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让品德与社会生活同行 发布时间:2019-04-24 08:45:09
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让品德与社会生活同行
呼吉尔特中心小学:张建国
通过近两年上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经过自己的亲身教学实践及不断学习、总结,自己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也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行为,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型课程。教材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包括品德、劳动、社会和科学教育。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社会生活”“学会认识人生”“学会超越自我”的教育。通过教学我明白: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以下几点是我觉得对上好品德与社会有帮助的。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所以,在教学时我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价值引导,例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社会生活中来,又回到社会生活中去,拓展教学空间。
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例如,教城乡巨变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在上课时,我再介绍有关家乡现在的状况,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家乡旧貌,紧接着我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发现的?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二)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我在上集体处处有规则这一课时,先布置学生在课间自由活动十分钟,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的开心。活动结束后,我提出疑问:“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活动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中遭受挫折,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三)丰富教学内容的认知环境,轻松学习知识
1、教学资源环境要多样
如在讲交通连四方内容时,让学生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该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原因是:一、现代媒体迅猛发展, 学生习惯于这种大信息的接触;二、这种对知识 的“立体”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 即学习社会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的“资源共享”的心态。
2、思维环境要扩散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散、联想的思维空间。资源环境与时空环境为思维环境的广度、深度提供了延展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不以某个现成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大胆创新。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某一社会现象、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应允许有多种见解、多种看法。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立足于社会生活”和“社会生活促进了教学”的观念。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社会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社会生活走近儿童,让儿童走进社会生活,让品德融入社会生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