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为我导航
新窑乡靛山小学 唐明礼
实行《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已有几年,作为一线教师,我与学生一起成长着。我见证着孩子们更礼貌了,更文明了,更懂事了,更能干了。我们不得不承认《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有魅力的课程。是它,让我们沐浴在爱的海洋,爱与被爱着。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冲击,我们时常流连忘返。同时,这也是一门有生命的课程。教学资源真实丰富,源自活生生的儿童生活;教学活动灵活有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学手段多样有效,更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这一切都“活”了起来,让我们的生命更富色彩。我想,《道德与法治》的倍受欢迎应该得益于在这门课程中,我们最大限度地触摸到了“情”。“情感”成了贯穿课程的一条主线。它是基础、是前提、是关键、是过程、是归宿,是连接一切教育活动的桥梁。让我们将“情”进行到底。
一、让情引路,在资源中挖掘情
课前,我们教师必须对课的主题进行研究分析,了解教师需要帮学生提高哪方面的道德认识,获得何种程度的道德体验?锻炼哪些生活技能?然后,调动一切能为之服务的教学资源。在这些资源中,不乏一些能引发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验的引子,就看我们教师有没有耐心去寻找它、发现它。
1、教材有“情”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翻开《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致美观的画面,一句句耐人寻味的言语,无不呈现着一个又一个儿童生活的典型,洋溢着一阵又一阵的绵绵情意,编者可谓是用心良苦啊。如:《我的一家人》中一张张合家福显得那么其乐融融,一个个家人之间的故事更是让人觉得亲情无价。《走进大自然》这一单元更为我们呈上了一幅幅美丽、亲切、和谐的大自然图片,图片中的小朋友笑得那么灿烂,此时的风、阳光、小鸟、小树都成了他们的伙伴,人世间最美的情莫过于此……只要我们用童心、耐心、爱心、走进教材设身处地地去看去想,就会发现图虽小、话虽短,但它能折射出儿童生活中的情意无价。教材就像是无声的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轻叩着师生的心灵,熏陶着师生的情感。这样有“情”的教材不可弃而不用,我们该让它做好引玉的砖。
2、生活有“情”
然而,儿童的情感、道德认知都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必须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去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所以说,教材的呈现方式只能是从“说事”开始,点到为止。虽说它其中融入了儿童的生活经验,但它提出的话题、例举的事例并不能完全反映儿童真实生活的全部。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再度创造,从教材出发走进生活,去人生大课堂中搜索资源。一个人、一段经历、一个故事、一位榜样……都能将教材中的“情”诠释得淋漓尽致。帮学生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二、让情相伴,在活动中生成情
以往,一本教科书、一位教师的“硬”课堂早已被如今这代晓理懂情的人淘汰出局。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本、情意浓农的“软”课堂。教材与教师纷纷走下了“神坛”,和我们的学生一起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赏识、关爱、尊重、勇敢这些字眼一一在课堂体现。做到了以“情”为线索,以理育情、以境诱情、以比促情,使我们的学生提高了认识,加深了体验,释放了情感,促进了课堂生成。
1、尊重情感基础,以情引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得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这要求我们明白,尊重学生原有的情感积累,是引发学生更多、更深情感的前提,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只有懂得尊重、懂得运用,我们教师才能分享到学生的情感大餐,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让他们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我在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的课上,当我们以各种形式接触了小动物后,我问道:“小朋友们喜欢动物吗?”“喜――欢――”同学们异口同声答道。咦!坐在角落的黄高怎么会撅着嘴,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我走过去问:“你不喜欢小动物吗?”“是!我最讨厌动物了!以前我被狗咬了一口,疤还在呢!”他说话很激动,似有一种呼吁大家都来讨厌动物的样子。若是以前,我也许会埋怨他就这样驱散了小朋友心中美好的情感,把他视做“反动派”,愤然叫他坐下了事。可当时我明白,这正是黄高的真情实感,是他对动物原有的认识,他有权说实话,而且他的原有情感基础该得到正视与尊重。我摸了摸黄高手上的疤,亲切地说:“当时一定很疼吧,那真是一只调皮的狗,是它给你带来了不快,但是,老师还是请你想想其它动物的可爱之处,我相信,动物们一定曾经给你、你的家人、我们人类带来过快乐!有吗?”黄高眨了眨眼:“燕子倒是很可爱的,捉害虫的本领也大,它还在我家做了个窝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娓娓聊起了可爱的动物们。听着他们与小动物们的故事,我看到了一幅幅动物与人在一起玩耍、舞蹈、依偎的和谐场面,我相信学生们也能感受到这一份微妙的情感。这不正是我们想要努力给予学生的那个真、善、美的世界吗?我想,这正是如爱默森说的“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因为只有学生被尊重时,才愿意敞开心扉,倾听你的见解,欢迎你为他引路,从而使他们达成知与情的统一与升华。
2、加深情感体验,情不自禁
本课程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它实践活动。这体现了课程的活动性。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更深刻的道德体验,内化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也就成了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们能做的只有让我们的活动变得鲜活具体可操作,有效朴实不花哨,好让学生在活动中动着体验、、做着体验、乐于体验。情到深处自然浓,相信深刻的情感体验,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唤醒道德认识,指导学生今后的道德行为。有位老师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中,让学生进行“切苹果”活动。为的是让学生明白能直接利用的淡水在淡水总量中占的比例。当每一小组分别领了一个苹果和一把水果刀后,我们听课的老师不禁为学生的安全有了些许担忧,但更多的是一份好奇与期待。
师:如果把一个苹果当成是我们地球上的淡水总量,那么人类实际上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多少呢?
