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的促进作用
所谓中华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万象。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中华传统美德中包含许多关于个人应该树立何种人格理想,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对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是否具有健康的人格,不仅决定着他们个人能否健康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未来。中小学生的人格塑造如此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将中小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摆在中小学生教育和培养的首位,使中小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我们应该将中华传统美德融于当代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进程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塑造当代中小学生的健康人格。
中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启蒙阶段,也是中小学生人格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格修养是他们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也是社会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然而我们却十分遗憾地发现,当代中小学生的人格状况堪忧。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德智分离。学生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当前学生的智力水平确实提高了,但品德修养却不容乐观,前景令人担忧。中学生辱骂教师,中小学生暴力事件频频发生,小学生因为小事情离家出走,中小学生服毒、投河等自杀现象。我们不禁要问:今天的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提高了,而思想道德素质却下降了?古人云:“德才兼备方为君子。”如果学生徒有“才”而无“德”,必将会沦为社会的“蛀虫”。
二、是知行不一。学生在经历了学校教育后,理论认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大部分能明善恶,知荣辱,然而在行动上却缺乏具体的体现,着重表现为言行不一,知行脱节。如考试舞弊在不少中小学生的心目中是不光彩的事,然而,学生考试舞弊现象却时有发生;大家都清楚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讲粗话是不文明的行为,然而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在校园中却随处可见;大家都知道尊老爱幼、礼貌待人、关心他人是美德,然而,他们在公共汽车上不愿让座,得到他人帮助时不会说“谢谢”,等等。这一系列的现象,显示出学生在认知和行为上存在巨大反差。
三、是自我中心。当今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有调查资料显示。现在的学生只知道享受权利,不尽义务。学生在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时,23%的人赞成先己后人,54%的人赞成利己但不损人,5%的人赞成只要利己不顾他人,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
四、是性格脆弱。当代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手心里的宝,平时除了学习什么事情也不用干,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要想要的,父母都拱手送上,他们从未经受过狂风暴雨的洗礼,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有许多教人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内容。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矫正学生存在的人格缺陷、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中华传统美德推荐的“仁爱”精神,有助于学生克服人情冷漠和德智分离的人格偏差,提升学生整体道德素质。当前学生道德品质的主流方向是积极的,但不能否认在物欲化倾向严重的今天,传统的道德素质受到了冲击,当代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爱人”,都在强调人们要以“仁”为人,尊重他人的价值。这种“仁爱”精神所表现出的不仅是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维护,更是一种 “推己及人”的优秀品质,如果人人都能做到推己及人,多为别人着想,这个社会就会充满友爱而不是彼此猜疑和憎恨,更不会发生接二连三的发生“视而不见”的现象,更不会出现辱骂他人,甚至是伤人伤己的事情。
中国传统美德提倡的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的“三为”爱国主义思想,有助于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偏差,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中国历来推崇爱国主义思想,强调公而忘私。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思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成为了中华民族脍炙人口的爱国主义名句。这些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于帮助学生克服缺乏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倡导的“诚信观”,有助于学生树立重诚守信的道德观念。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在中华传统美德中,诚信作为为人处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历来为古代思想家所重视,其中尤以儒家为最。儒家文化认为诚信是“道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这些都说明如果没有诚信,既不能完善自身,也不能真正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需要。儒家的诚信观提倡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做到言而有信,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信任,反对相互欺骗和猜疑。
构建协调的传统美德教育环境。中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需要打破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界限,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目标一致的良好美德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要引导家长树立以健康人格为培养目标的人才观,重视美德教育;提高自身的传统美德修养,培养良好家风,做到言传身教。此外,还要在全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崇尚传统美德的良好社会风气,为中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