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品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发布时间:2019-04-07 09:15:27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品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为了使这门课程能更切实地体现和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要求,老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一、 从生活中来。
生活,是一首诗,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情感。而儿童,更是如此。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的课程教学,要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真诚地表达出来。
1、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都来到了书上,都走进了课堂。而课堂的活动其实也就生活的再现。
2、让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正是在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并予以继续教育与培养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所以,教师应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来组织教学。在教师的正确导向下,成为学生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二、 到生活中去。
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
1、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学生的品德形成,往往不是从品德概念开始,而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2、淡化教育痕迹,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如沐春风,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这在阳光下幻化出无限美丽的源头活水。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课程真正成为沟通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