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9-04-07 09:15:02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之我见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我想就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1.让品德课贴近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也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窗口,这难道不正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成功吗?又如心中有规则一课的教学,我在学生了解了规则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同学体验制定规则的过程。我一再强调,班级的规则与每个同学都有关系,因此,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权,每个同学都要参加。我先让学生讨论他们认为需要哪些方面的班级规则,然后大家提出具体的条目。如果在讨论中对某项规定有争论,应自由争论,最后举手表决通过。我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要有半数的人同意才算通过。学生通过一定的程序终于制定出一系列的班级规则,这时,我提醒学生大家制定的规则要靠大家遵守。如果执行一段时间后,觉得这条规则不太合适,还可以讨论修改,再次举手表决。学生通过直接体验班规的制定,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改正,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无形中悄然形成。
2.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比如通过玩具、故事、谜语或者通过电教、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五年级品社从小爱科学一课中,我采取了让每一位学生动脑筋、找材料,收集科学实验或者自创小发明,并让他们把收集的结果在班里进行演示,同时说出这项实验或小发明的理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很高,都积极的去准备。上课了,一位男生给大家做了一个实验。他用一个杯子装满水,又用一张纸放在杯上,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把杯子倒过来看看会发生什么。学生都抢着上来,可上来的学生进行实验时又很紧张,底下的学生也紧张地看着,当这个学生成功的把杯子倒过来而水没有洒,那张纸牢牢的粘在杯口时,全班一片欢呼。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此时,我趁势让学生又进行了几个实验,并一起思考这几个实验的理论根据。近而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又例如:在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尊重他人有礼貌一课中,我采取课前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的形式,在导入环节中让学生演出来。其中有一组的七、八位学生共同边编排了在公共汽车上发生的故事:到站了,上来一位老奶奶,同时又上来几个小学生。当时,车上没有空位,而且也没人给老人让座。到了下一站,空出了一个空位,这几个小学生主动把空位让给了老奶奶。学生编排的小品虽然很幼稚,但学生演的认真,看的也认真,故事情节与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教室里还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如此一来,使学生感觉到上思品课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3.走出课堂,开拓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这些实践活动包括观察、体验、调查、访问、游戏等。
在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活动用来引导学生“怎么做”。例如:在手拉手、情谊深一课结束后,同学一致提议进行一次捐助我们身边贫困同学的活动。于是,学生自己组织,到各个班去调查贫困学生情况并统计人数,把捐赠的学具整理好,并进行登记。最后将学具分发到各班。这次活动后,老师和家长们都感到学生们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又例如:讲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多读好书这一课后,我带学生利用周六和周日的时间去图书馆阅读书籍,并把阅读的好书填写在表格当中,或者写出札记和读后感。我们还召开了“和好书交朋友”读书朗诵会,在学生中再次掀起读书热潮。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再例如,学习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一课前要求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观察理发、修鞋等劳动者的劳动过程,课后组织学生体验父母的职业活动;学习“我们生活在一起”一课后,分小组举行“我为小区做件事”的实践活动;学习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一课时,引导学生有计划、有准备地调查访问学校有关工作人员,了解他们的具体工作;学习让我们学会合作一课时,让学生从“五人六腿”游戏中体会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学习走近残疾人一课时,教师设计“单手穿衣”、“蒙眼走路”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残疾人的生活的困难……。
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并不难,难在能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认识、参与社会,收到实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前有周详的计划,活动时有具体组织安排,活动后能有力地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道德修养,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注重发展质疑、反思、批判的能力。为此,课程倡导围绕主题内容,开展体验、探究、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倡导教师采用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学习指导方式。
我想,如果教学能真正植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特殊的生活世界,教学实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呈现问题,引导学生用他们独有的心理、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他们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的感受,那么,“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种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必将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必将引发他们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而是两个生命体之间情感的对话。所以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只有在教学中重视人的情感,人的体验,人的实践,重视其中的人文性,而不仅仅告诉学生一些冷冰冰的知识。那么我们的教育才不会培养出一批空有一大堆知识却无情感的废品。如果想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可容天地,心系万物,情感丰富的人,首先就得叩问一下,我们老师自己是不是一个冷血动物,是不是有着一份热情,一份爱心,一份同情心;能不能为屈原抱屈,为窦娥鸣冤,为杜十娘不平。只有这样情感丰富的老师,才能真正从心灵上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
4.宽容学生的缺点
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允许学生的个性差异,更要宽容学生的缺点。教师最大的缺点是整天盯着学生的缺点,而更可怕的是更多时候盯着差生的缺点。成绩差的孩子,哪怕一点微不足道的错误,老师也很容易注意到,然后又顺理成章地将新的错误加到他以前所犯的错误中,逐渐构成一个在教师心目中不可原谅的错误集合。即使那个差生偶尔有那么几次挺伟大的壮举,也不可能将这个错误的堡垒攻破。久而久之,这个所谓的差生就真变成一无是处的差生了。而对待成绩优秀的学生则截然相反,在他们成绩光环的掩照下,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缺点,要不就干脆把缺点也当成了优点。不是差生没有优点,也不是优生没有缺点,而是有的时候我们老师的心被蒙蔽了,我们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各有姿态的生命体,而不是工业化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产品。我们太渴望把他们培养成为或像他,或像你,或像我的人了,而忘记了学生还是学生自己。他们各有不同,各有优缺。我们的任务应该是“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如果我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是“岁岁年年花相似”,又怎么能将我们的孩子培养得“年年岁岁人不同”呢?如果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真如他人所说连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自己的看法也不知道的,那不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吗?所以教师还必须学会宽容,什么是宽容?尊重学生的独特之处而能有一种兼容之心是一种宽容;承认学生的长处而常怀赞赏之意是一种宽容;了解学生过失的起因,并给予原谅,常留信任之心是一种宽容;体察学生的痛苦和难处,而抱同情之心,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是一种宽容……宽容使我们少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使我们更能看到真相,宽容让我们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发现学生心中不为人知的秘密。所以当发现你的单车的轮胎气芯屡次被拔,千万别一查到底,痛斥一番,因为那很可能是一个不为你所不注意的学生对你无声的抗议。教师应该是情感特别丰富的人,能为花开而笑,也为叶落而悲;又应是有很强观察力的人,能看出学生心中细微的变化;又是有博大胸怀,虚怀若谷的人,能宽容学生的缺点,并加以引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