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德育论文 >
小学德育论文:德育论文(多篇)    发布时间:2019-04-14 11:01:49
小学德育论文:德育论文(多篇)
低年级学生也能“做主”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个性充分的发展,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共同趋向。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让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和培养管理能力是班主任必须思考的问题。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大局意识、主人翁精神和管理能力及造就一批管理人才,让他们“做主”是我这两年来班主任工作的重心。
学生“做主”即学生的自我管理,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管理班集体。通过两年的实践,我认为要实现低年级学生的自我管理就要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他们的心理特点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下几点是我最深切的体会:
一、在同学情感中培养大局意识。
低年级的孩子都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感情较淡漠,没有集体意识,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所以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即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一、二年级的孩子们的感情不如高年级的深厚,他们之间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也较弱。因此,我经常强调我们是个集体,不能为所在集体丢脸,每个同学走出教室都代表我们班级。另外,在一年级时我还经常组织他们一起做游戏,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每当学校组织各类集体活动时,我们班都积极参加,每次有同学为班上争得荣誉时,我们都会为他们鼓掌欢呼。在时间的流逝和每次的游戏与活动中我们班的班级情感与日俱增。学生的自我封闭意识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整个班级的大局意识。
二、在劳动中培养主人翁精神。
在上小学之前,孩子们在家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见扫把倒了也不扶起来的“小皇帝”、“小公主”的享受型角色。要想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就要让他们尝试劳动后改变现状的幸福滋味,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一年级的时候我和孩子们一起扫地,二年级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扫,每次扫完地以后我都会让他们认真地看看自己的劳动成果,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进而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另外,班上的班委干部也不是由老师说了算,从一年级下期开始,我们班的班委就是由同学们民主选举产生的。通过民主选举,孩子们知道了自己手中的权利,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同时也强化了他们为班级服务的意识。通过劳动和一些班级活动孩子们逐渐走出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状态,慢慢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更加热情地参加班级各项活动。他们会为我们班的成功欢呼雀跃,也会为我们班的失败愁眉不展。
三、在放手中培养管理能力。
当班主任最忌事必躬亲,一个懂得“偷懒”的班主任才是一个好班主任。这种“偷懒”并不是说班主任“无为”而是“有心而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今年我逐渐将很多事丢给了学生。晨会课我丢给了班长,我只在旁边为她补充;卫生工作丢给了清洁组长,我只在旁边提醒他们安排是否得当;板报丢给了几个能写会画的孩子,我只为他们设计版面;后进生的学习我丢给了“小老师”,我只不时检查他们的“教学成果”。另外,同学们通过竞选还选出了职责长,让他们负责班内各项小范围工作,如“门长”、“灯长”、“桌长”、“窗长”虽然孩子们的工作都做得很粗糙,有时还让我丢面子,但是却一天比一天好。对孩子们来说不管起步有多么拙劣,都应该放手让他们大胆地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树立起参与意识、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自理、自立和自治能力,成为班集体的主人,同时也可以打破班主任一个人一直管理班级、塑造学生的固有模式。
四、在信任中锻炼班干部。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他们的情绪、气质、意志、兴趣和爱好不尽相同,都是很有个性的孩子,有的孩子对班干部的管理工作会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其原因一是有的孩子确实太自我为中心;二是班干部缺乏管理的艺术。我经常会遇到一些班干部双眼噙满眼泪到我这儿告状的事。我也经常不失时机将自己的一些管理经验传授给他们,比如如何协调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使自己的要求表达得委婉不让同学觉得自己是在炫耀“官威”,如何合理地安排工作岗位,如何以身作则让同学信服自己……有的班干部一开始劲头十足,干着干着就打退堂鼓了,这个时候就要给他们打气,充分地信任他们,再给他们一次锻炼的机会,他们渐渐地就能掌握一些管理的技巧,渐渐地成为我的得力助手。不管孩子们有多小,这个班级始终是孩子们的,不管是同学还是班干部他们都能够和应该从这个集体汲取营养和力量,作为有幸成为班干部的学生就应该给予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去锻炼。小学是基础教育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对学生个人的能力培养相当重要。我们应该尽可能的解开对他们的束缚,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发挥各自的特长,展示自我风采,练就其工作能力。
    让低年级的孩子学着“做主”不仅可以减轻班主任的负担,还可以为他们高年级的自我管理以及通过自我管理实现的自我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班集体实行自我管理,是教育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当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都要求每个人去奋斗,去拼搏,为社会做贡献。只有每个人发挥主人翁精神,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爱”——师德的核心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其核心的问题是"爱"。作为教师,如果立志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就要爱事业、爱职业、爱学生。
有人说;"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的确如此,因为事业的成功,无不立足于"热爱"这块基石。而热爱的前提又来自对事业的认识和理解。当我进入师范学校,选择了教师这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的时候,就意味着从此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崇高的教育事业。因此,我每天踏着晨光走进校园,面对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在三尺讲台前播种希望;晚上,我伴着星空回到家中,面对静寂的长夜,我时常在灯下伏案劳动,以面对那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晴。尽管有时很苦很累,但只要有了对事业的执着的爱,一切酸苦都不在话下,心中留下的是一片甘甜。我们的许多老教师,不就是这样年复一年地辛勤耕耘,直到鬓染白霜,蜡烛燃尽,以他们一生无私的爱,换来世界上桃李芬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儿童'。"是的,师爱是伟大的,只有满腔热情地关心和爱护学生,才能教育和感化他们。正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热爱学生,就是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这里十分强调的是,关心、爱护、信任学生;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与公正。因为,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人格间的相互接触、理解与尊重。由此,教师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我认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树立良好师德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所谓教师的"师道尊严",学生的"唯命是从",均不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因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这是新时期的教育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把全身心的爱,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工作实践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们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有的说:独生子女个性强,不好教育;有的说:对学生严格要求是老师责任心强的表现;也有的说: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反复训练,是强化其行为规范的需要……乍听起来,均似有理,但细分析,也均有其片面之处,重要的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事实上,个性突出不等于任性放纵。作为老师,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尤其对那些好"惹是生非"的孩子,要给以更多的关爱,促其健康发展。我们提倡热爱学生,不等于放弃严格要求,但严而有度。所谓"诲人不倦",就是要求我们针对学生存在的缺点,严肃认真地分析帮助,哪怕千遍万遍地重复教育。对学生"护短",反而是教师的失职。如果缺乏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就失去了真正的"爱"。再有,老师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要严格划分行为训练和行为惩罚的界限。如果界限混淆,就会违反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因此,我们应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可教育的,虽然他们会偶尔出现"不正当"行为,但并非"朽木不可雕也"。只要我们把爱撒向孩子们的心田,入微体察,循循善诱,定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
当然,孩子的成长,还需要有良好的氛围,因为环境可以造就人,环境也可以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试想: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
老师们:您希望孩子们生活在什么氛围之中呢?我想:还是让孩子们生活在"爱"的环抱之中吧,只要我们遵循热爱学生这一师德的基本原则,祖国的花朵定会灿烂绽放;今日的幼苗,定会早日长成栋梁!
 
