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德育论文 >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发布时间:2019-04-07 09:19:03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发挥道德与法治课主渠道作用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安徽省亳州市估衣小学  唐士刚
一个人的品德是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包括认知能力,品德体验能力和行为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充分发挥思品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本人就四方面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导行——提高行为选择和自我教育能力。
品德行为是对情感的丰富和深化,对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在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多样化和复杂性,致使其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尊重别人讲礼貌,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是文明的表现,引导他们如何接人待物。接着让学生开展“争戴文明花”,“比谁最讲礼貌”等竞赛,同学们争做尊重别人、懂礼貌的好学生。从而使一些平时行为不良的学生改正错误的行为习惯,发扬优点,提高他们辨别是非能力。
二、动情——提高道德体验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把一些课本编成故事,从而使学生理解人物形象,促进思想认识的升华。在教学为人诚实正直时,我让两个学生扮演彭总和一名大队干部,学生的情感随彭总的感情变化而变化,为大队干部的只报喜不报忧而悲哀。所以学生自然得出结论:彭总为人诚实、正直,自觉抵制浮夸风。同时也认识了一些爱吹捧,不敢伸张正义的人的懦弱。在活动情节中,学生通过体验动情,从而使道德体验能力得到增强。
三、明理——提高道德认识能力。
教师应依据教材特点,运用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明辨是非是明理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劳动最光荣时,我首先带领学生参加一次义务劳动——植树,在劳动中,让他们明白劳动创造财富,从小应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为以后的幸福生活创造一个平台。
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直接影响和制约的作用。思品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素质培养的基础课,从教学内容到目标,无不肩负对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双重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握住思品教育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并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法,提高教育实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低年级,在教学中要培养他们的“合群心理”,泯灭他们“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对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和教法要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双重目标。如在教学我和同学在一起一课时,充分利用图中想像,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体会和同学在一起的喜悦之情,集体快感,克服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里障碍,不断提高交际水平。
中年级: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克服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比如有的“差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从而产生自卑感,直接影响他们的内控行为,成绩日趋下降。由此可见,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学生取得学业成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到一条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在高年级:要加强耐挫心理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处在这一时期的学生,难免面临种种压力和挑战,迷茫与烦恼,由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困难和挫折,容易灰心丧气失去进取心和勇气,如不及时疏导,就会给他们造成心理负担,变成有心理障碍的人。
为此,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做到“有毅力,胜不骄,败不馁,不怕困难和挫折”。渗透挫折教育,使学生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成为生活,事业的强者。
发挥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思品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既要注重层次性,各阶段有所侧重,又不能简单地把构成心理素质的诸因素截然分开,而应根据思品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
安徽省亳州市估衣街9号邮编236800  唐士刚 15805673856
 
 
 
 
过河教学设计
 
估衣小学  朱玉兰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过河,教材创设了过河的情境,提供三条数学信息,“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掌握带有小括号算式的混合运算顺序。
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63人,其中男生35人,女生 28人。绝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好,对数学乐于探究,比较感兴趣。唯有4名学生思维反应慢,学生成绩较差。通过前几节课的教学,学生已初步体会到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应用混合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逛“花戏楼”这一情境来解决“过河”问题,让他们感知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探究新知。
设计理念
本课我根据课程改革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让学生“逛花戏楼”如何租船这一具体情境,将单一、枯燥的计算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解决课本中“过河”问题,探究小括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内容
课本第19页“过河”,“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使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带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小括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 复习旧知
师:我们已学习了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顺序,相信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很好。
课件出示复习题
1、比一比,谁的眼力好。(说出运算顺序)
20+3×4   5×2-3   60-64÷8   30+24÷6
2、把二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81÷9=9   4×5=20    28÷7=4
9-9=0   20+15=35   4+16=20
                  
