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白白儿童心
——谈道德与法治教学“儿童化”本源的回归与实践
新窑乡靛山小学 唐明礼
【内容摘要】儿童有自己的特性。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成效甚微与教学的“儿童化”本源意识淡薄有关。如果我们以成人的意愿来开展、评价我们的教学活动,那肯定是要失败的。小学思品教学要追寻童心,努力使失落的“儿童化”本源回归。
【关键词】儿童特性 儿童化 本源 情感认同
【正文】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是品德课程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成效总是不太乐观。我们看到,在我们的教育中,儿童精神日趋边缘化,儿童观念逐渐淡化,儿童特性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用孩子的眼睛看课堂,用孩子的心耳听话语,用孩子的基础评价学校教育,你会发现我们犯了大错!——我们忘了教育的对象还是孩子!”,的确,教育的“儿童化”本源意识正日渐被我们所淡忘。
我们的教育应是富有童趣的儿童教育,认识儿童、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特性、需要等,应是教育工作的基石。但是在以成人为本位的传统社会里,我们常常置这些不理,很不重视儿童的存在,希望儿童都成为懂得自己心思的“乖孩子”、“小大人”。把孩子关起门来,给他们讲这个,灌那个,很少考虑孩子的天性,很少支持孩子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跟大自然万物对话。我们又常常发现不少师长,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选择教育孩子的法门,忘却了孩子作为主人,有个性差异,有自身生命发展规律。我们常要求的多,唤醒的少;强制的多,鼓励的少;拔高的多,理解尊重的少;创眼前成绩的多,重长远发展的少。如此种种造成了孩子身心的过分压抑,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埋没,甚而培养了部分学生“两面人”的性格,在课堂上面对老师说说一套,在背后做做又是一套,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小小年纪竟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保护膜”,长大后的这批学生,将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多大的灾难啊!“我们何必如此急功近利?如此处心积虑?如果有人无法赶上同伴的步伐,或许是有另外的鼓声在召唤他。”(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
孩子的童年生活,将会对其一生发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童年的印痕,往往终身难以磨灭。儿童尽管幼稚,却更接近于自然,更直接地接受着造化的赐予;儿童尽管不如大人成熟圆滑,可他们单纯、简洁,从他们自在的生活中去发现丰富的乐趣;儿童尽管没有大人那么多喧嚣的节目,可他们总是能在自己简单的游戏中快乐地尖叫……每位儿童有自己的个性,有适合自己学习的环境,有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有自己的活动伙伴群体,有自己的情感倾向。
“对孩子生活最有影响的是家长和其他关爱孩子的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布赖恩·托马斯,中学校长,A Child’s Book.com网站的创建者)作为老师的我们,是对孩子最有影响的人之一。如果我们动不动就向孩子灌输自己老于世故的说教,总是不同意用孩子自己的眼光看世界,总是以成人化的评价来评价儿童的学习和活动,总是以成人化的模式去教育儿童,总是以成人的意愿来开展教学活动,那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岂不是“老头式”的儿童,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孩子的天性向我们呼吁:“让教育成为儿童教育!”
