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德育论文 >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小学品德教学如何让儿童回归生活    发布时间:2019-04-07 09:32:03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小学品德教学如何让儿童回归生活
【内容摘要】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分别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分别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关键词】
社会  生活   探究   回归
【正文】
那么,如何利用儿童的生活,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呢?
一、让现实生活逐渐渗透到儿童的心田
以前的品德教材,过重以理解形式来灌输抽象的道理。结果思想品德的道理虽然进入了学生的脑子,但是进不了儿童的心田,这样的课,不但老师上了觉的累,而且学生也觉得思想品德课太飘渺,造成学生对这样的课产生厌倦情绪。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在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发展的现实和可能性出发,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把抽象的思想道理化为孩子的社会生活环境,通过孩子们切身的体验,从而潜移默化的渐渐渗透到小孩子的心田。
新教材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角度、多方面渗透品德教育,使一个抽象的思想问题在多个内容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渗透进学生的心中,使学生快乐无穷。
例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温馨一家人”,他主要以家庭生活为中心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思,增进对父母的感激和爱。懂得尊重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温暖的家”取材于学生的家庭生活,力求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生活世界中的小事,如名字的故事,妈妈的手,爸爸妈妈的愿望等的观察和体验,来获得最真实,最直接的感悟,家庭给予我无限温暖,我多体谅父母的心,并且愿意付诸行动。这就能体现了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等课程理念。假如,仅直接通过故事来引导理解,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新教材则通过三个环节把这样一个感情问题有层次地深进孩子的心窝。第一节“孝心献老人”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学生向父母了解自己名字的意义,所记载着的温馨故事,激起学生的幸福感和对长辈的感激之情,让学生直接而深刻地体验父母给予自己的关爱;第二节“谢谢你们,我的父母”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体验、感悟爸爸妈妈为了家的幸福和营造家庭的温馨付出的辛苦。家庭成员之间应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关心。
二、让儿童走进社会贴近现实生活
品德教育要向学生的生活回归。我们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种熟悉感,一种亲切感,仿佛课堂是专门给他们设立,教学内容是专门为他们设置的。我认为这样首先就排除了他们的陌生感,书本感,相信他们乐于学,乐于体验,乐于探究,因为这些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曾经或是现在关注的话题。品德与生活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生活性,课标要求课堂生活化,学生也需要课堂的生活化,品德教育同样更需要生活化。这样品德教育就不空洞,就会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引导他们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教育充分地发挥它的实效性。
 如: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美化环境的教育。如果课上不讲,学生可以通过社会上的宣传,家长的教育知道这个道理,但是这些都是别人告诉他的,是大家灌输给他的。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仍旧采用这种灌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就无视于学生的自然性,这就是典型的主体缺失的教育,那么这种教育又怎么会成功呢?因为这种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它已经彻底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品德教育之所以落在了实处,是因为它回归了学生的生活。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要使课程生活呈现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进他们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此外,课程功能不仅要促进他们的发展,而且要使他们能得到各种美的、精神的满足和快乐,从儿童现实生活出必,也就实现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础性和启蒙性。
以前我们的品德课教学只能在课堂上进行,难以拓展到外面,就像闭门造车,学生只能通过文字理解,很难体验,只能机械记忆。
三、让儿童走进生活,注重体验,获得真实感受
体验产生理解,体验产生情感。体验是对具体的社会事物或情境的亲身经历,它不仅仅发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还会作为活动的结果而存在,并且作为活动追求的结果。体验学习活动是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活动的模拟活动,它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模拟体验。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如心中有规则一课的教学,我在学生了解了规则是由人们共同制定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同学体验制定规则的过程。我一再强调,班级的规则与每个同学都有关系,因此,每个同学都有发言权,每个同学都要参加。我先让学生讨论他们认为需要哪些方面的班级规则,然后大家提出具体的条目。如果在讨论中对某项规定有争论,应自由争论,最后举手表决通过。我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要有半数的人同意才算通过。学生通过一定的程序终于制定出一系列的班级规则,这时,我提醒学生大家制定的规则要靠大家遵守。如果执行一段时间后,觉得这条规则不太合适,还可以讨论修改,再次举手表决。学生通过直接体验班规的制定,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改正,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无形中悄然形成。
四、让学生在学习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中自主探究
世界一些著名未来学家和教育学家一致认为:探究性学习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为有效的载体,还是人本教育最为本质的体现。的确,发现的感觉总比接受的感觉兴奋。在新教材里,就增加了很多实践性的发现性、探究性的内容。
可是传统的思想品德课都是以文字说明书为主,对小学生来说显得枯燥,道理也似乎很远,很抽象,而且书本内容板块分割,缺乏统一连贯性,这样对孩子的吸引力就不够强了,而新教材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却以学生身边生活为基础,课程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都是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究,去得出结论。总之这样的活动是儿童最喜欢的。
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立足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
“教育要回归儿童生活”,这已成为品德课教学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翻开全新的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教材,处处体现浓浓的生活气息。一个个生活场景,一个个鲜活的话题,无不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灌输,而是如何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总之,做一名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的老师是幸福的,因为他享有的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最良善的情感!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这门最有魅力的课程建设好!
 
【参考文献】:
 
  1. 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道德教育研究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1. 小学德育,华南师范大学出版
 
  1.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网站(www.pe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