(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我们亳州是一个文明的城市,传承着古老的文化,有许多旅游景点。例如:花戏楼、曹操运兵道、江宁会馆等等。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春游的好日子,有许多外地游客到我们这里来游玩。同学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们也愿意走出校园到外面去看一看吗?(通过谈话导入,集中学生精力,激发学习兴趣。)
生:想。
师:那老师带你们去春游好不好?
生:好。
师:花戏楼就在咱们学校的西南面,你们愿意去吗?
生:愿意。
师:可是前面有一条小河,如果不走桥上,如何才能度过这条小河呢?
生:划船。
师:同学们真有办法,那就请班长高子为小朋友带队去,请班长清点人数,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
班长汇报:男生35人,女生28人。
2、师板书班长提供的信息并出示另一信息与所求问题:“男生35人,女生28人,每条船限乘7人,至少需要几条船?”请根据这三条数学信息,列式计算,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创设男、女生过河的情境,使学生将计算生活化、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师:谁愿把你的计算结果展示给大家看?(指名上台板演)
生:35+28=63(人)  63÷7=9(条)
师:第一步先算什么?
生:先算全班总人数,再除以每条限乘7人。
师:说得好!
师:谁能把这二个式子合并成一个综合式子?(指名板演)
生:35+28÷7
师:小组讨论,这样列式行不行?
生1:不行,因为这样就不是先算加法了。
生2:不行,这样列式不符合题目要求。
……
(评析问题的出现,为后面小括号的出现做铺垫。)
师:好,你们说得很有道理,那我们该怎么办?要想先算35+28,用什么符号来帮忙?
生:小括号。
师:你太有才了。
师板书:“(  )”这个符号叫小括号,我们请它来帮忙,现在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师巡视引导,指名板演。
(结合课程改革理念,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任用。)
生:(35+28)÷7
师:请问小括号在这里起什么任用?
生: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板书:35+28÷7   (35+28)÷7
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点?
生:数据和运算符号一样。
师:观察的很仔细,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后一道算式加了小括号。
师:请计算一下,结果怎么样?
学生计算,展示得数后讨论。
师:同样的数据,同样的运算符号,计算结果怎么相差那么大呢?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呢?
众生回答。
师:大家说得很好,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结果不同,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一种新符号——小括号。它的作用可大了,以后看到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现在再来看这两个式子,哪一个符合题意?
(评析:结合具体情境,教师引导学生感知小括号在计算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同桌讨论,汇报结果。
生:(35+28)÷7
   =63÷7
=9(条)
答:至少需要9条船。
  • 巩固新知,拓展升华
课件出示课本内容“过河”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师:图中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生1:男生 29人,女生 25人。
生2:每条限乘客9人。
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生:至少需要几条船?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们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列综合式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指名板演。
生:(29+25)÷9
  =54÷9
  =6(条)
 答:
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算什么?
生:总人数。
师:要想先算总人数,必须请谁来帮忙?
生:小括号。
集体订正。
(评析: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及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3、教学读法
师:(29+25)÷9,这个式子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生齐读。
师:通过对“过河”问题的解决,我们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谁能说一说它有哪些任用?
生1: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2: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生3: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师:小括号真神奇,这有一首赞美它的儿歌。
课件出示:小括号,本领大,
     算式有你就变化。
     改变顺序少不了,
     先算括号要记牢。
  •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
1、比一比,谁的眼睛亮(说出不同之处及运算顺序)
16-8×2    8+6÷2
(16-8)×2   (8+6)÷2
2、想一想,算一算。
 5×(36-29)   (83-35)÷6   94-(25+19)
  • 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众生回答。
  •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真正感知了小括号的作用。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把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
板书设计:
“过河”——“(  )”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 男生35人,女生28人, 
每条船限乘7人,
至少需要几条船?
  • 35+28=63(人)
63÷7=9(条)
②(35+28)÷7
 =63÷7
 =9(条)
      答:至少需要9条船。
2、(29+25)÷9……读作29与25的和除以9
 =54÷9
 =6(条)
  答:至少需要6条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根据课程改革的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变了教学内容顺序。通过让本班学生“过河逛花戏楼”这一具体情境,让他们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我又让学生大胆尝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勤学、乐学中掌握了新知,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好地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让课堂更生动、更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