我们要积极有效地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没有比读懂儿童的心更重要的了!爱动、爱玩、爱体验是儿童的天性,我们的品德教育何不利用孩子爱动、爱玩、爱体验的天性寓教于“动”中呢?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只有在孩子感觉不到在受教育的时候,教育效果是最佳的。”只有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注重儿童自己的体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教育。相信这样,能减少思品教育“说”得多,“动”得少带来的弊端。
我在平时的品德教育中留心观察儿童,研究儿童的特性,因为“只有你像孩子,你才能读懂孩子;只有你不像孩子,你才能解放孩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儿童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经常组织开展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在开心快乐的儿童活动中巧妙地使孩子体验到蕴涵其中的道理,努力使“儿童化”本源回归到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下面,具体谈谈我的“儿童化”本源回归的教学实践。
一、在儿童喜欢的活动中巧妙叩击
传统课程设计的弊端,从成人对儿童的需要出发,以成人化的方式设计课程,设计出的课程与儿童的兴趣和认知特点相去甚远,这种课程对于儿童来说是没有生气、僵硬、呆板的课程,它不仅会消褪儿童的认知兴趣,更会打击儿童的学习情感,尤其会对道德与法治教育产生相反的促退作用。
关心、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个教育的主题。今天的儿童是未来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对儿童从小进行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意义重大。但是诸多的原因造成现在的人包括儿童在内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习惯欠佳。难道我们没有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吗?不!我们做了。我们常常痛心疾首地告诉孩子每天将产生多少吨垃圾,有多少地方环境正在遭到破坏等等,但是这样的数字堆积而成的课,是最最不能生发儿童情趣的课。那些成人看来很发人深思的数据对孩子来说,只不过是抽象的数字而已,因为这脱离了儿童的接受水平。
我根据身边环境污染中,白色污染特别严重的情况,设计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保龄球赛:
活动前,我让学生们到家里、马路边、社区里搜集3—5个饮料瓶。学生们纷纷问我干什么用,我神秘一笑,卖了个“关子”:“保密!”第二天的品德课上,大家把花花绿绿的一堆饮料瓶摆放在桌子上,我随手挑了几个饮料瓶,让大家灌满水,我拿出一个实心球,然后对大家说:“保龄球有了,保龄球瓶也有了,我们进行一次保龄球赛怎么样呢?”大家兴奋地尖叫。
热热闹闹的保龄球赛后,我请大家说说这次比赛带来的感受,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这次保龄球赛真有意思!这个球瓶是我见过的最特别的球瓶了,竟然是用废弃的饮料瓶做的;有的说,这次活动带给我一个深刻的启示:废物可以再利用。以后,我在丢垃圾时会想一想,这些垃圾可不可以再派另外的用场;有的说,我去找饮料瓶时发现我们身边这样的垃圾很多,我们要做环境的主人,向爸爸、妈妈和社区的人进行宣传,让他们也像我们一样慎丢垃圾,尽可能变废为宝。这样,我们身边的垃圾会少一些,我们的环境会更好一些!……我说:“大家说得真好!变废为宝,让我们身边的垃圾少一点。我提议,大家动动脑筋,动动小手,下个星期,我们举行一次‘变废为宝’展览会吧!”第二个星期的展览会上,大家带来的“宝物”琳琅满目:有的将一次性纸杯做成了一串风铃,上面还贴着“请爱护环境”的标语;有的用矿泉水的瓶子做成了一个简易的哑铃;有的用蛋糕的泡沫盘子拼成了一条金鱼的样子;有的用一次性桌布做成了一条时装模特儿的裙子……
一次保龄球赛,带给孩子的不仅有玩耍的快乐,最重要的是触动了孩子们的环境意识。一次“变废为宝”的展览会,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动脑动手的能力,最关键的是通过这次展示活动,在学生的幼小的心灵中播种了“变废为宝”环保意识。原来,儿童教育没有比读懂童心更重要的了!
二、在儿童意愿的方式中巧妙点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的主要源泉,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我们必须要让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改变过去那种过分注重“未来”而忽视“现在”,品德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灌输模式。巴西教育家弗莱雷在他的代表作《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明确指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是对学生的压迫,它是以培养适应并遵从现实世界的服务者为目标的,它是对人性的异化。因此,他指出,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进行真诚的、敞亮的、彼此思想互惠的对话,这种对话使现实澄明,使学生具有批判思维能力以及改造世界的意识。
现在的小学生在家都是“一把手”,五、六个大人宠着、惯着,什么事他们都是最中心。在这样不良的家庭教育下,孩子们形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并且,他们也把这个坏习惯带到了学校生活中。为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会争得脸红耳赤,不给自己占点便宜决不罢休。有时候,连班主任调解也没用。学生们这样的性格如果任其发展,且不说给班集体建设带来多大的麻烦,那等于是给以后的社会制造了多少的“危险品”啊!还谈什么共建和谐社会。
根据这样的学生现实,我组织举行了一次拔河比赛。
在赛场上,各位同学咬紧牙关,齐心协力,奋力拼搏,我与孩子们一起喊加油,操场上口号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看着一脸兴奋的学生们,我与他们交流起感受来:“拔河有意思吗?你觉得拔河比赛最有意思的是什么?”
