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19-04-24 08:36:47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
新课程指出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它以育人为目标,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学校德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几年时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教学品德与社会,谈谈个人体会。
一、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这样课堂讨论便成为教师们转变教学方式普遍采用的重要课堂组织形式。
所谓课堂讨论,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对某一理论问题或某一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从而很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
品德与社会教材作为一门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综合性课程,其教育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开展民主化的讨论,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还课堂给学生,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价值观,更能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信息多向传递,形式多元互动,用智慧启迪智慧,集思广益,共同发展。
怎样才能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在教学实践中,我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例如:在学生无法开口时,教师作一定的提示;在学生讨论激励时,老师洗耳恭听,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在学生讨论结束时,对各种讨论结果加以分析评价,但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堂讨论成功的关键所在。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并实现自我教育的好方法,教师要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不断探索课堂讨论的新形式、新思路,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独特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二、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功能
几年前,电化教学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现在,国家为我们每个学校都配备了电脑、电子白板等先进设备,作为老师更应该充分利用电教资源,让学生在好奇、快乐中学习品德与社会。
首先,电化教学能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它可以展示正反两个方面的道德现象、道德行为,设疑激思;让学生进行正误对比,做出道德判断;它可以展示道德现象的因果关系,帮助学生认识道德行为的结果与其动机的关系;它还能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提出道德两难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明辩是非,进行角度换位的心理体验,有利于他们拓展思路,学习探求问题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能力,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其次,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功能时应注意几点: 1、目的明确。教师考虑电教教材的使用时,应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教学中如何使用,什么时候用,如何组合,需要教师总体设计,要有鲜明的目的。 2、演示时机要得当 。演示时机应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心理活动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应位于明理、激情、导行的关键之处,在学生具备渴望求知的良好心理条件下,以增强演示效果。演示时机恰当能使教与学协调,教学气氛和谐,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生动活泼,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演示与讲解结合 。演示与教师讲解有机地结合符合学生道德认知规律,演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但是,如果离开教师的具体指导,学生获得的感知内容可能是支离破碎的,留下不完整的印象,他们的思路可能是纷乱的,不能形成完整的、正确的道德概念。只有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才有可能进行有目的、有层次、有重点的观察,比较深入的思考,对感知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优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生活中找教材,解决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需求,以此作为教材,才更具有教育意义。
四、走进社会,参与生活实践
社会就是大课堂,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培养能力。如教学节约用水时,首先带领学生了解家乡水资源情况,让学生明白水资源严重不足,从而让水学生知道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其次让学生了解家里每天的用水情况,统计其用水量。最后,让学生思考我们用水中哪些可以节约下来。这样理论知识与体验生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而达到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
五、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如在教学社区时,由于农村学生根本不知道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教师就可以把这一内容变换为农村的办事处、村小组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就觉得贴近生活,更容易接受。
六、充分挖掘其德育功能
品德,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唤起学生的自尊自爱,用鲜活的思想与真挚的态度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能与别人分享情感,学会爱。品德与社会课要给学生情感激励,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及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乐于学。其次要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主要适当点拨。要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实践,给他们“思”的空间与“说”的机会,并尽可能创造条件,带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生活中去调查,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我认为只要抓住品德与社会课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把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放在第一位,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让品德与社会课充满活力,使它成为学生生活的导航灯,每一个学生在导航灯的引领下能扬帆起航,到达正确的人生彼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