生:可能是一半吧。
生:我也觉得会是一半左右。
师:也许吧。那就把苹果切开,取一半。(学生小心翼翼地切下了二分之一的苹果,教师随即问了几位学生心里的想法,学生多数表示遗憾)
师(拿着二分之一的苹果):真有那么多能用的水资源吗?没有!你再猜猜会是多少?
生:不会只有四分之一吧!
生:难道真的只有四分之一?
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示意大家还得接着把一半的苹果切开。
师:事实上,淡水资源真有四分之一吗?还是没有!(学生一片茫然,纷纷张大了嘴巴。)
就在把苹果切成八分之一之前,教师又一次问了学生的想法。学生有的说:“不能再切了,再切水资源就得接近枯竭啦!”有的说:“我实在是不忍心切下去,那么少的水资源,人们以后该怎么生活呀!”有的说:“人们再不节省着用水,那么最后的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当学生极不情愿地切取了苹果的八分之一后,教师又一次地否认了这个结果。这深深震撼了每一位师生的心。有学生用不可思议概括了当时的心情。又一次猜想之后,学生只能切取苹果的十六分之一。这下该对了吧!出乎意料的是教师举起这一小片苹果,轻轻削下了上面的一小块皮,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能被直接利用的水资源仅此而已!”全场一片哗然,学生个个瞠目结舌,半晌缓不过神来。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信每个学生心里早已是风起云涌,惊涛骇浪了!教师安排的这一个活动,真正地做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活动,再体验,再活动,形成了“知之深,爱之切”的良性循环。这每一切都切在了学生的心坎上,“切”深了学生惜水的道德体验,“切”高了护水的道德认识,“切”成了节水的道德行为。可谓切得该!切得值!那么之前的担忧也便只是瑕不掩瑜了。
3、激励情感表达,情有所属
我们的课堂是由不一样的“你”“我”“他”个体组成的,在每一项活动中,每个个体都碰撞着、协作着、交流着、比较着。我们的课堂不再有你我之分,任何活动都是以“我们”出现。在活动过程中,我们的情感转变了、迁移了或是升华了。我们都该来关注这些生成性的情感体验,给予释放情感的空间与时间。
(1)教师不吝啬于表达
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体验着每个活动给我们带来的心灵冲击,经历着每次情感变化的心理历程。我们时而为学生的能干欣慰着,时而被学生的快乐感染着,时而为学生独特的体验喝彩着……我们教师的情感随着学生的发展而此起彼伏。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学生们用一双双世界上最清澈的眼睛望着你。如果连你都吝啬将你的真情实感告知于你的活动伙伴,你又如何要求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道德认识,传递他们的道德情感呢。所以,我们不妨大方地为学生鼓掌叫好,向学生竖起大拇指,为学生指瑕引导,用自己最真挚的言语评价学生,告诉学生他们给老师带来的是什么感受。我们的学生一定愿意珍视你的“直言不讳”,在你的真诚以待中进行反思、提高。
(2)学生不羞涩于表达
新课程要求我们应该学会交流与表达。学生们在交流材料、经验、经历、意见中更了解对方,在表达感受、想法、意愿、情意时更欣赏彼此。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给孩子们更多交流协作的机会和氛围,激励他们更大胆地表达自己在交流合作中生成的或感激或钦佩或不满或喜欢的情感。还记得那是在教学《春天来了》的课堂上,为了能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理解,我安排了小组合作“创造一个春天给你”(就是用组员们收集来的春天的信息贴在一张大白纸上,拼拼画画,一起动手创造一幅美丽的春景图送给想送的人。)同时,我还要求边动手边动口说说你感受到了哪些春的变化。在这样一个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生表情自然,说得滔滔不绝,有的小组还把春的变化说得像诗一样美。这时候,学生的表达欲望达到了高潮,流露的也就句句是真情了。
(合作结束后)师:这次合作如此成功,靠的是什么?
