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德育论文 >
回归儿童生活进行小学品德教学    发布时间:2019-12-31 10:23:34
回归儿童生活进行小学品德教学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集中在课堂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激情导入---学文明理---辨析导行的小学品德教学模式也由于存在固有的缺陷,无法深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以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侧重宣讲抽象的概念、空洞的道理,这既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又制约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以回归儿童的生活为基本取向,扎根于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由过去被动性的听受学习转向主动性的感悟学习,由封闭性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开放式学习。对于如何做到这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 融洽关系,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品德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前提。我们要着重强调对学生生活的理解和尊重,也只有在对学生充分尊重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支持、合作和指导,这时的教师也就是学生的帮手和朋友。平等的师生关系既有对学生活动的支持、合作,也有对学生活动的指引,在支持与合作中对学生活动提出适当的建议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将活动引向深入,强调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平等、温和、喜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非常乐意接受教师给他们设计的活动模式,教师也能够民主的接受学生基于自己生活提出的一些品德教学活动模式,不经意间,就打破了课堂与生活的那层隔阂,把生活延伸进了课堂,把课堂开放进了丰富的生活。

    二、模拟生活实践,加强规范引导

    在课堂中采用模拟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变呆板为活泼,化枯燥为生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道德认识,在生活体验中规范言行。学生在理解礼貌用语礼貌动作之后,我让学生做填空练习:小明到叔叔家做客要(   )敲门。当叔叔请小明坐下倒茶给他喝时,小明应用(     )接过茶杯,说声(    )。跟叔叔告别时,小明应该说声(    )。填空练习复习巩固了礼貌行为规范。为了进一步巩固深化学生的礼貌规范。我又设计了一些情境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按礼貌热情待人的要求去做,学生不仅再现了课本中的礼貌热情待人的情境,还调动了生活中原有的积累,弥补了生活中不到位的礼貌缺失,使学生的礼貌用语礼貌动作更为规范、丰富。

    三、活用教材,实现师生互动

    想办法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建立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形成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最终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例如在《品德与社会》家人关怀我成长一课中,注重通过儿童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活动设计,达到教材所承载和传达感受、理解、体验、践行的价值目标。教材里讲的是编者设计的妈妈怎样关心生病的我,在课堂上,我不是一味去分析父母对孩子的爱和道德灌输,而是创设了活动情境,让学生自说、自画、自演家人的爱,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向同组成员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爸爸、妈妈关心自己的小故事,而后又请小组代表上台向全班同学介绍平时家里人是怎么关心自己的,并以家里人对你这么好,你又该为家庭、家里人做些什么等问题讨论发言。感受家的温暖,激发爱家、爱家人的情感,使学生更了解、关心自己的家,有报答家人爱的思想和行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陪爷爷奶奶聊天、给病中的亲人送水送药、打扫和整理自己的房间、帮妈妈做家务等等,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对长辈的爱。

    四、情景体验,用情感化人。

人的情感活动受所入情景的制约,这是因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情景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的产生往往有综合作用。在品德教学中,借助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比、体悟、心理换位和行动实践等途径,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如在《走近残疾人》一课中,教学一开始我播放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千手观音,把学生带入残疾人的生活中,唤起孩子们对残疾人的敬仰之情。随后我用三个情景让学生体验残疾人生活,第一个情景是用红领巾蒙住眼睛,从门口走到指定地点取东西,第二个情景是让学生扮演聋哑人用手语或肢体语言表述清一件事情,第三个情景让学生扮演肢残者,一手背后、单手穿上衣服、扣好扣子。最后,请学生谈谈模拟体验后自己的感受,学生们体验到了盲人对阳光世界的渴望、聋哑人渴望说话的感受,体验肢残者生活的不便,使学生产生道德情感上的升华,从而对残疾人的同情转化为心灵深处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并能够在行动上帮助残疾人。

 五、在生活中体会,活动中深化认识

    品德教学不应该理性化、教条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尽量生活化、活动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例如在《让我们学会合作》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使学生体验在集体活动中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明白组织合作的条件;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成功和喜悦的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了让学生反复体验与探究的活动过程。我让学生用易拉罐搭塔,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共同合作搭塔,在规定时间内请各组交上自己的作品,全班一起评价、欣赏。由于学生在开始时没有进行小组协商,也没有明确合理的分工,所以有的学生忙着搭塔,有的学生在互相埋怨,有的学生实在插不上手,就承担起指挥的任务但没有人听,还有的学生想参与却被组内成员排挤,只能在一旁观望,最后各组成果大多不尽人意,有的虽然搭起了塔却不符合要求,有的只搭了一半。这时,我让学生发表意见,找出不成功的关键,启发学生要相互配合。再开展第二次体验活动,重新搭一次塔,许多组都取得较第一次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然后我让学生谈两次搭塔的感受,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纳出如下意见:成功的条件,事先要商量,人人都要负责任,分工要合理,经常交流等;失败的原因,相互埋怨,各自单干,分工不合理等。

     六、联系实际,在时空中回归生活

     在空间上舍远求近,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由于品德课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理论联系实际是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因此我们要常举一些身边的例子,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如在《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中,我就利用杨利伟和神六等当时的一些热点新闻资料来说明珍惜时间的重要性,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的体会也更真切,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数据要更有说服力。

    总之,回归儿童生活进行小学品德教学就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探索和践行,关注个体在生活中的行为和习惯,关注个体在生活中的体验和积累。引导学生作为生活的主人,不断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更要使学生不断地实现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回归儿童生活的探索将努力尝试去营造和展示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进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
下一篇:如何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