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德育论文 >
论小学生德育中的隐性影响    发布时间:2020-01-16 10:17:20

毕业论文

论小学生德育中的隐性影响

曾秋兰  06级应用心理学本科班  063831014

指导老师:魏声汉

摘要: 隐形德育作为一个德育范畴在学校教育的作用已渐渐凸现出来。其特征主要是作用的潜在性,载体的多样性,影响的广泛性,内容的实践性,主体的自觉性,效果的长期性;其主要功能是导向功能,凝聚功能,陶冶功能、审美功能,发展功能和完善功能等。隐形德育的出现,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一个既继承传统、又基于现实、更面向未来的可供借鉴的德育实践途径。

关键词:隐性德育  小学阶段 暗示 榜样 情感 熏陶

背景: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国外一些课程专家经过研究逐渐认识到,学生除了在学校安排或教师指导下从教师教课和教科书中学习外,他们还从学校的制度特征、集体生活、学校的气氛中受到影响。有计划、有意识的 课堂教学有时会产生与之相反的无意识的学习结果;课程内容无形受到社会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的过滤;学校规范、课堂纪律也渗透或折射出价值观、道德观的要求。人们认为这些因素以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作用于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个学生。1968年美国学者菲利普·W·杰克逊在他的《课堂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以后,课程领域里先后出现了自发课程”“隐含课程”“无形课程”“非正规课程等概念,在国际上掀起了一场关于隐性课程研究的热潮。随着对隐性课程研究的深入,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隐性课程的概念,按照《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见解,隐性课程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这些要素在学校课程手册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它们被看作是一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至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又经常地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

隐性德育是指通过间接的、内隐的、无意识的教育活动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道德教育。它是行为主体在某种环境中,有意或无意地获取非预期的某种经验的过程。它没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角色之分,没有显露的目的和定位概念,它把受教育者变为主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显山水,不露声色,让受教育者去自我感受,自我把握,自我领悟,自我提升,把受教育者引入正确的人生途径,进而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操、优良品质、远大理想的人。我们如果把整个德育工作比作一座巨大的“冰山”,那么,显形德育是那浮于水面之上的部分,它令人瞩目,但它只是冰山之一角。而隐形德育犹如冰山水面之下的部分,它隐而不露,不易察觉,然而却更加雄伟,更加壮观,具有更加巨大的潜能。

 

隐形德育作为一个德育范畴在我国已渐渐凸现出来。其特征主要是作用的潜在性,载体的多样性,影响的广泛性,内容的实践性,主体的自觉性,效果的长期性;其主要功能是导向功能,凝聚功能,陶冶功能、审美功能,发展功能和完善功能等。隐形德育的出现,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一个既继承传统、又基于现实、更面向未来的可供借鉴的德育实践途径。小学阶段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政治态度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要抓紧德育工作。学校德育包括显性的德育和隐性的德育。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经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基本过程。其中道德认识主要是通过显形德育来完成,它是道德形成的开端和基础。道德情感起着催化作用,道德意志发挥着定向作用,这二者更多的应通过隐形德育来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隐性的德育对小学生道德成长的潜在影响更大。

一、目前小学校园里存在影响德育的“隐形"因素。

隐性德育区别于传统的道德教育,对小学生的道德成长发挥着重要的德育功效,它在知、情、意、行四个层面上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的思想和道德的影响,提高小学生的思想觉悟、铸造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着积极的作用。

1、校园物理环境——影响德育的重要“隐形”因素之一。

校园物理环境指的是学校的建筑、设施、布局、绿化、文化布置、主题雕塑等。校园物理环境是学校精神风尚的物质反映,它又以有形层次、有形设置,有目的、有意识蕴含教育性的校容校貌,向外界展现着学校的形象。良好的校园环境既是学校物质条件的外显标志,又是良好精神风尚的体现。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正向隐性影响教育效果。《史记·乐书》上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物者外境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学校的物质基喘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

学校的办学条件虽各不相同,但只要合理使用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要素,都可以创造整洁、清新、优美的校园外境,以此给学生有力的积极的隐性影响。因此,学校必须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部署、安排、落实、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课程思想教育的导向功能、道德情感的陶冶功能和道德行为规范功能。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广栽花草树木,尽量扩充绿地,让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优美的自然景观,使校园给人一种幽雅、恬静、舒适、明丽、优美、勃发之感。

教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同时,社会环境的优劣又直接制约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效果。因此,创造一种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舆论环境,促进育人环境的全面优化,这是环境育人工作的突破口。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搞好文化艺术走廊,悬挂历史人物壁画,张贴中外著名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的画像,布置英雄人物雕像、书写名言警句,让学生的心灵天天与这些杰出人物进行交流,缅怀前贤,领悟人生哲理,使整个校园成为一部立体的多色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

2、校园心理环境——影响德育的“隐形”因素之二

校园心理环境是指师生员工在校园内的一切心理现象的总和。校园心理环境是校园环境的潜在层次,无形设置。它的心理气氛和校园风气的形成刻画着学校的形象。心理环境不仅指和谐的人际关系,还包括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序的校园生活和集体舆论。这些都构成了积极的隐性德青因素,是一种潜在而强大的教育力。一方面它直接成为思想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简洁、深刻、长期和持久的影响。

协调人际关系是优化心理环境的重要途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氏的环境因素,也是一种隐性德育。和谐、亲密、合作的人际关系具有正向功能,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安全感、友谊感,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性格。不良的人际关系具有负向功能,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会严重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