正如我所料,团结合作、互帮互助是每一小组成功的秘方。
师:“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生:我们小组的小组长可厉害了,我们都是按照他的点子做的。
(对于他能大胆说出对同学的赞赏我大加表扬)
生:心依,你真是我的好朋友,借我胶水借我剪刀。
生:我们小组幸好有个小画家,冰冰,是你的画笔让我们组的春天图变得更美了。
生:我要谢谢隔壁小组的育嘉,他不与我同组,还能借材料给我,帮我们小组解决了困难,谢谢!
……
就这样,学生竞相表达着对同学的佩服、感激之情,被表扬的同学脸上泛起点点红晕。。
我庆幸我给了他们表达的机会,不然我又怎么会知道在孩子们体会着春天有多美的同时,还能体验到互帮互助的难能可贵呢!孩子们真实勇敢的表达让我们的课堂春意荡漾,不只是有了那些柳叶、小草、花儿……的加入,而是在我们的心田播种了友谊的种子,在暖暖情意的沐浴下生根发芽。我想说:孩子们,你们就是我心中暖暖的春天。
三、让情行动,在生活中延伸情
陶行知曾打过一个比方,把社会上、生活中的东西搬一些到学校里,好比搬一些树枝到鸟笼里,但鸟笼毕竟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是呀,将课堂上提升的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伴随学生回归生活,成为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内驱力才是最重要的。所谓“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能否做到将情延伸到生活,课的最后总结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尽力达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地步。所以我们该征对不同的课安排相应的小结和拓展活动,“动员”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情感体验“行动”起来,帮助学生更用心地生活。
在《红领巾告诉我》的课末,我分发给每位小朋友五个笑脸贴,说道:“小朋友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请你想想你胸前的红领巾答应你这样做吗?支持你这样做吗?让我们来比一比,谁最配做红领巾的主人?谁能让自己胸前的红领巾看起来最红最耀眼?也让我们来找一找,用你雪亮的眼睛去发现谁最像名少先队员,就请你认真地在他的红领巾上贴上“你的笑脸”。好吗?伴着下课铃声,我们该排队去食堂用餐了。坐在我同一桌的新颜小朋友生病请假了,属于她的鸡蛋没人吃,我想丢掉太浪费了,就随意问了句:“你们谁爱吃鸡蛋,不如把这个也吃了吧?”九个小朋友抬头看了我一眼,又只管自己吃饭了。我知道,可能是他们不好意思开口要吧!于是我顺手把鸡蛋放在旁边其凯的餐盘上。谁料,其凯迅速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你吃!”多美的一句话,我爱听。我说“不了”,又将鸡蛋放在他对面的良浩餐盘上,“老师,你吃吧!”我的心里一股暖流涌动。说:“老师快吃完了,你们爱吃就吃了它吧!”我又一次将鸡蛋给了其凯,没想到其凯轻轻地把鸡蛋给了良浩,良浩又把鸡蛋给了仪宏,仪宏给了斌震,斌震给了……这个鸡蛋被传到了最后一个小朋友手上,最终鸡蛋还是回到了我的手上。看着热乎乎的鸡蛋在一双双小手中传递,我忽然觉得这传递的又何止是一个小小的鸡蛋呀!我把蛋剥了壳,塞给了良浩,只见他轻轻剥开鸡蛋,把蛋黄放在了仪宏碗里,把一部分蛋白放在了其凯碗里,自己只留下了一小块蛋白。这只鸡蛋终于有了归宿。这一切被我尽收眼底,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地帮他们整了整胸前不新却红得如此鲜艳的红领巾。我给全班讲述了这 “一个鸡蛋”的故事,课间,我忽然发现我们桌九个小朋友的红领巾上多了个可爱的笑脸贴。
生活中的学生是一星星等待点燃的火种,教师该用炽热的“情感”火源去点燃;学生是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苞,教师该用一汪清澈的“情感”清水去浇灌。只要我们用真情与学生互动,学生将还你一个更真实、更精彩的情感世界。让我们将“情”视做《道德与法治》的灵魂,指导我们更有效地实施这门帮助学生体现生命意义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