]朱彩珑.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J].新学术论坛2009,(11).

九、注释



[1]王良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教育创新-期刊导读-文章2009,(15)第一页。
[2]吴延德.试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特征与途径[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第二页。
[3]吕洋.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三页。
[4]张咏梅.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J].科技资讯,2006,(26).第四页。
[5]王桂枝.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龙源期刊网—教学交流.理论版 2010年第8期,(1)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