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德育论文 >
探究实施“班班通”后的信息技术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整合    发布时间:2019-12-31 10:44:33
顺势发展,科学整合,实践创新
     ——探究实施“班班通”后的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
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龙川小学   周燕明
 
内容提要:“班班通”的迅速推进和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有效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引发了教育教学环境及方式的重大变革。作为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好地运用“班班通”来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将其系统、有效地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之中,做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深层次、科学地整合,提高信息化教学的实效性,最终全面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班班通   信息技术  品德与社会    整合
 
有人曾说,“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网络化的世纪”。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也深刻地影响到了人们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认知行为。身处信息社会之中的教育也迅速地进入了以“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和“班班通”为基础和核心的“网络化”、“信息化”教育时代。同时,“班班通”的推进和实施,使我们进一步的明确了信息技术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新世纪的教育新使命: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都必须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发展。新一轮的国家课程改革明确倡导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并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着新的发展动力。随着中小学“班班通”工程的启动和实施,各级学校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建设校园网络环境,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资源共享,让学生在优质的信息教育资源的海洋中遨游,让教师能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智慧从教。
但是,“班班通”的进一步实施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不少老师会感到无所适从,难于选择。由此,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并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目的有效整合,就成为了一个很现实、很迫切的问题。在此,我就以自己所从教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际,浅谈一些我自己在实施“班班通”后的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探究与实践。
一、与时俱进,顺势发展
“班班通”的实施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班班通”将与教育有关的信息内容通到每个班级,并系统、有效地应用于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学习以及其他教育业务之中,解决了应用信息化资源全面服务学生、服务课堂的瓶颈,是我们一线教师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实现混合教学的基本条件和必由之路。在此之前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校校通”仅仅提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初级应用,毕竟资源和应用范围的局限性较大,教师和学生所获得的信息资源十分有限。“班班通”的实施在许多方面解决了这一难题。它为每个班级须配备适量的信息化设备和网络设施,在原有的硬件基础上配备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信息化资源和设备开展教学活动。让每一个班级、每一位教师、每一门学科的每一堂课,尽量做到日常化运用信息化设备与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常态化和有效地整合,即在合适的时间运用恰当的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确实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总之,“班班通”启用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提供了一个实施现代教育的基础和教师自身学习和发展的平台,能极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我们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要把握好实施“班班通”的好时机 ,与时俱进,认真钻研教育理论,加强学习信息教育的相关知识,与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同步协调发展。
二、深层理解“班班通”,科学整合课程资源
实施“班班通”后,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更显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我们可以展开课堂信息化有效教学,实现教育教学中打破教室、教师、校园的界限,实现局域、城域无界限。校校互通、班班互联、资源共享,这将进一步推动小学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激发教师的实践激情和学习需求,探索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层次整合的模式与方法,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性,最终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例如:我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会合作》中的“齐心真好”这一活动主题时,播放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获得了集体项目的唯一的一枚金牌的实况录像片段。让学生交流:“在时隔20年后,她们再次站在奥运会最高的领奖台上,是什么让她们赢得了桂冠?”学生交流后,教师再用ppt课件展示教材中的故事《杰出的合作》,让学生看课件,说感受。紧接着再用课件揭示本课主题:“为什么需要合作?有没有只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有没有一个人根本就做不了的事情?有没有必须靠两个人才能完成的事情?有没有两个人也做不了的事情?”教师展示视频资料:flish课件《三个和尚》、各种体育比赛中的合作、“神舟”飞船的发射、新产品的研发团队、联合国“维和”、我班学生参加运动会拔河赛的视频……让学生真切直观地感受“大家在一起为了同一目标,齐心协力,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这就叫做‘合作’。”这一个本课需要重点突破的教学主题。
正是“班班通”的建设实现了信息教育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的基础,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了学校的德育教育途径。但是,我们在实际运用“班班通”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做到了科学整合,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和便捷高效的特点,使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科学有机地整合,实现知识、情感、道德、行为等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班班通”所有供的教育环境可以实现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科学整合,这一方面包括教育技术能力的整合,又包括学科知识的整合。网上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各不相同,不可能自己完全准备或是靠某一单一的教育资源,“班班通”所创设的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资源,我们可以利用它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去搜集、整理网上的可用资源,然后再自己加以科学的加工整理,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教育资源,来从事自己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应用到教学环境当中,与教学的诸环节联动协调,为实现创新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大胆实践探索,勇于积极创新
我们在利用“班班通”设备所带来的信息技术来从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关键是利用其多媒体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将丰富的教育资源收集补充到我们的教学之中,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营造品德与社会课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总之就是在实践中整合,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让“班班通”设备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实现整合发展,效益最大化。
例如:我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走进信息时代》时,设计了如下的一些运用信息技术资源的教学情景环节:
1、用flish课件展示“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让学生直观
感受这些抽象的概念;
2、学生展示上网查找到的古今通讯方式和现代通讯家族成员的
