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初探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19-04-07 09:27:00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初探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策略
吴江经济开发区长安花苑小学 章秋兰
摘要: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可以让小朋友理解观点、明白道理,我们老师要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人生道理、良好品德的环境。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用以下策略帮助学生学习:认真备课,充分利用教材、了解学生;编制儿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树立榜样,注重养成教育;寓教于乐,将游戏贯穿于教学中;融会贯通,将思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关键字:品德与生活 备课 儿歌 养成教育 游戏 渗透
一年级小朋友正处于学习与游戏分化的最初阶段,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都是蒙胧的。我认为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可以让小朋友理解观点、明白道理,我们老师要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人生道理、良好品德的环境。
一、认真备课,充分利用教材、了解学生。
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道理,规范自己的行为,我就要认真地备课,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如何备课?首先要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然后设计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在教我上学了一课中的“我将在这可爱的学校里学习、活动”一句,成人看来简单,但对不到七岁的一年级学生来讲,上学是生活的转折点,是一件大事。他们头脑中会产生各种想法,有新奇,有高兴,有自豪,也有害怕,甚至带有疑问。
教师要让每个学会都理解,接受自己的爱,发挥师爱的效应,也必须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爱的需求,接受爱的方式了然于胸。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个性特点,心里树世界,对爱的需求和接收方式各不相同。如同对一件事的赞扬,对于“吃软不吃硬”、自尊心较强而且倔强的学生可能生效;对于“吃硬不吃软”、调皮捣蛋的学生不一定起作用;对于怀有成见和戒心重的学生,甚至被看做讽刺,反而引起更大的反感或反抗。这样,就难免出现教师施爱而学生不领情的尴尬局面。因此,要教育好学生,还得因人施爱。
二、编制儿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一年级思品课文多半以图为主,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寓“一言一行”的 养成教育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中。一般说来,低年级思品课课文都很短,甚至只有一两句话,怎么办?我的体会是:将课文的重要环节编成 朗朗上口的儿歌,指导朗读记忆。比如上爱护课桌椅一课,老师先让学生看童话小电影桌椅的悄悄话,学生听 到桌椅真挚的语言,看到色彩艳丽的画面,再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读课文:“课桌椅,天天伴我来学习。不弄 脏,不损坏,我们爱护课桌椅”。这样学生较深刻地知道了课桌椅是公共财物,是陪伴学习的好伙伴,要爱护 课桌椅。学生课上懂得了道理,课后就能做到不在桌面上乱写乱画乱刻,坐在椅子上,不翘椅腿,不摇晃。
三、树立榜样,注重养成教育。
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品德与生活这门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而且还必须重视道德行为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一年级学生是培养和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我会根据“学一点,懂一点,做一点”的原则,在课堂上坚持行为规范的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每节课进行道德行为的评论,强化道德观念。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内容进行道德行为的评论,即进行课堂行为分析。学生的评论虽幼稚简单,但通过这样一评,表扬了先进,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学生明白了是与非。根据一年级小学生分辨能力低的特点,经常向他们讲述革命英雄人物故事以及学校中的好人好事,让他们学有榜样,是非常必要的。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提高学生明理能力的途径很多,只要我们科学地把握和运用,就能够使他们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受到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四、寓教于乐,将游戏贯穿于教学中。
一年级小朋友年龄小,自制力弱,学习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天性好动,而活动则是他们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学生都喜欢游戏。而游戏,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具有很大的作用。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活动中要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让每个儿童都能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中健康成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七到十二岁的解决问题最善于模仿,而且他们的意识行为主要是靠模仿而形成的。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如书中有三个情境(帮妈妈做家务、把书借给同学、打电话给同学),我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一个情境进行表演。接着分别请三个小组来表演。最后让学生评价哪位同学表演得最好,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
品德与生活教育的内容、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比如在在遇到危险怎么办这一课中,我在课上开展一个活动,主题是“识别披着羊皮的狼”。我采用“模拟较量法”创设了一个情境:放学了,小红站在校门口等家长来接,突然有一个不认识的叔叔向她走了过来,说:“你爸爸叫我来接你。”这时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和分析,我班同学推出这样的方案:一定要冷静地想对策,千万不要慌了手脚。可以先稳住对方,对那人说:“谢谢叔叔,我爸爸今天没空来接我,是吗?”假装要跟他走,不过走了一两步后,突然想起了书放在教室了,叫他在那里等,自己赶快跑回教室去找老师,或是跑进学校打电话向家长询问清楚。紧张刺激的“模拟较量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这样既磨砺了他们的勇气,又锻炼了他们的才干,不知不觉中,学生正确的行为已养成。
五、融会贯通,将思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其实,各门学科之间或多或少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想,能否将语文课带进品德课,让品德课溶入语文课。语文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更深一层的是借语言文字,借文章来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从学习中受到德育教育,从感悟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品教育,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形成语文能力,又有利于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进行语文方面有关春天的主题时,我要充分的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来临、春天的气息。这个时候,我会把品德与生活课中的美丽的春天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把知识载入活动,寄课堂于游戏。在学生学习语文课文之前,就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春天,寻找春天。这样也就达到了,语文课和品德课的这一部分共同的教学目标——亲近大自然,探究春天的特征,了解春天到了身边有什么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人的感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对儿童有巨大的感染力。在教学课文前,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电化手段,通过放录像、幻灯、录音等创设一定情境,吸引学生,使学生受到环境场面的感染熏陶,以收到思想教育效果。如教学升国旗一课时,我一边播放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录像,一边播放国歌,全体师生肃然起立。此时此境,激发了学生对国旗的崇敬和对祖国的热爱,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品德与生活课,其中“品德”与“生活”是统一的整体,思想不正确,其行为也就不端正。然而,要教会一个小学生怎样去思,怎样去想,的确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认为课堂教学是个点,学生在校时间是个面,充分利用在校时间有效教育好一年级小朋友正确的品德与生活道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