在复杂的校园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矛盾,这既表现在师生之间,也表现在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领导应借助于自身的政治素质、管理水平和民主作风、尊重知识和依靠教师的科学精神,去培养和建设宽松的于群关系环境,形成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教师群体。教师之间各种教育活动的相辅性和互补性,应折射出校园精神的特征,成为团结奋进、献身事业的驱动力,并以此去影响学生、身教学生。

二、对小学生进行隐性教育的途径。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特点,传统的说教和条条框框的制度约束虽然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往往事倍功半,还需要一种让学生在自由心态、特殊情境、潜移默化隐性教育方式,来熏陶意识、提高认识、规范行为、养成习惯,从而达到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隐性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是人格感召,即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他们在无言中改进自己的言行,形成非权力性的崇拜效应。

师生关系是校园里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普通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是主导的一方,教师应以高尚的师德,向学生倾注爱心,去换取学生的信赖和纯洁的友谊。学生的尊师,往往是教师爱生的反应。学生只有生活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环境中,才能体会到校园生活的愉快,乐于学习,激发其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人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会增强荣誉感、进取心。

2、是行为暗示,即利用儿童易于受暗示的心理,开发学生的无意识系统的心理潜力,实现高效能的道德学习。

在校内树立德育“榜样”。集体是一个大熔炉,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品德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好的集体舆论影响着学生,坏的舆论同样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古所谓“近朱则赤、近墨则黑”确实也有实际含蕴,我们要巧妙地运用集体舆论积极的一面,要大力宣传、颂扬,使之成为个体的积极向导。校内的校风、班风、学风是集体中在价值上、言论上、行为上共同倾向,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学生进行不知不觉地熏陶和感染,所以良好的班风、良好的校风、良好的学风就是校内的一个德育基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体操训练馆、乒乓球训练基地都有一个“冠军榜”,目的就在于“冠军引冠军”。因此,榜样人物、典型事迹对少年儿童有巨大的吸引力、说服力、鼓动力。那些历史杰出人物、民族英雄、能激起他们敬仰之情;那些典型的动人故事能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学习高尚品德。但是,学校内、班级中的典型人物、动人故事更容易引起共鸣。我们应该善于挖掘、收集、整理、张挂,适时、适地进行有效德育。

3、是情感沟通,即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形成情感共振场,用一缕温情使学生学会做人;

小学生年龄虽小,情感却极其丰富,而且他对人、对事、对物的认识容易受情感的影响,行为也和他当时感受到的人情冷暖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学校是一个情感的海洋,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光鳞鳞、有时浪涛滚滚。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师爱传情,“管人要管心、管心要知心、知心要关心、关心要真心、真心要诚心。”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情感的核心,没有教师的爱,就没有师生情感的交流: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就没有接受教育的内驱力。教师要以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师德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将自己暗含期待地情感微妙地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地师生关系,平等学习、平等对话、平等交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第二要创境生情,学生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和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各种情感因素去叩开情感闸门,让学生动真情。

4、是环境熏陶,即创设富有教育价值的校园环境、班级环境,诱导和激发学生去追求真、善、美。

环境是文化的外部因素,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暗示、感染,因此我们要为校园、班级环境创造一定的文化色彩和教育逸境增强环境德育的功能,让墙壁、花坛“说话”、育人。搞好文化艺术走廊,悬挂历史人物壁画,张贴中外著名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的画像,布置英雄人物雕像、书写名言警句,让学生的心灵天天与这些杰出人物进行交流,缅怀前贤,领悟人生哲理,使整个校园成为一部立体的多色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材。校园中的净化、绿化、美化;墙壁的布置、装饰;校训、办学理念的书写;教学楼走廊的名人名言的张贴;文化框的书画展示;教室的课桌的摆放;对角、,园地的设计;红花台、光荣榜布置等各方面都要尽可能地具有整齐性、审美性、教育性、趣味性、启迪性。这样学生的心灵在良好的德育环境氛围中被陶冶、升华。

美化校园物理环境,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具有积极的教育功能。校园物理环境指的是学校的建筑、设施、布局、绿化、文化布置、主题雕塑等。校园物理环境是学校精神风尚的物质反映,它又以有形层次、有形设置,有目的、有意识蕴含教育性的校容校貌,向外界展现着学校的形象。良好的校园环境既是学校物质条件的外显标志,又是良好精神风尚的体现。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正向隐性影响教育效果。《史记•乐书》上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物者外境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学校的物质基喘…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

5、开展丰富的“活动德育”

喜爱活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既是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体,也是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学校活动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有着强大的推动力。参观、访问、调查活动,能让学生了解“过去、现在、将来”,了解世界、了解祖国、了解社会,从而激发情感德育,进行自我教育;参加公益劳动,能让学生体验辛苦、感受光荣;参加艺术活动,能使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参加科学小制作、小实验,可以培养探索科学奥秘良好习惯,激发为报效祖国而勤奋学习情感。

学校德育要摒弃传统的说教、传道方式,树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寓教于无痕中,使学生在校内“隐性德育”环境中茁壮成长。

总而言之,优秀的校园文化是隐形德育最好的载体,它就像富有吸引力和粘合作用的粘合剂.能够产生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如目标、理想、信念、共识、同感等,这些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为解决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和矛盾冲突提供了正确准则与良好的价值导向,能唤起和激发师生对校园文化的情感回归。学校德育中的隐性影响是一种有力的无产教育语言,我们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并努力建设这种“隐性影响”,让学生“跨进校园,接触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以此去塑造美的心灵,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自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杭州大学出版1994年版。
[2]Vallance.E,Hidden Curriculum.In Husen, T.The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Vol.4 ,P.2177.
[3]
赵祥麟等:《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版,第148页。
[4]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

[5]虞满华;姚巧云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12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下一篇:小学德育工作制度