有的说,必须大家一起使劲才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我马上接口点拨:“是呀,团结就是力量。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班集体一定会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有的说,我觉得拔河比赛最有意思的是,朝后退的一方才是胜利的一方,前进的一方反而是失败的一方。我抓住时机,点拨深化:“这真是一个奇怪的比赛规则,前进是失败,后退才是胜利。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时候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果两个人为了得到一个苹果互不相让,其中一方能选择退让的话,那他得到的是一个宽厚的胸怀,一颗高尚的心灵,远比一个苹果多得多。”一席话,说得大家心服口复,真正说到大家的心里面去了。随后,我把写有“朋友,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书签送给学生,与学生共勉。
自这次拔河比赛过后,同学们相处得更融洽了,心里面也开始装着别人了。有时,同学之间有些争抢、冲突,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远比口干舌躁的教育有效得多。
“以儿童为主体,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方式的变革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上。在平等对话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观察、表达的内容和方法,为学生的交流创设了一个自由、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
当活动本身找准了了孩子们的情感倾向,孩子们充满兴趣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时,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我们不可低估了孩子在活动中的体验能力。儿童的成长,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是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历程。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才组成一个完整的人。教育应该是一个让儿童精神世界富有和生活品质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关注和丰富儿童内心情感世界的过程。它是智慧的生成,是情感的凝练,是愉悦的表达和拥有。
三、在儿童需要的情感中感知升华
“我们可以不研究教材,不研究课堂教法,不研究评价手段,不研究许多许多……但我们不能不研究儿童的需要。”教育如果远离儿童真实需要和情感体验,就无法真正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指出,教师往孩子头脑里填塞现成说法、结论和论断时,甚至不给孩子机会去接近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源泉的“大自然”。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了一部记忆的机器……这是不应该的。不能用一堵墙把孩子与周围的世界隔离开来。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长辈的过度呵护和关爱下,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他们对父母的艰辛劳动不懂得付出,只知道要求。在学习《我的一家》时,问起父母的生日,知道的也是寥寥无几。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
离3月8日还有两周,我对孩子们说:“妈妈们的节日——三八妇女节快到了,送什么礼物好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叫着“送鲜花!”“送贺卡!”我示意大家静下来,说:“其实,每位妈妈最希望收到的礼物是孩子的知心,今年我们就来送一份特殊的礼物给妈妈。这份特殊的礼物就是让妈妈知道我们有多了解她!我们有多爱她!离三八妇女节还有两周,请大家在这两周里比平时更多地关注妈妈,看看她的行动,听听她的话语,并多与妈妈交流交流,去读懂**的心。三八节那天,我们来比一比谁是“**的知心孩子“,裁判是自己的妈妈。”
3月8日到了。我们开展了一次“心有灵犀”的母子活动,让孩子们说说**的年龄、生肖、最爱做的事、最爱吃的菜、最喜欢的颜色、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最大的心愿、遇到哪些事会露笑脸、遇到哪些事会不高兴……然后由妈妈评出“**的知心孩子”,并由妈妈为孩子颁奖。孩子们捧着这份特殊的奖品激动不已。
我问孩子们:“经过这段时间的留心观察,我想大家对妈妈肯定有更多的感受了,对吗?”小A说:“前几天我发烧了,妈妈急得不得了,我看见她在偷偷地掉眼泪。”小B说:“我发觉妈妈妈妈不但对我非常好,对奶奶也很好,昨天晚上,妈妈本来要和朋友一起去逛街的,但是奶奶说,她的被子盖着不舒服,妈妈就没去逛街,给奶奶换被子、铺床单。”小C说:“以前都是妈妈给我洗脚,那天我给妈妈洗了一次脚,妈妈激动得不得了,连连夸我懂事,我以后还要给妈妈洗脚。”……
这次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家长们纷纷打电话告诉我:“孩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体贴父母了。”的确,小朋友都从亲身实践中体验到了父母的辛劳,获得了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正明白了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儿童尽管在很多方面比不上成人,可一旦触动他们心中的那根弦,他们却能比成人更深地体会到亲情,更直接地触摸到自己的灵魂,也能更清晰地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从而比我们更接近真理。“谁低估了儿童,谁就注定了教学的失败,谁错认了儿童的需求,谁就被教学所淘汰!”
健康深入地开展小学思品教学改革,离不开正确观念的指导。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而又被我们忽视了的观念。正如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所言:“我们都生性自然地清楚地记着童年时期所吸收的东西。”小学思品教学之本要追寻童心,努力使失落的“儿童化”本源回归。“如果儿童是一片树叶,那么教育的作用就是把阳光雨露播撒在他们与众不同的叶脉上去,给他们成长的需要,给他们拥有并展示独特内心的自由。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下载
下一篇: “情”为我导航-道德与法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