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课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研究与实验》子课题
《感恩教育融入德育教育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长春市朝阳区解放大路小学校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等名言,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懂得知恩图报。中华民族历来就具有这种传统美德,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友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或大或小的“恩”的施与。然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的缺失,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回报。现在孩子多为独生子女,“6+1”的家庭环境,让小学生更感到自己是父母、长辈呵护下的“小太阳”,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做事缺乏爱心,心理承受能力差,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待人处事冷漠、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明显落后于教育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预计突破
(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是贯彻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国把“学会感恩”写进《小学生守则》,感恩教育研究将成为全国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导性德育研究潮流。2006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726项目研究中心正式在全国启动“全国中小学感恩教育研究活动”,并申请成为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面向全国选择一批挂牌实验学校,这意味着该课题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具有代表性。当前,在互联网上有关感恩教育研究的文章和成果比较丰富,主要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感恩教育的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许多地区、学校也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照研究,但尚未出现成熟的感恩教育途径和方法理论研究,该课题的研究对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该课题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预计突破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争在德育过程与方法、德育途径与资源方面有所创新,让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贴近学生思想道德需要,使学校德育工作新的突破。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紧贴学生发展实际,开发感恩教育,积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主体道德素质的人,促进学生养成教育方面有较大提升。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感恩教育系统化、多样化、生活化,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实现感恩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而达到理解父母、教师的关爱,近而实现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开展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具有感恩的行为基础上,潜移默化为刻苦学习的内驱力,真正让学生拥有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格;通过开展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以感恩之情来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寻求实施感恩教育最佳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学会关爱、懂得感恩”的校园、家庭、社会氛围,体现“小手拉大手”作用,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一)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就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德育始终是摆在首位。而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使受教育者懂得回报,学会回报,自觉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恩教育就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
(二)主体性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应该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应该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的教育,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感恩是发自每个人内心的一种不计报酬的自觉的行为,所以感恩教育与主体性教育之间联系密切,互为依存,相辅相成。只有将感恩情怀与主体教育相结合,才能在每一个教育的主体上出成效。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懂得知恩图报,树立学生的感恩情怀。
2.通过感恩教育途径和策略研究,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的逐步形成,促进校园平安\和谐。
3.通过研究和实践,形成学校的感恩文化特色,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途径、方式的研究
2.小学生感恩活动开展形式的研究
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的研究
4.培育感恩校园文化的实践研究
六、课题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6年9月-12月)
(1)成立课题研究组,选拔实验教师。
(2)收集资料,研究拟定学校研究课题方案。
(3)组织实验教师深入学习相关理论文献。
2、实施阶段(2017年1月-2019年6月)
(1)每学期初,对实验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部署班级建设工作。
(2)在“亲情化”班级建设探索过程中,边实践边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逐步提高。
(3)进行研究阶段性总结,撰写经验论文、案例分析。
3、总结验收阶段(2019年7月-2019年12月)
对课题进行过程材料收集汇总、形成总结报告,申请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实施教育行为,以验证假设。
(二)案例分析法:通过剖析具体的案例,对被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
(三)文献研究法: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教学相关资料,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指导课题工作,同时提高全体成员的理论水平。
(四)调查分析法:通过测试、访谈,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习惯、态度、价值观。
八、完成课题研究的措施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保证实验研究顺利进行。
2、对每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监管,保证课题达到预期的目标。
3、发挥课题参与领导和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广泛深入的开展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
九、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学校教育信息网络畅通,拥有一定数量的能够反映教改前沿动态的教育报刊、杂志。
2.研究经费:学校每年征订一定相关的刊物,购买一定的光盘,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开展。
3.研究时间:日常教学、大型德育实践活动
4.研究条件:课题组成员人均一台电脑,均可上网,方便交流及上网查找资料。
十、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一)《感恩名言、警句、短文汇编。
(二)《小学生感恩故事汇编》。
(三)《主题实践活动、班队会设计集》。
(四) 《感恩教育成功案例、论文集》。
(五)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阶段性总结等报告。
(六)课题研究开题、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