图片及实物信息;
3、视频资料《一个手机与128条生命的真实故事》;
4、网上在线问卷交流“假想没有通讯的日子”;
5、课堂交流在QQ聊天室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不同年龄
网友的通讯工具和通讯方式的采访结果;
6、ppt课件展示古往今来世界各国的邮政方式、邮政知识和邮政趣闻;
7、用图片展示不同时代的传媒,用自己收集的网络资料来阐述传媒对同学们的影响;
8、用媒体素材交流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以及喜欢它的原因;
9、展示网络视频资料来陈述看电视的利与弊、怎样合理安排看电视的时间以及适合小学生看的电视节目;
10、学生自己直接用课堂上的“班班通”设备交流演示自己平时上什么网?上网做什么?自己所认识的网络的神奇作用(查阅资料、上网学习、网上交流、娱乐等);
11、播放央视“新闻调查”视频《小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为课堂辩论赛做评价和总结;
12、用课件对学生进行“争做健康文明e少年”思想教育;
13、师生共同在网上搜索和综合各种信息资料,共同制定完善“安全上网、防范陷阱”的宣传卡。
通过了以上的一些教学环节的应用,较好地将信息技术资源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机整合,留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把“班班通”设备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也不是教师利用课件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是用“班班通”设备提供的信息技术激活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加工、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转变学生以往接受式和枯燥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作为正处于教育改革和发展与创新并举时代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以敏锐的视觉和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面对实施“班班通”后的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这一崭新的课题,在不断实践中去把握、创新和运用。
四、“班班通”实施后有关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的几点思考:
1、要全面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注重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整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特别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学生方法和能力的获得,防止把品德与社会课变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同时,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科教学的整合,也不是单纯的把利用“班班通”设备作为教师教学演示的工具,以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功能。而应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使用、学习、探索的工具。将设备用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利用“班班通”来实现教师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同时也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认知主体的作用。
2、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科教学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要根据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水平,有效利用网络学习,开发课程资源,从真正意义上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这就需要教师在整合中扮演极为关键的“导演者”角色,本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获取能力的原则出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在学习、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环境,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探寻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所需要的信息,注重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
    3、信息技术带来了海量的教育资源,但我们应该进行认真的选择和甄别。我们要有效地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及相关的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本课程涉及的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活与劳动等相关知识,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时代性。要科学地处理和运用教材,做到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应灵活多样,注意教学内容的生成性,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质疑、探究所生成的问题,从中及时吸取与教学目标相符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作为预设性教学内容的有机补充。要注重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善于用好“班班通”来发掘和运用身边鲜活的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与社会问题等素材,合理拓展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4、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绝非信息技术与本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要以课程为出发点,把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能是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说过:“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在与课程的整合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增加额外的教学目标。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不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它教学资源。不能认为只有网络信息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需要来确定应用目标和应用方式,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我们要坚持“课程本位”,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生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时,我们必须重视结合学科的具体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整合有关课程资源。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的应用,要根据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对媒体和教学技术从需要出发,灵活多样地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习活动中作为效能工具、交流工具、研究工具、问题解决工具和决策工具的作用。
5、先进完备的“班班通”设备仅是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整合的基础。要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实现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学科的科学整合,我们教师自身还需要从理论到技术进行认真的学习,加强教育科研,努力转变教育观念。以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从而实现优质高效的整合和发展。
 
总之,“班班通”的便捷、海量信息、资源共享等特点,能够满足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和生活性的课程需求。实施“班班通”后,更有利于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发挥优势,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该课程教与学的实效性。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我国教育技术学知名专家何克抗教授曾经说:“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径。”利用好国家配置的“班班通”教育设备和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实现信息技术和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科学的整合,是我们一线教师下一步应该努力探究的一个教研主题。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2、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3、张剑平、熊才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4、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
5、《班班通综合解决方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6、荆孝民《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如何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精彩纷呈
下一篇:浅谈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