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德育论文 >
家庭教育方式不一致和孩子在校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1-07 23:47:44

 “爱打人”的孩子

 ——家庭教育方式不一致和孩子在校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

                                                                                    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镇紫薇小学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 、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同时各个方面的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比如家庭教育出问题会影响到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进而影响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下面我就不一致的家庭教育方式如何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来具体阐述。

     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家庭成员教育孩子的方式不一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就这个问题对自己所在班级进行了一次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调查表明:夫妻双方因教育孩子的态度不同而经常发生争吵的有34.3%;孩子父母与老人在教育孩子上意见不一致的有23%。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由于观念的差异,所看重的东西也不一样,比如爷爷奶奶会用过去的一套方法来教育孩子,难以做到与时俱进;妈妈往往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生怕孩子受到什么委屈;而父亲可能会认为孩子应该学有所成,出类拔萃,会对孩子严格教育。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教育的态度和方法也会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对孩子的心理、性格影响是非常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会造成孩子两面性的心理,阻碍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家长的教育态度不一致,孩子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心理调整,其结果就会以不同的态度去对待不同的人,在爸爸面前是一个样,在妈妈面前又是另一个样,久之,这种两面性的心理会成为孩子较为稳定的处世哲学,甚至成为性格的一部分。同时孩子遇事不知道该听谁的,自己究竟应该怎样做,就难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2、会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同时对父母会产生不信任和怨恨心理。父母教育意见不一致破坏了父母在孩子眼中的形象,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信任父母。这种心理泛化后,孩子就会对很多人甚至自己都不信任,这样会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同时,孩子在情感上会习惯偏向于保护自己的一方,而对“挥舞大棒”的一方自然就产生了怨恨。

在教育方式不一致的家庭背景下,孩子在学校的行为也会出现异常。在学校里,我发现这些家庭的孩子大多缺乏自信心,遇事容易退缩,对同学怀疑有余、亲密不足,很难和同龄人建立起平等互助、互相信任的友谊关系,严重者会导致无法适应学校生活,产生厌学、逃学等现象。下面我通过一个案例来具体分析。

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如果同学不小心碰了他,他就会对别人做出猛烈的攻击行为,即使同学再三道歉,他依然不肯善罢甘休。一开始,我对他进行普通的说理教育,但没有效果,他还是继续打人。于是,我开始思考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是他的脾气天生就这么差?是他曾经受到过什么刺激,打人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还是后天不当的家庭教育所致?为了弄清楚其中的原因,我密切关注这颗“定时炸弹”,经过长时间观察,我发现了一个细节,他与其他孩子的攻击行为有一个明显的不同点,他在作出攻击行为前不向别人做解释,甚至不发出信号。而其他的孩子打人前一般会弄清楚对方的动机,而他是不分青红皂白,迅速对别人的行为作出过激的反应。

为了全面了解该生行为背后的动机,我对他进行了家访。从孩子的父母那里我了解到,该生出生时是早产,从小体弱多病,母亲生怕孩子出什么事情,所以对儿子过分保护、十分溺爱,孩子非常依赖母亲,离开母亲就好像变了一个人,而且在和他母亲的谈话中我明显感受到母亲在抚养孩子过程中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焦虑情绪,而父亲平时对孩子要求很严,动不动就对儿子拳脚相加,在问到父亲为什么这样教育儿子时,父亲这样解释:他的母亲太溺爱了,所以我必须“残忍”一点,否则以后就很难管教。这样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出现打人行为就不足为奇了。首先,“母子连心”,母亲的焦虑情绪会传递给孩子,导致孩子也会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就会依赖母亲,也会变得情绪化,易激惹,缺乏自信。母亲遇事经常从消极的方面看,又对孩子溺爱,百依百顺,就强化了孩子的依恋;而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是苛刻的、暴躁的,孩子对父亲是不满的,因为他感受到母亲和父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不一致的教养方式,就会形成孩子的矛盾、压抑人格。一方面,孩子出于软弱而讨好自己恐惧的人——父亲,压抑自己的敌意与不满;而另一方面,孩子从母亲身上没有真正学到自信,只是浅薄的依恋和逃避,而在父亲身上学到的是敌意和暴力。在这种不一致的教养方式中,孩子无法形成自我认同和做人的原则,在爱与敌意中,他变得无所适从,不是依赖别人就是怀疑别人,在母亲身边是依赖,在不信任的人身边是怀疑和敌意甚至暴力。于是在学校里出现打人行为就可以理解了。

    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做出指导后,我的目光转向学校。我不再批评他,而是让孩子把自己打人的原因写下来,孩子说是别人不尊重他,看不起他,所以他很愤怒,其实我知道,是他自己的自卑心理导致他扭曲地看待别人的“冒犯”,因为自卑,所以别人无意的行为他就会解读为对他的不尊重。另一个原因是父亲经常打他,还用上了“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是一顿打”之类的话,可见现在的孩子多么有自己的想法,多么会分析问题。在他的潜意识中,打人是可以的。为了改变他这种错误的思想,我耐心地进行了教育,让他认识到这样对待同学是错的,会给别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孩子也知道自己这样做是错的,但他自己也无法控制自己。虽然家校双方都作了很大努力,但这个学生的打人行为依然没有多大改善,事情陷入困局。

     如何融化这块坚冰?经过坚持不懈地查找资料和研究,我知道了这是因为他长期心理压抑导致的,所以每次别人稍有“敌意”,他就会条件反射式的“发动攻击”,所以关键是怎么突破这一点。有一天,我终于从央视的一期《心理访谈》中得到启发,想出了一个方法——矛盾意向疗法,是用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的刺激物或刺激性的语言,促使他错误的潜意识转化成正确的意识,具体方法是:每天在他心情平静的时候,让两个曾经被他打过的学生对他说这样的话:“XXX,你今天还没打过我呢?你怎么不打我了?”这样做首先是让他大为惊讶,并且在思想上产生深深的触动,其次是让他感受到,同学们并没有怪他,而是理解他,还主动与之交往,让他感受到爱,让爱来融化这块坚冰。而我在一旁观察他的反应,他先是惊呆,然后马上红着脸低下头,说明这样的做法对他心理上产生了有益的刺激,才会有这种反应,这时我及时表扬和奖励,对他正确的行为及时实施正强化,这种方法是让他正确的意识占上风,所以有效果。坚持一个月,他的攻击行为明显减少。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就必须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长应该建立家庭教育的统一战线,而不是各自为战。

     家庭教育方式不一致严重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这一点要让家长引起充分的重视。对于我们老师和学校教育来说,我认为教育一个孩子之前要了解他的家庭教育情况,把孩子各方面的教育因素结合起来考虑,知己知彼,谋定而后动。要区分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有意为之还是对内心情绪的一种发泄,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老师要学会寻找问题的原因,延迟自己的批评,并让学生学会解释,找到问题的原因比批评更重要,批评可能有道理,但往往没有效果,有效果比道理更重要。

教育需要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因材施教说说容易做做难,但再难我们也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德育论文:育人为本 德育为首 让生命之花处处绽放
下一篇:做好德育副校长工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