 
 
 
 
爱  的 力 量
 
一个孩子因为逮了一条蛇,请他姑婆来吃,但他姑婆没答应,结果他就喝了半瓶农药。我想,大家听了这件事会觉得不可思议,或觉得幼稚可笑,而作为我来说,带给我更多的是震撼与思考。就为这点事,他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举动呢?
他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从小缺少母爱,父亲脑子又有问题,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爷爷那一点微薄的退休金。他在这个家庭得到的是不健全的爱,在周围邻居那里得到的或许是嘲讽,这些就让他从小产生一种自卑心,觉得比别人少了什么,抬不起头来,在学校也就表现出非常内向,不愿与人交谈,也不愿与人交朋友。这时的他是孤独的、无助的,也是脆弱的。后来,他的姑婆对他特别关心,隔三差五的要来看他,这时的他从姑婆那里找回了失去的爱而表现的特别快乐:在学校愿意和同学聊天,整天打篮球,蹦蹦跳跳,跟换了一个人似的。但正是这一份迟到的爱,让他如此的依恋、如此的珍惜。记得上一次,他姑婆还说:“我来了,他就不让走。我稍不理他,他就觉得要失去我,以后就没人管他了。”这是我们可以去想:他是因为觉得姑婆不要他了,活着也没意思;或他以这种方式威胁他姑婆,以此获取对他的关心,但无论怎样,他让我看到了一个缺少爱的孩子对爱与关心的渴求。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那就是——爱。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呢?
首先,爱学生就必须蹲下去和学生说话,做学生的朋友。这种爱不是“居高临下”的爱,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不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感激之情深深的鞠躬;气温骤降,我们感到寒冷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 ”;中午吃饭和他们一起,问他们喜欢吃什么,最喜欢吃谁烧的菜;活动课上与他们一起做游戏,节假日,一起做饭、、、、、、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老师,更当成他家里的一份子。
其次,爱学生就必须鼓励学生,发现闪光点,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时,及时表扬“你真棒”;回答正确流利时“你的语言组织真行,我们都该向你学习”;乐于助人时“你真是个好孩子”、、、、、、当我们扶起一棵棵幼苗时,孩子们得到的是信任,体验到的是喜悦,看到的是希望。有了信任、喜悦、希望,孩子们便会觉得同学在注视他,老师在关心他,这时他会扬起生活和学习的风帆,重新起航。
再次,创建一个爱心班集体。俗话说“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包成团”的确,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显得是如此的单薄,因此,同学之间的爱是那么的重要。同学病了,组织同学去慰问;同学过生日,送给一张贺卡,并写上祝福的话语;同学遇到困难了,一起伸出援助之手、、、、、
当他们与老师、同学建立起爱的桥梁时,相信任何事情都能解决。我们班夏洪兵的改变就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夏洪兵是一个有特殊家庭环境的孩子:从小爸爸坐牢,妈妈改嫁,跟着爷爷生活,后来,爷爷也因杀人坐牢了,现在跟着妈妈。记得刚上课时,有老师就跟我说“周老师,你们班的夏洪兵是不好管的哟”果不其然,他的表现极其恶劣:不讲究卫生,时常在地上打滚,还经常拿水彩笔在自己的脸上乱画,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上课不专心,作业也经常不做。当时,我是不知所措,仅凭着一份责任,随时与他交流、沟通。他家里是比较穷的,衣服基本上是别人给的,于是我就发动全班同学为他捐衣捐款;中午没蒸饭,就和他一起吃;拿了别人东西,我会 找他谈心;上课回答了一个问题,会不停的表扬“你真棒”;劳动非常积极,就不停的竖起大拇指“夏洪兵,你真爱劳动,老师就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久而久之,我看到了另一个夏洪兵,他不在随便拿别人东西,也不在地上打滚了,这上课也认真多了,这些都是我不曾想到的。
通过这些让我明白了,孩子需要爱,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孩子将会幸福的成长。
 
 
 
 
 
 
 
 
浅谈山区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什么是习惯呢?所谓的习惯是学生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说话、行为、生活等方式。
习惯有好习惯和坏习惯之分,那么这些习惯是来自哪里呢?它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人际交往,而学生的好习惯和坏习惯都是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的。今天我们作为教师面对的是学生,为了让山区的小学生都能有一个良好的习惯,个个都能长大成才。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尤其是关系到学生学习优良的好习惯,怎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呢?
比如:我以前所担任的学科教学有语文、数学、体育、思品、劳动、音乐等,但在这么长的教学工作中,总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和社会人际关系中,都有那么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学生在课堂里有僵化的、搞东西的、有不完成作业的、有说脏话的、在家里不听大人教育的,叫他们做作业时总要拖拉,甚至不完成,衣服还能穿得就不要了,非要同别人比比,如果大人不同意买新的,就在家里扔东西哭闹,强行父母满足他们的要求,这种攀比习惯是一种坏习惯另一种是家庭经济差,满足不了硬是要去与别人攀比,这也是一种坏习惯;还有就是在课堂上不遵守课堂纪律、大人、讲脏话、回答问题吊儿郎当、同学发言不尊重当面指责,这也是不好的习惯,眼前列举了这么多的坏习惯,又如何来解决呢?
下面老师的心理认为总是学生的习惯差,全是学生的不对,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他们的习惯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作为教师是对学生的教和学,从教师的角度看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为学生做表率,使学生从中得到感化,用行动去帮助改正学生后天形成的坏习惯,习惯好了课堂纪律好了质量也就提高了。
我还认识到的就是通过第五期的课改在线的学习,从中领悟到的那就是教师要懂得: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这句话对于学校来说就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师生互动努力的结果,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好山区学生的良好习惯,只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在学习中发挥积极性,实现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对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则更有利于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一生受益!
我本人从教书起,就很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道德习惯的养成,尤其是道德习惯的培养,我特别的重视,这是我当品德教师的职责,所以重视了山区学生道德习惯的培养,当然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也不例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教研活动间,在课改在线、课程标准、洋思经验等资料,然后按照课改要求结合山区学生生活实际,探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方法,经过不断的探索、积累,得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品德课质量的提高:
方法一、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要乘客前预习的习惯,课堂习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做好课前预习能初步明确课堂教学内容和要求,从而明确学习方向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方法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在课堂中不爱回答问题的习惯,教师主要在课前要利用三分钟进行口头交际,重视培养他们的听说能力和习惯,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三、让学生多读课外书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重视读书习惯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在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中,通过知道的好人好事都是在平时心里处处有他人,有了好习惯知道在人生中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的一种良好习惯,为他人带来快乐和幸福。
总之,学生只有习惯好,对于各科的教学质量才有所提高,在课堂中,做作业时,待人处事时才会有好的表现,所以山区学生的良好习个必须重视培养。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小学德育论文:你对孩子有耐心吗?
下一篇:小学德育论文:浅谈一年级小学生的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